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渗透、非均质油田储层物性差、地层能量不足,油田注水开发后期,造成油层高含水时层内尚有部分厚度未水洗,剩余油较多。阐述了油井反向调驱(堵水)技术原理,并在永乐油田台105区块内的6口高含水井中进行了应用。实践证明,反向调驱(堵水)技术可以提高高含水非均质砂岩油藏采油速度,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为高效开发大庆油田中高渗透油藏、薄层、低渗透油藏及稠油油藏,针对国内外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技术特点,简化施工过程,减少施工难度,增大井眼尺寸,改进完井技术,通过现场试验,形成一套成熟的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钻、完井工艺技术,并通过油田开发实践,完善油藏选井、选层、选完井等配套技术.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不同类型油藏中能够有效提高油井产量和水井吸水指数.  相似文献   

3.
SLG气田砂岩气井储层压裂效果评价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油藏经济有效开发的难度非常大,压裂效果评价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开发效果。通过对SLG气田砂岩气井储层基础地质资料、测井数据及试井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总结出试井数据与储层测井数据、压裂改造数据的相关性规律,评价了低渗透油藏人工压裂井的施工方案,为该区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河南油田浅层稠油油藏普遍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以及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油层吸汽不均的现象,导致高渗透层动用程度高,中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为此研究了分层注汽管柱。该管柱可以实现不动管柱分层注汽,生产管柱与分层注汽管柱合二为一,减免了注汽管柱起下作业,减少了作业工作量,消除了作业过程中热能浪费。该技术的应用,可以限制高渗透层、动用程度高的油层的注汽量,增加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的油层的注汽量,增加油藏的动用程度,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阿尔油田属低渗透砂砾岩油藏,通过对该油藏开发特征的系统分析,找出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储层的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地质因素是其开发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同时部分井组注采比不合理以及分注井配注合格率低等开发因素也是造成目前开发现状的重要原因。针对存在问题开展合理注水技术政策研究,采取不同井区精细注水,配合相应的油水井措施,使阿尔油田产量快速递减及含水快速上升趋势得到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海上断块油藏地质构造、油水系统等的复杂性,综合调整对策研究成为重点.南海西部A油田属于断块砂岩油藏,具有初期产能高、产量递减快、注水效果差异明显、各断块采出程度差异大等开发特点.对该油田进行开发指标效果评价,从"注好水""注够水""精细注水""有效注水"的角度,筛选确定了水质达标率、能量保持水平、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水驱状况、含水上升率、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等7项评价指标,表征注水工作在油藏、工艺、生产的系统性特点,客观反映海上水驱砂岩油藏的开发水平.然后对海上断块油田提出了增产措施和建议:建立定量地质知识库,采用针对性的工艺技术,加深对断块破碎程度的认识;及时补充地层能量,抑制地层脱气,注水时地层压力不能低于饱和压力;采用低部位注水、高部位采油的三角形井网,并考虑进行气水交替注入的注水方式;合理的井网密度等.这些措施可以更加有效地对海上复杂断块油田进行开发调整.该研究对同类型的海上断块油藏综合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结合海拉尔盆地储层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分析了其不同岩性储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海拉尔盆地属于复杂断块油藏,具有含油面积小、断块破碎、构造倾角大、扇三角洲沉积、非均质性强、油层变化快等地质特点,储层岩性包含砂砾岩、裂缝性潜山、含凝灰质砂岩及特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投入开发以来,受复杂地质条件影响,砂砾岩油藏含水上升快、潜山油藏底水锥进快,含凝灰质储层特低渗及致密砂岩储层水井注入困难,难以建立有效驱动体系。针对不同岩性储层暴露的开发矛盾,以油藏精细描述为指导,实施井网加密、注聚调剖、周期注水、注CO_2混相驱及大规模压裂等调整对策。通过近10年开发调整,改善了海拉尔盆地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形成了一套适合海拉尔盆地复杂断块油藏不同岩性储层的综合调整技术。  相似文献   

8.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研究油藏的重要手段,它能在储层建模及动态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各种开发方案效果,从而优选最佳方案,为油田开发提供指导性建议。双河油田北块Ⅰ5Ⅱ1-3层系注水开发近30年,油层水淹严重,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研究了双河油田北块Ⅰ5Ⅱ1-3层系聚合物驱油藏数值模拟过程中聚合物溶液参数的优化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21块莲花油层属于厚层块状砂岩稠油油藏。由于储层渗透率低、原油粘度及泥质含量较高等原因,导致直井开发存在周期产量低、开发效果差的问题,且由于纵向上储层非均质性强、各小层动用程度严重不均等问题,采用直井开发采油速度低、达不到标定采收率。在深入开展测井二次评价、区块动态资料分析和精细小层对比工作的基础上,对高21块莲花油层进行整体解剖,寻找其中的优质储层,利用分支水平井技术渚行开发部署,现场实施效果黟著。预计可摆高采收率5%.  相似文献   

10.
庄9井区经过几年的注水开发,油藏存在着平面产能、地层能量分布不均衡,部分区域注采井网不完善、含水上升较快,层间、层内注水矛盾突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运用物性平面展布特征、隔夹层、韵律性、变异系数以及储层内部结构发育情况等指标对长8_2油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性进行逐一分析。结果表明,该层位的砂体连续性以及物性的分布差异比较大,层内渗透率韵律性以复合韵律为主,纵向上储层的渗透能力不均匀,各个小层的夹层频率和密度大小分布不一,长82油层层内渗透率的变异系数偏大,其非均质性为中等偏强,另外,从小层的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来看,长8_2油层的非均质性也较强。  相似文献   

11.
研究流动单元对揭示储层非均质性、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精度和注水开发效果及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靖安油田三叠系dlg油藏,探讨了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实践证明,运用动态流动单元划分方法所得的结果与生产实际相符合,能有效指导油田开发实践。  相似文献   

12.
NB35-2油田北区为渤海典型的注水开发稠油油藏,由于原油黏度大,随着不断开发,该油田出现含水上升速度快、层间动用不均衡、存在大量低产低效井及关停井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通过对动静态资料分析,结合剩余油分布规律开展精细注水研究、弱凝胶调驱研究,旨在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控制高渗层注入水突进,增加中低渗透层储量动用程度,减缓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同时利用新的钻完井技术——大曲率中短半径侧钻,对NB35-2油田低产井及关井进行侧钻研究,实现投入成本降低,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提升。通过多种技术方法成功应用,NB35-2油田增加可采储量43.58×104 m3,提高采收率2.2%。在低油价寒冬下为海上稠油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注水压力高、欠注矛盾突出的问题,结合永1区块低渗透储层物性条件,开展了复合增注体系配方优化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和物模试验评价,确定了复合活性剂体系最佳使用质量分数为3.0%~5.0%,处理半径为3~4m,反应时间48h;在配套技术上,优化了复合降压增注施工工艺。通过在永1区块成功开展现场试验,表明应用复合增注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低渗透油藏欠注问题,也为同类型油藏储层改造提供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低渗透油藏目前在水驱过程中出现了含水高、采油速度低和注入水利用率不高等情况。以乾安油田为例,针对这些问题,对该油藏水驱油特征和渗流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油田高含水期采收率不高进行了理论分析;对该油藏开采特征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开采对策,对有效开发同类低渗透油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宛齐油田新近系库车组油藏含油砂体厚度薄,砂体规模小,该井区油井生产均采用衰竭式、多层合采方式,层间矛盾突出,影响了开发效果。结合该区油藏地质及生产特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通过数模技术研究单因素影响程度,认为大宛齐油田多层油藏合采时影响单层采收率的控制因素主要为水体能量,其次为砂体延伸长度和砂体厚度;而单层产量贡献的控制因素主要为砂体延伸长度,其次是砂体厚度和水体能量。据此提出砂体分类、精细注水、分级补充能量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18块开发目的层为古近系沙河街组莲花油层Ⅰ~Ⅴ砂层组,为一受岩性-构造双重控制的块状砂岩底水油藏。常规注水水窜严重,吞吐注汽压力高、干度低、效果差,达不到标定采收率。在深入开展油藏地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根据储层平面分区、纵向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制定了"主体部位重构注采井网+调驱、边部压裂改造+高压注汽"的分区二次开发思路,现场试验效果明显,预计日产油可达230t,最终采收率达22.4%,可提高采收率7.3%。  相似文献   

17.
压裂是提高低渗透油气田产能的一项重要的增产技术,对多层系开发的低渗透油(井)田,多采用分层压裂。近年来,分层压裂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水平井油藏开发中。针对不动管柱分层压裂时,投不同直径的钢球进行分层,设计一种内置电子发射装置的投球,通过发射ID编码信号,对安装在不同压裂层段的电磁阀进行识别。现场作业表明,使用该装置可以达到简化压裂管柱、降低施工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电脉冲增注技术是一种物理法增注新技术,它以脉冲冲击压力和点作业方式为最主要特点而有别于传统的增注措施。从电脉冲增注技术原理入手,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将电脉冲装置改进成小电容高电压电脉冲装置,结合前期试验总结,初步提出低渗透油藏的选井选层条件,采用电脉冲、电脉冲+酸洗两种不同工艺及作业参数,在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长X、长Y油层组开展现场试验;通过试验效果跟踪及分析,形成了低渗透油藏长X、长Y油层组的一种电脉冲增注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延长油田西部油区典型工区长6油组的小层顶面构造特征、砂体展布特征、油层厚度分布特征、顶面构造与油层厚度、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建立了基础数据库,采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进行地质建模。依据分层数据、井斜数据、小层顶面构造图,建立构造三维模型。分析研究各小层的砂层展布特征及物性变化规律,在相控的基础上建立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三维地质属性模型;根据油藏工程方法和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理论,结合动态监测资料,对西部油区长6油藏未注水老区进行井网适应性评价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注水开发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20.
颗粒荧光技术可快速探测储层颗粒中油包裹体和颗粒表面吸附烃, 能较好地反映储层中油气包裹体丰度及油气性质,可以很好地确认现今油藏和古油藏,有效判别油层、水层、油水过渡带以及古油水界面。用颗粒荧光分析技术,分析了依合2A井志留系柯坪塔格组近20块样品,发现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识别柯坪塔格组致密砂岩储层中的油层、油水过渡带和水层,为致密砂岩储层油水层判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利用该技术还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段底砂岩中识别出一套含油层,表明该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