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水地区长3地层油气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地质资料出发,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3地层的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长3地层的油气分布受沉积微相、渗透性砂体、微构造等多重因素的控制,其中有利沉积相带和渗透性砂体是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其次是微构造,微构造常与岩性因素共同控制着油气分布。这些研究结论的得出,为工区进一步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宽扎盆地陆上区域地质特征和已发现油气的分布规律分析后认为:Cabo Ledo转换断层以北地区盐隆区与地堑广泛接替分布,盐间和盐上油气成藏基本要素匹配关系良好,盐间早白垩世盐隆形成的背斜、断背斜及碳酸盐岩台地、盐上古近系地堑中的龟背斜具有广泛勘探前景,是新一轮勘探工作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油气潜力区;Cabo Ledo转换断层以南地区盐挤构造特征明显,由于地层剥蚀严重,背斜顶部几乎没有渐新世以后沉积的地层,翼部残留的是始新世地层,该区盐上含油气系统不发育;宽扎陆上盆地盐下油气成藏潜力巨大,但勘探风险较高,有利勘探目标为同裂谷阶段断陷拉伸作用形成的地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研究工区有利区带及隐蔽圈闭进行的评价和预测,认为研究工区具有形成隐蔽圈闭的有利地质条件;首先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其次具有良好的高孔、高渗和中孔、中渗碎屑岩储集层和较好的油气盖层,同时发育多种较好的油气聚集圈闭,具有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也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分析了饶阳凹陷路家庄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以及油气成藏模式,并结合研究工区成藏地质条件综合分析了工区的勘探前景——工区可能存在2个有利的勘探目标区带:工区西北部大王庄东大断层前缘的东营组油气藏和工区东部留路前缘的沙河街组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以系统的观点 ,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成油、成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和相应勘探方法论的转变。结合当今复杂的油气勘探实际 ,阐述了含油气系统的勘探思路、组成要素及其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塔中北斜坡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的重要勘探区域,具有构造演化期次多、断裂系统发育、油气分布规律复杂等特点,深入探讨断裂体系与油气的关系对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结合地震、地质等资料,在研究区识别出中加里东期北西向逆冲断裂体系、晚加里东期北西向逆冲断裂体系、加里东末期-早海西期北东向走滑断裂体系,分析了各期断裂体系与生排烃史的配置关系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其中中加里东期断裂体系控制油气运聚的基本格局;晚加里东期断裂体系控制构造圈闭的发育与分布;加里东末期-早海西期断裂体系控制油气富集。指出该区油气主要富集于加里东末期-早海西期断裂及其交汇部位,在勘探开发中要注重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油气运聚系数是盆地模拟成因法油气资源评价的一个关键参数,直接影响资源量计算结果,而油气聚集系数法在算法上更合理。油气聚集系数是油气资源评价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参数,科学地求取油气聚集系数,可以使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更加客观。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求取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聚集系数和石油地质资源量及其概率分布,采用盆地模拟成因法计算了5个成熟油区烃源岩的排油量及其概率分布,创新采用油藏规模序列法计算了珠江口盆地东部5个成熟油区的石油地质资源量及其概率分布,采用Oracle抽样模拟风险分析软件计算了5个成熟油区不同概率分布下的油气聚集系数,其概率均值下的油气聚集系数介于8.36%~11.59%之间。综合考虑珠江口盆地东部石油成藏的地质条件,可将成熟油区的油气聚集系数应用于邻区低成熟区或未勘探区,可以减少资源量计算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使珠江口盆地东部石油资源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贴近实际地质和目前勘探开发情况。  相似文献   

7.
潘诺尼亚含油气盆地隶属于中欧油气区,分析了潘诺尼亚盆地区域地质概况、构造特征及演化特征。研究了盆地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其成藏规律,盆地的油气分布及运移情况,并指出中生界沉积序列的基底推覆体构造为最可能的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8.
弄清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凹陷地下深部电性结构,对于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凹陷的深部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钻井、地震、测井、地质露头观测及分析化验等资料,总结了研究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包括地层岩石密度特征、磁性特征、电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乌伦古凹陷的一条大地电磁测深原始时间序列的电场数据进行视电阻率曲线平滑处理和静态偏移校正处理,并采用Occam法进行反演,得到乌伦古凹陷地下10 km深度范围内的电阻率剖面。依据该电阻率剖面,结合地震及钻井资料,初步确定了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凹陷地层的构造形态,发现乌伦古凹陷西北端和东南端地下存在高阻异常,且基底中存在低阻地层。研究结论对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凹陷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油气勘探集成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油气勘探集成解决方案的广泛调研,对油气勘探集成系统的功能需求和体系结构进行了探讨,分析了GIS在硬件平台、基本功能、发展趋势、开发成本及效率等方面的优势,提出以GIS为平台开发油气勘探集成系统,讨论了油气勘探集成系统的开发思路及其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信息集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屡创新高,常规勘探深度难以寻找接替领域,深层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能有效缓解能源紧张,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深层油气资源由于具有勘探开发技术难度大、投资规模大、风险高等特点,在实施勘探开发前需对其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借以达到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探索了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及经济因素,并将风险理念贯穿于资源评价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勘探开发程度,分别建立了适用于低勘探区的"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的资源经济性评价法"和适用于高勘探区的"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贴现现金流模型".通过对我国12个低勘探区和5个高勘探区的深层油气田的相关数据进行测试,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实现了深层油气资源的风险量化经济评价,并针对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深层油气资源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了勘探开发一体化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利用石臼坨凸起及其邻区现有钻井、新三维地震等勘探资料,通过断层分析、构造样式分析等手段,分析了石臼坨凸起新近系的断裂特征及油气运聚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石臼坨凸起发育由北西向构造变换带与北东、北东东向断层形成的网格状断裂,其对岩性圈闭的形成、油气运聚具有控制作用,最终在石臼坨凸起浅层形成源外阶梯式油气运移模式。该认识直接指导了秦皇岛33-1南亿吨级油气田的勘探发现,对于渤海其他类似凸起的勘探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金湖凹陷油气勘探难度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勘探的精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金湖凹陷三河地区古近系戴南组(E_2d)勘探程度较低,却是金湖凹陷最具勘探潜力的目的层,但缺乏成熟理论作为指导,地震波传播规律不清楚,地下地质体地震响应特征不明确,成为金湖凹陷E_2d隐蔽型圈闭识别的制约因素。地震正演模拟技术可以用来研究地震波传播规律和明确地下地质体的地震响应特征,是提高勘探精度的有效途径。同时,砂泥岩的划分对油气的找寻也十分关键,明确砂泥岩区分的敏感参数可为正演研究提供参数依据,而测井资料岩性解释与岩石物理分析可以很好地进行地层砂泥岩分析。基于金湖凹陷三河地区的测井、钻井及地质资料,通过上述方法评价了该区的岩性及地震响应特征,为后续勘探工作提供了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3.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是输导体系、能量场和源岩-输导体-圈闭空间配置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准确预测使得油气藏定位勘探成为可能。构造了油气运移指向的数学模型,应用概率估计方法表征了油气运移动力和输导体系等相关地质因素的评价成果,基于独立事件概率原理计算了局部单元的运移指向概率。以ArcGIS为平台设计工作流程并开发功能软件,实现油气运移相关信息和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基于最大概率法则预测和追踪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空间展布。理论地质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对比分析表明,该预测模型准确地反映了油气优势运移的地质规律和认识,在不同分辨率下的预测结果较为稳定。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浅层砂体和川西坳陷东坡断裂输导体的实际应用表明,该预测模型可充分地利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成果,实现盆地尺度下的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综合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应用新理论和新技术实现江陵凹陷的勘探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和总结江陵凹陷50的勘探历史与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石油地质与勘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通过盆地分析与含油气系统描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等工作,可望实现江陵凹陷勘探根本性突破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非常规油气的概念,重点论述中国致密油、致密砂岩气、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煤层气、油砂及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现状,分析了一系列相应的勘探开发技术,提出勘探和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含油气盆地发现了多个大中型碎屑岩地层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新的油气藏类型的发现,需要不断总结其形成地质理论.通过对典型勘探实例解剖,将碎屑岩地层油气藏类型划分为超覆型、削截型和潜山型3种,其中潜山型地层油气藏可进一步划分为风化壳型和内幕型2种亚类.这些油气藏形成主要受控于不同类型的源储配置,具有不同的油气输导特征:超覆型地层油气藏属于源储分离型,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砂体侧向输导和断裂垂向调整发生长距离运移,分布于斜坡外带及凸起带;削截型地层油气藏和潜山风化壳型地层油气藏属于源储侧接型,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砂体或断裂侧向输导发生短距离运移,分布于斜坡内带及洼陷隆起带;潜山型地层油气藏属于源储叠置型,油气主要通过储层孔隙及裂缝发生近距离运移,分布于洼陷隆起带.该研究成果对于扩大油气勘探领域、明确油气勘探方向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省908专项“海洋油气资源调查专题”工作为基础,分析了河北省海洋油气资源现状及勘探开发潜力,探讨了海洋油气开发与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巴西塞尔希培-阿拉戈斯盆地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探讨。盆地主要经历了裂谷期前、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并对应4套地层单元。盆地最主要烃源岩为Muribeca组Ibura段灰质泥岩。最主要的储层为阿普第阶Muribeca组Carmopolis段砾岩和含砾砂岩。断层和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盆地发育4套油气系统,其中Ibura—Carmopolis/Calumbi油气系统是最主要的油气系统。下一步的勘探方向为地层圈闭、成藏条件好的小型圈闭、更深层系和深水区域。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油气回收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库运行过程中的油气排放主要发生在卸油、储油及收发油3个阶段,加油站的油气主要产生在卸油时的油气排放和加油时的油气逸出,车辆油气排放主要包括日间排放、运行排放以及加油排放。基于此,分析了对油库-加油站-车辆实施油气回收的重点部位。当前,油气回收技术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膜分离法和氧化燃烧法5种。国外在油气回收技术领域的研究探索已有50年的历史,并拥有一系列比较成熟的技术:油库油气回收装置通常基于活性炭吸附法或专用吸收剂吸收法建造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包括独立回收处理和一级油气回收2种类型,主要采用冷凝法和膜分离法相关技术;车辆油气回收系统包括二级油气回收系统和车载油气回收系统(ORVR)2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及多样性对地下油气储藏情况的响应。【方法】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研究焉耆境内不同油气储藏地区,地下80~100 cm土壤样品微生物的群落代谢活性及多样性。【结果】 微生物代谢活性总体呈现利于藏油气区域微生物活性>不利于或难于评价藏油气区域>无藏油气区域的规律;在利于藏油气和不利于或难评价藏油气区域样品中,氨基酸和多聚物利用微生物在AWCD的贡献上均高于对照区域,而羧酸、胺类均低于对照区域。主成分分析表明,三个不同藏油气区域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有着明显差异,PCA 1、PCA 2中权重最大的基质为D-甘露醇和D-木糖,分别为载荷值0.97和0.87。【结论】 新疆焉耆三个区域,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明显受油气分布影响。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可能作为油气储藏初步勘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