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去年(1955)每人一头猪,每亩一千斤我社是1952年建立的,那时是十七户,现在是二千七百四十户。拿产量来说,1952年,平均每亩产量七百二十斤;到了1954年,平均产量就到了九百六十斤;去年(1955)的产量,每亩平均收到一千零九斤。为什么产量年  相似文献   

2.
陈永康是苏南松江县城东区长溇乡长岸村的农民,他种植的十七亩半水稻,有八亩(实际丈量为七·八三亩),平均产量在1147.5斤,而其中生长最好的一亩二分,每亩产量竟达1433斤,创造了当地水稻产量的最高记录。51年遭受风害,年成并  相似文献   

3.
1956年新疆吐鲁番五星农业社共种棉花1,8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7%,其中普通棉1,656亩,共产籽棉672,336斤。平均每亩单产406斤,比1955年每亩多收籽棉32斤,超过全县棉花平均产量的40%。其中有20亩高额丰产地,平均每亩收籽棉965斤;长绒棉(2和3)144亩,共产籽花38,016斤,平均每亩产量为264斤。该社所以获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是:①学习和采用了苏联植棉先进经验,改进耕作制度,提高栽培技术;③参加了国际竞赛,得  相似文献   

4.
双桥农场每年都要栽培数百亩甘薯,但产量极不稳定。以春薯为例,1953年每亩2,500斤1954年558.5斤,1955年1,914斤,1956年2,041斤。产量低而不稳定的原因,除个别年分因保苗株数稍有差异外,主要原因是在多雨的年分里,因培珑不够高,一经雨季,垅台下  相似文献   

5.
<正>收获后的喜悦,是令每一位辛勤劳作的农民最欣慰的事儿。今年,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陈江镇许顺青家的油麦菜每亩获得了3500斤的高产量,相比往年,每亩增产了600斤,许顺青兴奋地向左邻右舍分享着自己蔬菜丰收的好消息。当然,他家的油麦菜  相似文献   

6.
<正>临近3月中旬,海南省儋州市那大光村镇农户王桂荣看着自家承包的黑皮冬瓜田笑得合不拢嘴,他是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他家往年种植黑皮冬瓜每亩产量最高1.8万斤,平均产量1.5万斤。2012年下半年冬瓜移栽前,他在海南销售的众多肥料产品中选择了由海南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销售的科邦三维全价肥料501(16-8-11)。科邦三维全价肥料501每亩地底肥用量为80斤,较往年的平均用量减少了20%。起初王师傅还有些  相似文献   

7.
华北区在土地改革后和爱国主义丰产运动蓬勃展开中,粮食生产量已大大的超过了战前水平,以一九五○年与一九四七年比较,华北区主要食粮:小麦增产7.5%,榖子(小米)增产18%,玉米增产50%以上。以河北省玉米单位面积增产情况来说,战前每亩平均产量仅110斤,近年来已普遍提高到每亩250斤;一般的丰产农户达到500斤以上,个别的丰产农户已超过千斤。如全国著名的山西劳模  相似文献   

8.
据法国科学家研究,生产1吨油菜籽需要提供亚硫酸盐0.0625吨。照此推算,法国一般油菜籽产量为每公顷2.5~3吨(每亩330~400斤),就需要补给亚硫酸盐0.162~0.188吨(每亩21y~25斤)。他们在2月间每公顷施硫酸钾200公斤(每亩27斤),得到了每公顷增产油菜籽0.6吨(每亩80斤)的效益。在英国,油菜在春季常呈现缺硫症  相似文献   

9.
自力更生繁殖足够的绿肥种子,是大力发展绿肥的前提。生产实践证明,红花草和苕子在我区各地都可以留种,种子产量也相当高。但按照过去区外资料,红花草的留种田,有不少地方只能种一季晚稻,或者早稻因迟插,每亩减收100—150斤。过去区内的全州、兴安、灌阳等地,苕子留种田的水稻也往往每亩减收100斤左右。因此,既要抓好绿肥留种,又要使绿肥留种田的水稻稳定增产,这是生产上极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90-1991年,在四川省江油市对桃进行了疏果套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疏果套袋,单株产量增加17.2斤,提高59.4%;亩产量增加358斤,提高43.3%;好果率增加52.7%,基本解决了“十桃九烂”问题;而且增强了果实着色,提高了果实整齐度,改善了品质。使每斤售价提高0.43元,每亩喷药投资降低8-10元,每亩净增产值683.46元。  相似文献   

11.
湖南农学院果蔬教研組对南瓜、冬瓜和西瓜,做了丰产栽培試驗,都曾得到比当地当时一般标准較高的产量。如1958年1.15亩南瓜总产量为11,807.5斤,其中最高产量折合亩产11,700斤;1958年1.05亩冬瓜总产量为21,086.5斤;1960年4.35亩地西瓜总产量为22,183斤,亩产平均5,099.5斤。大型西瓜品种每亩五千斤不算是丰产,但我們所栽培的是中型品种太和瓜,太和瓜每亩五千余斤比一般产量說来是丰产的。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文登县火花农业社1956年利用人尿浇的冬小麦,每亩产量平均由140斤提高到220斤,增产57%左右。玉米每亩施400斤人尿比每亩施13斤硫酸铵增产21%,地瓜约增产66.7%。从以上材料来看,人尿今后在我省是一种大可发展的农家速效肥料。施用方法:我省大部份地区,除冬浇小麦人尿未  相似文献   

13.
1956年,乐山专区栽培银坊粳稻面积为18,801.4亩,占水稻面积的5%。秋收的结果,除部分国营农场和农业社获得增产以外,其余一般都减产。据犍为、眉山、井研、沐川等11个县市了解,亩产400—500斤的占62.4%,210—400斤的占36.2%,200斤以下者占1.07%,600—700斤的占0.28%,710斤以上者占0.1%,全区每亩平均产量为346.05斤,比一般产量低10—20%。为什么银坊粳稻的产量这样低呢?首要原因是领导上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没  相似文献   

14.
一、田间水稻施用稻草亚铵制浆废液(简称废液)肥效试验试验在我校涿县农场稻田进行,是继续上两年试验,内容有:(一)水稻施用废液,亚硫酸铵与尿素等肥效比较试验。在每亩施用基肥过磷酸钙100斤基础上,进一步追施等铵态氮量(16斤/亩)的不同氮肥品种的肥效比较试验。试验结果,每亩稻谷产量以施废液的921.3斤为最高。其顺序:为亚硫酸铵、硫酸铵、尿素,最后为不施氮  相似文献   

15.
常德专区今年普遍引种早粳青森五号(以下简称早粳),湖区各县要种得多一些。因为濱湖地区是水稻栽培的重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试种的信心很大,但对粳稻栽培还没摸到它的生长特性。为了提高产量,争取两季丰收,有的农业社在育秧和田间管理阶段,作到早播早插,插好田,插肥田,加强田间技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因而获得产量高的如常德县河洑乡青林岗高级农业社3.52亩,每亩平均产量624斤。常德专区河洑农业试验站(以下简称我站)试种的30.17亩,平均每亩产量469斤,其中有两亩产量比较高的,每亩收干谷562斤;而早秈南特号719.26亩,每亩平均产量455.5斤,早粳  相似文献   

16.
1975年在黄冈分院农场进行了棉田套种柽麻的田间试验,设置柽麻区与对照区四个处理,四次重复,小区面积0.1亩。柽麻区于5月28日(收麦后)播种,播幅0.6尺,棉麻行距0.9尺,播量每亩七斤。7月8日每小区均按每亩800斤压青。在对照区按与柽麻等 N 量每亩施棉饼80斤。取样区增设不施有机肥及柽麻高产量区(每亩1,600斤)进行比较,面积0.025亩。  相似文献   

17.
山西黎城县王家庄董桃气农业生产合作社1952年种玉米51.5亩,每亩平均产量716斤。较1951年提高了46%,超过该村平均产量的59%。其中13亩高额丰产玉米,创造了每亩平均1602斤9两的高额产量,较1951年丰产玉米提高了74%,超过计划产量的27%,此当地一般产量高出256%。他的丰产经  相似文献   

18.
一、韩俊昌的夏播玉米是怎样产的?玉米产能手韩俊昌是河南洛阳平乐区韩岐乡人,现年五十九岁,中农成份。解放后由于生产情绪的提高,在他一九五○年玉米栽培的实践中创造了玉米施肥的「三攻法」,使当年的一亩一分夏播玉米,收了1040斤,每亩平均945斤(前作小麦每亩平均269斤)。五一年种了三亩二分地(原是旱地,五一年改为二等水浇地),是夏播玉米与黑豆间作的,玉米仍用「三攻法」,黑豆用普通方法管理,每亩玉米平均折算收893斤(黑豆每亩平均折算380斤,前作小麦每亩平均收250斤),超过当地一般产量(400斤)123%。  相似文献   

19.
影响夏播小麦产量高低的是温度生态因子,不是土壤肥力因子。海拔每升高100公尺,日均温降低0.94℃,产量每亩提高24.4—26.5斤,千粒重增加0.92克,植株高度增长3.5厘米。通过方差分析初步确定,夏播小麦适宜的海拔高度在1200公尺以上;海拔1200公尺适宜播期在6月中下旬,适宜品种为中7606和涿城一号;海拔1400公尺适宜播期在6月中旬,适宜品种为中7606和公17;海拔1600公尺适宜播期在6月上中旬,适宜品种依次为公17、涿城一号、中7606;海拔1800公尺适宜播期在6月上旬或更早一些,适宜品种仍以中7606居首。最高产量出现在海拔1600公尺,品种公17每亩843斤,涿城一号每亩801斤,中7606每亩720斤。  相似文献   

20.
冬水田汇肥     
四川凉平县山区,有很多冬水田,土质瘠薄,当地又缺肥料,因此水稻产量很低。他们补救的办法,就是在田里挖一个凼凼积肥。1955年城南乡白鹊社,采用这个方法积肥,使水稻大面积增产,每亩产量达500斤左右,高过凉平高级社产量。兹将积肥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