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密云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根据密云县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水土流失及治理状况,分析了水土保持及水源保护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思路、原则和模式,并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实践,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中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大河流域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从水库一级保护区向二三级保护区推进,形成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生态保护圈。构成“生态修复防线、生态治理防线和生态保护防线”。达到保持水土、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治理思路,总结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建设技术体系,包括河道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生态治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农业建设和面源污染治理5个方面,阐述了三道防线的具体布局措施,并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思路与实践   总被引:28,自引:15,他引:28  
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实际 ,提出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 ,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 ,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思路 ,并结合实践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点、目标和效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根据黄塘溪流域特点,结合流域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现状,将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并针对三大区的不同功能因地制宜地分别配置治理措施,突出每个功能区治理措施配置的特点。从山顶到沟谷依次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将小流域建设成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生态清洁小流域,促进黄塘溪流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山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安县大山沟小流域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过程中,综合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把三道防线建设与开发性治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介绍了该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饮用水源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构建原理及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水源地保护和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重庆市水源地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对饮用水源地"三道防线"功能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治理思路,总结出水源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构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河道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生态农业建设和面源污染治理6项建设内容和15个构建技术。提出了饮用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思路,并提出应加强水源地植物过滤带建设、水土保持效应监测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响潭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响潭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做法,阐述了北京市"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保水源的思路在指导重要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成效,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水库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山沟流域地处秦安县南部城郊,流域总面积11.88km2,是县城及周边村镇的重要水源地。经过2006~2008年间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以水资源保护为中心,以生产发展、生态清洁为目标,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布局思路,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3km2,累计治理度达到79.2%,林草覆盖率达到44.2%,年均减少地表径流12.1万m3,减少土壤流失6.9万t。文章介绍了大山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做法,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优化土地利用配置入手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保护区域水土资源、防治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途径。在分析构筑小流域"三道防线"与区域水土资源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小流域内土地利用现状、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角度,讨论了在上游区实施生态修复、中游区实施生态治理和下游区进行土地利用配置优化、实施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改进流域内生态补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保护水环境,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昌平区在继承传统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基础上,结合出现的新问题,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出了构筑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新模式,对今后水土保持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介绍了北京市昌平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成效,指出了今后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建立流域现状诊断系统;建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标准系统;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进行归纳细化;出台有关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1.
李博 《水土保持研究》1998,5(3):40-42,55
随着小流域治理与开发一体化的推进.小流域经济推向了市场,区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群众关注的中心由解决温饱到致富达小康。以乌盟永定河流域重点治理两期成效及治理特点为例,结合这几年的工作体会,探讨治理开发小流域,发展小流域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以阐明发展小流域经济是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高泉小流域的环境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定西县关川河流域内的高泉小流域,以“全部降雨就地入渗拦蓄”为指导思想,分区建立了环境治理改造利用技术体系:荒山沟坡运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综合配置,拦截坡面径流,扩大林草覆盖,改善流域自然环境;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使降水就地拦蓄入渗,改善粮油作物的生产环境;村庄道路以营造小型拦水工程为主,发展“四旁”林果业,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以上三区系统有序治理,使全流域生态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收到日益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试论旅游观光型小流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北流新兴的旅游热点,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根据旅游观光型小流域的潜力和前景,发展能体现特色的旅游观光型小流域,实现水土保持与人类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双山前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针对双山前小流域生态资源状况,提出了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原则,并对各项治理措施进行规划设计,通过流域治理与开发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偏关县地处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1 685.4 km2,水土流失面积1 361.3 km2,占总面积的81%。年均土壤侵蚀模数13 500 t/km2,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1 300余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造成贫穷落后的总根源。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现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5.35 km2。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必须长期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动摇。  相似文献   

16.
荫子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平均侵蚀模数达7 700 t/(km2.a),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2.9%。2005年对流域坝系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在已建成的淤地坝中,只有上甘沟骨干坝产生了少量淤积,其他坝均无拦沙、输沙和蓄水情况发生;流域坝地利用及增产效益未出现;坝系工程安全性能良好。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做好监测前的准备工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不可死搬教条、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费用提取的比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小流域治理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流域是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巨系统,小流域治理是对这三个子系统的协调过程。从哲学的观点分析小流域特征及治理特性,不仅要研究其线性,内在性、规范性、平衡性、渐进性、稳定性、透明性、确定性、精确性和定性性,而且要研究小流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影响治理效益的因素等,从而理解小流域特征与治理特性的对立面,为进一步认识小流域各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系统总体的运动发  相似文献   

18.
地处石灰岩山区的滕州市黄山小流域,建塘坝蓄水困难、打深井成功率低,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滕州市水土保持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当地小流域治理的实际,把西部高原地区修建水窖的技术应用到当地石灰岩山区,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铁瓦河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河南省淅川县铁瓦河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期为 3a(1994— 1996年 ) ,总投资 2 .62× 10 6元 ,已完成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2 .5 1km2 。治理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 91% ,土地利用率由 32 %提高到 91% ,植被覆盖度由 2 2 .9%提高到 82 .5 % ,土地生产力由 175 0元 /hm2 增加到 375 0元 /hm2 ,人均收入由 680元增加到 1710元 ,已显示出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