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正稻蟹立体养殖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蟹共生互促系统,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1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2.
优质蟹种是成蟹养殖的基础,利用稻田培育蟹种,能达到稻蟹共生、相互促进的目的,是生态高效种、养结合的较佳模式。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在大纵湖、龙冈等镇推广这一模式,稻田培育蟹种规模达6000hm^2,取得了较好的回报。现将该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稻田生态养殖是在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前提下,利用稻田资源开展适当的水产养殖,实现水稻与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的共生互利、资源互补,通过"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实施扶持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策略,利用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能改善南方稻区农业生态环境,发挥虾、蟹、鱼对化肥和农药的替代关系,以提高稻田产出率、保持稻田良  相似文献   

4.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人们喜食的水产珍品之一,河蟹适应性强、食性杂,养殖技术容易掌握,可在多种水域里开展人工养殖,稻田养蟹是利用蟹稻共生的原理实现蟹稻双丰收的一种养殖新模式,稻田养蟹已成为各地进行河蟹养殖的主体,对农民发家致富,繁荣农村经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稻田养殖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的一种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即利用稻田为动物(如鱼、虾、蟹、鸭、鹅等)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和天然饲料,又可利用动物为稻田消除田间杂草和害虫,是一种共生互利的生态种养模式。据调查,稻田养殖不但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三增一节"(增粮、增牧、增收、节水)效果,而且对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获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据资料报道,我国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的稻  相似文献   

6.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淡水蟹类。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特别丰富,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维生素。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稻田养河蟹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水产养殖业。利用稻田养殖名贵水产品河蟹,稻蟹共生可相得益彰,水稻可供河蟹栖息、隐蔽;河蟹又能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减少病虫害发生。实践证明,稻田养蟹不仅可  相似文献   

7.
工程式稻田养殖,即在稻田中开挖鱼沟、鱼凼, 利用“稻鱼共生,优势共生,优势互补”的原理,进行稻田生产综合开发,从而实现“稻鱼增收”的目的。在日常管理中,应抓好以下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在小龙虾养殖池塘内,合理套养河蟹、鳜、鲢、鳙鱼等,形成虾、蟹、鱼资源共享、互利互补、同池共生、"和平共处"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是在不影响小龙虾正常养殖产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增加蟹、鱼养殖产量,提高综合养殖经济效益,可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养殖效果,可有效规避"单打独斗"的养虾风险。  相似文献   

9.
河蟹 ,又称毛蟹、大闸蟹 ,螃蟹 ,学名中华绒螯蟹 ,是我国特有的水产珍品和重要的淡水渔业资源。80年代初随着天然海水、人工配制半咸水育苗技术的突破 ,蟹苗从湖泊放流到中小型湖泊养殖 ,围栏养殖以及水库、池塘和稻田等多种形式养蟹技术的开发、推广等科技进展 ,把我国的养蟹业推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蟹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养殖产量逐年上升 ,并一直保持着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河蟹的生态习性河蟹在淡水中生长 ,在海水中繁殖。它的一生依次经历蚤状幼体、大眼幼体 (蟹苗 )、仔蟹 (豆蟹 )、幼蟹 (稚蟹 )、蟹种 (扣蟹 )…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蟹是稻、鱼、蟹混养,互利共生的好方法,为保证成功获得丰收,要抓好以下关键: 一、选好田块,建好养殖工程。 应选水质好、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保水好、连片面积较大的低洼、浅滩。养殖工程包括开挖围沟、田间条沟、蓄水暂养池及四周田埂加高夯实,沟与沟、沟与塘相通。成蟹养殖沟宽一般3~6米、深1米,根据田块大小,条沟间距约15~30米,沟深可略浅,如养殖扣蟹深度可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鱼共生的原理,把水稻种植和稻田水中养鱼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稻、鱼之间的共生关系,达到稻鱼互利双增收的目的,实现“稻田养鱼鱼养稻,稻谷增产鱼增收”。贵州省稻田养鱼历史悠久,在黔东、黔南一带侗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稻田养鱼尤为普遍,  相似文献   

12.
安徽五河沱湖螃蟹是"中国十大名蟹"之一.近年来,沱湖水产技术人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法,对沱湖螃蟹进行异地保种繁育探索,成功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保种繁育技术方案.不但使沱湖走出了螃蟹生产一直依靠从沿海购买蟹苗的困境,节减了养殖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沱湖螃蟹的成活率、回捕率,沱湖螃蟹的品质、规格和养殖效益较前几年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稻田养蟹是利用稻蟹共生,使能量和物质向有利于水稻和河蟹生长的方向流动,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合理利用资源。稻田养蟹技术开辟了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水稻可以给河蟹提供生存的环境,河蟹摄食饵料产生的粪便为水稻提供了营养,促进水稻生长。稻田养蟹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稻田养蟹也是发展绿色优质无公害水稻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14.
浅谈稻鸭共生的生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生是以稻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生放养为特点的一种种养相结合的生态模式。稻鸭共生生产技术就是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放入稻田,营造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中耕、刺激生长,稻田为鸭子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两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减少或不使用有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贺兰县充分开发利用黄灌区稻田资源,大力发展稻蟹种养产业,成效显著。但仍存在暂养密度太大、河蟹肥满度不佳、养殖单元太大、引苗时间偏晚、供水不及时、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建议采取投喂饲料"四看四定"、合理设置养殖单元、尽早引进优质扣蟹、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饲料与畜牧》2004,(6):31-31
我国江苏省养殖出了有机螃蟹。有机螃蟹养殖与其它生态养殖有什么区别?在有机螃蟹养殖基地发现蟹塘四周种植了南瓜、玉米、山芋及一些豆科植物,塘内的小杂鱼悠闲地在或漂或沉的水草间穿梭,塘边则附着不少正在蠕动的螺蛳。养殖者说,有机螃蟹的养殖要求异常严格,规定达标项目多达93项,特别体现在饵料投喂、药物防治、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稻田养殖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的一种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利用稻田为动物(鱼、虾、蟹等)提供适宜环境和天然饵料,而又利用动物为稻田消除杂草和害虫,是一种共生互利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达到"三增一节"(增粮、增鱼、增收、节水)的效果,并对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1],该模式曾在致富工程和西部大开发工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文章着重对稻田养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生态养殖技术;从科学选择优良水产养殖苗种、水质环节的调控、科学投喂优质饲料、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简述了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要点;分析了生态工程技术、水式生产生态养殖技术、"鱼稻共生"生态养殖技术和病害的生态防治措施等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方法和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前,那坡的渔业生产力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发展稻田养鱼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山区渔业发展之路.坡荷乡地势相对高于全县的其他乡镇,年平均气温较低,具有高寒山区的气候特征,被当地人称为"小东北",全乡的农作物的生长期较短,稻田每年只能进行中稻生产,闲置的时间长.在坡荷乡果巴村,笔者发现有一种农民自创的"一稻一鱼"的冬闲稻田养鱼模式.该模式利用中稻收割后长达7~8个月闲置时间,将稻田改造成适合养鱼的季节性池塘,进行稻鱼轮作.为了探索提高稻田养鱼经济效益的途径,经过可行性分析,2005年,在坡荷乡果巴村汤达屯农民隆某的稻田进行鱼、鸭子的立体养殖试验,形成了"稻--鱼鸭"稻田生态养殖模式,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盘山县河蟹养殖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至今已取得良好的成绩,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盘山县是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本文总结了“盘山模式”一稻蟹种养技术,为稻田成蟹养殖技术示范推广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