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城市中心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是随之而来的城市用地趋于紧张,地价随之上升,因此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设最大的居住面积成为开发者追求的目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不失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节约用地、改善居住区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本文主要论述的地下空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国外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及我国开发利用的情况,找出存在差距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沙市地质背景条件,对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能面临的地下水、岩土体、断裂构造及地面坍塌等地质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长沙市进一步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乌鲁木齐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潜力。选择乌鲁木齐市7个区作为评价单元,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建立乌鲁木齐市地下空间开发潜力的指标体系,从经济、人口、交通、土地资源、市政、城市区位6个方面着手,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每个评估因子的权重,并计算评估单元中每个指标的得分,分别求出7个评估单位的指数和,确定乌鲁木齐市7个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潜力水平。根据评价得出,沙依巴克区、天山区、新市区为一级区域;头屯河区、水磨沟区为二级区域;米东区为三级区域;达坂城区为四级区域。  相似文献   

5.
地下空间的开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述武汉市地下空间合理规划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分别从完善政府立法、适度开发、科学规划、选取合理施工方案等方面提出详细的建议,以期待武汉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相似文献   

6.
随着建设用地规模边界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国家对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实施"双控",迫使城市空间布局在面状发展的同时向三维纵向发展,因此城市空间的"真三维"立体开发利用成为趋势。特别是以地铁为发展轴的地下空间线性开发,结合以地铁站为枢纽的综合节点开发,必将带动整个城市地下空间网络的形成。该文分析了徐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及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类型,探讨了地下空间建设用地的供给方式,对徐州市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魏璐璐  李静  程佳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104-7107
从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的可行性、功能与规模的角度,对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指标体系的作用、构成、量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指标体系的概念性框架。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下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城市地下空同信患可视化平台是提高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能力和决策效率的必要途径.在虚拟现实技术与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支持下,对地质体、地下管网等地下构筑物实现可视化和信息化,并对地质勘察、设计、施工及城市规划、管理中各种地下空间地理分布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够对庞杂的工程资料进行综合动态管理.提高数据可视化程度,充分挖掘地质信息的价值,为建筑、城市规划及岩土工程勘察等相关领域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资源需求日渐增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日益扩大,而相应的城市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使用尚未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因此,文章从目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践出发,对城市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的界定、城市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使用类型、城市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彭雅婷  马悦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553-5557,5617
为了探究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运用图层栅格化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分值法,从地质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两方面对武汉市主城区地下空间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使用ArcGIS9.3软件对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图像化。结果表明:地质环境方面,武昌和汉阳较适宜地下空间开发;社会经济方面,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由内环线向外呈放射性递减;地下空间开发中,地质环境是基础,社会经济是必要条件。最后结合典型地区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地下空间开发的方向,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筹集资金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主要环节,由于地下空间开发的投资额度高、投资回收期长、投资开发之后具有不可逆性等特点。因此,依靠传统的政府财政投资的模式难以满足地下空间的开发所需,政府主导下的地下空间开发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正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城市地下空间技术开发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将PPP、BOT、TOT、PFI等多元化投融资模式运用到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中,来丰富地下空间技术开发的资金源头。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的概念及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法律基础,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影响因素及评估方法。以上海、福州、温州、无锡等城市为例,列举了在具体的实践中地方性政策法规有关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确定的规定,其中分层出让是一个特色;参考了其他学者提出的出让金估价公式,指出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与参考地价、地下空间建筑所增加的建造成本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效能递减比例相关,为土地出让金的确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地下空间开发的高成本性、强外部性及体现社会、环境和防灾综合效益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宜以无偿使用或只需支付少量补偿费的方式变地下空间开发劣势为优势,促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基于公共物品属性以及成本-效益关系分析,地下空间使用权有偿使用重点应当针对经营性的结建地下室和适合采用"大开挖"施工的单建地下工程。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九龙山区自然资源多次综合考察的结果,提出在自然保护的前提下,全方位地开发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发展繁荣山区经济。要充发发挥整体森林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森林产业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及相应的第三产业使自然资源得以发展利用,山区群众得以脱贫致富。文章还论述了开发的目标,时空顺序及措施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是 21世纪城市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因此,对城市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是关系到满足人类发展需要和建设生态经济市的重大课题。   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时刻都离不开水。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外许多城市都是因水而兴,因水而发,但有的城市则因缺水而衰。城市水资源尤其是人类能够利用的水资源极其有限。地球上的水资源总储量约为 14亿 km3,其中绝大部分是海水,淡水仅占 2. 53%。在淡水资源中,冰山…  相似文献   

16.
以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文本、社会人口和2002—2016年建设用地等数据,采用人均需求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的地下空间需求量进行组合预测,综合各个模型得到的结果,预测得到乌鲁木齐市地下空间需求量。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且用地需求主要集中在存车用地和商业用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均面临着土地资源稀缺的困境。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人地矛盾突出,地下空间土地利用成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截至2008年,武汉地下空间建设总量约为2 200万m2,极大地促进了武汉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土地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地下空间土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总结武汉市地下空间土地管理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武汉地下空间土地管理水平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滨水休闲空间营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了滨水休闲空间建设的手法,为营建滨水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工作开展,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基础,促进国土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同时丰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相关研究,以河北省易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易县国土利用规模和空间开发现状、节约集约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出该县国土空间利用区域特色明显,且生态资源基础雄厚,但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生产空间保护矛盾突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亟待提高等问题,需通过增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力度、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等措施不断提升县域国土利用效率,优化空间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对哈尔滨市城市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城市土地利用集聚特征和强度,以及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哈尔滨市6类功能空间在分布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江南区域在空间发展上远成熟于江北区域,南岗区建设成熟度最高;居住用地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在6类功能空间中居于首位,商业用地土地利用强度的高低与居住用地情况类似,行政办公和工业用地集聚特性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存在一致性,均表现为城区中部高,向城市边缘则逐渐降低,而公共设施用地的高集聚和高开发利用强度主要体现在道外区历史文化设施和南岗区医疗设施,教育用地的集聚特征主要体现在城区中西部和东部;城市功能空间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两者在城市建设中表现出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城市功能空间对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引导作用以及后者对前者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