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城市垃圾填埋场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全面踏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南平市城市垃圾填埋场重金属Mn、Zn、Pb、Cd、Cr、N i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填埋2 a的垃圾填埋场重金属含量较低,填埋10 a的垃圾填埋场的重金属含量较高;垃圾渗滤液不同浸蚀时间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存在明显差异,浸蚀10 a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是浸蚀2 a土壤的3.24-8.34倍,而浸蚀10a土壤重金属含量则是对照的4.1-9.83倍;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重金属污染也比较严重,其中Zn、Pb、Cd、Cr含量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标准),Zn、Cd含量超过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本文对贵阳市高雁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垃圾填埋场土壤重金属Cd、Pb、Zn、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3.67、49.72、1 025.44和122.96 mg/kg,均远高于土壤中的自然丰度。土壤重金属Cd、Pb、Zn、Ni污染主要来源于外源物质,其含量水平与垃圾组成和填埋量密切相关。该填埋场土壤质量对植物和环境具有潜在危害和污染。  相似文献   

3.
垃圾填埋场空气微生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垃圾填埋场空气微生物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变动规律,在北京市某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区、渗滤液处理区、生活区分别选定临测点,利用安德森六级微牛物采样器,对填埋场卒气微牛物进行了系统的定点取样和分析.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空气微生物浓度分布填埋区>渗滤液处理区>生活区.填埋区空气微生物浓度达到6 000 CFU·m-3以上,生活区约为3 500 CFU·m-3填埋区空气微生物浓度显著高于生活区(P<0.05).填埋区不同时段空气微生物浓度不相同,呈4-7月份9:00-11:00浓度低于15:oo-16:00,而8、9月份以后9:00-11:00浓度高于15:00-16:00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筹异(P>0.05).2006年4月-2007年1月空气微生物总浓度变化曲线呈双峰型,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5月和9-11月.填埋场环境温度对空气微生物浓度的影响大于湿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填埋垃圾上层间歇曝气充氧或渗滤液回流前经好氧、硝化反应器处理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中渗滤液的脱氮效果及其填埋垃圾的稳定化过程.结果表明,填埋垃圾上层间歇曝气充氧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渗滤液NH4+-N浓度的衰减速度虽然比渗滤液回流前经好氧、硝化反应器处理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慢,但其理论能耗可比后者节省98%左右,并且无需好氧、硝化反应器的基建投资和污泥处理.此外,填埋垃圾上层间歇曝气充氧的方式加快了填埋垃圾和渗滤液中有机物的降解,提高了填埋垃圾的稳定化效果,增加了10%~12%的沉降高度.而渗滤液经过好氧反应器处理后回流到填埋场,将会引起填埋垃圾降解后期碳源供应不足,减慢垃圾的稳定化过程.填埋垃圾上层间歇曝气充氧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由于其中的反硝化作用有机物的消耗及好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其渗滤液CODCr和VFA最大浓度仅为对照的50%,并且产甲烷反应器的产气量也减少了42%~44%.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封场覆盖材料、土壤基本性质、填埋气体、垃圾渗滤液、植物品种选择),从垃圾填埋场场地的改良、修复植物的选择、植被修复过程中的科学管养几方面,提出了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的建议,并对植被恢复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状况、渗滤液和填埋气的特性及污染性 分析了厌氧填埋、好氧填埋、准好氧填埋等3种不同结构填埋场内垃圾降解反应的特点及对环境的危害性 探讨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垃圾填埋处理技术,建议采用准好氧填埋处理,同时再辅以渗滤液回灌和微生物加速降解的组合工艺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填埋气和渗滤液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治理与恢复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该文介绍了我国生活垃圾填埋现状,分析了填埋气和渗滤液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对策,最后总结了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治理与恢复的技术原则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中尚有大量非规范垃圾填埋场存在,对其进行污染整治消除填埋气导致的环境安全隐患刻不容缓.通过分析填埋气在垃圾体中迁移运动的特点,在规范填埋场填埋气迁移运动模型基础上,建立了非规范填埋场填埋气迁移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9.
正项目成果:村镇生活垃圾生物强化预处理+生物反应器填埋优化组合技术课题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针对城乡一体化地区垃圾填埋空间受限,渗滤液、填埋气污染重等问题,本成果研发了生活垃圾生物强化预处理技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40%,显著降低填埋量与环境风险。相关技术应用于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工程,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与土壤、地下水修复相结合,取得良好效果和示范。  相似文献   

10.
准好氧填埋工艺温度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准好氧填埋理论,构建了大型模拟垃圾填埋场,并对填埋体温度、CH4、O2等参数进行了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准好氧填埋场中温度分布规律为上层>中层>下层,平均温度分别为73,69.7和55.4℃;填埋温度参数与填埋体中氧气浓度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填埋体下层为厌氧环境,温度为54.8~58.6℃,属于高温厌氧发酵范围,甲烷浓度为25%;将填埋装置自身产生的渗滤液回流后,堆体中的温度显著提高,与回流清水的填埋处理相比,平均温度高出5.4~11.7℃,更有利于有机质的快速分解和填埋场的快速稳定化。  相似文献   

11.
李启彬  刘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87-1989
通过模拟垃圾柱进行Cl-示踪试验,比较研究回灌渗滤液的运移特性和垃圾密度、厚度对其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滤液回灌后,分别以通道流和基质流2种流态运移,且在运移过程中不断与填埋垃圾中固有水分进行混合和交换,回灌渗滤液的流出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填埋垃圾压实密度和厚度越小,通道流作用越显著,示踪溶液和填埋垃圾中固有水分间的交换和混合作用越不明显。在实施渗滤液回灌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应保证填埋垃圾的压实密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制造出非常多的垃圾,很多人对垃圾的处理方法就是直接的填埋,经过研究发现,这种填埋式的垃圾处理方法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来及填埋的危害,文章对辽阳市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展开了调查工作,并对此进行相关的评价,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垃圾直接填埋所产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垃圾填埋场甲烷释放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霆  李启彬  刘丹  韩智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151-11153
采用静态葙法对某填埋场的甲烷释放速率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填埋时间对填埋垃圾的产甲烷速率具有明显影响,垃圾填埋后2年左右甲烷释放速率达最大值,而后甲烷释放速率又开始下降;由于季节温度变化的影响,夏季填埋场的甲烷释放速率明显高于春季;一天内甲烷释放速率变化较大,上午11:00左右甲烷释放速率达到最大,下午逐渐下降,夜间至凌晨甲烷释放速率最低;由于降雨导致温度下降和覆土层含水率增加,填埋场甲烷释放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北京海淀区六里屯卫生填埋场内设垃圾填埋模拟柱,对新鲜垃圾产生的渗滤液进行了好氧和厌氧两种条件下的自身循环回灌,对两种条件下渗滤液的产生量、常规水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初步探讨了好氧回灌处理技术对城市垃圾渗滤液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垃圾填埋柱中渗滤液产生量较少,填埋体系易形成中性偏碱的环境,温度较高,添加污泥与蚯蚓的作用有利于CODCr和氨氮的降解,比厌氧条件提早进入稳定阶段,进而加快了填埋垃圾的稳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填埋场中垃圾降解微生物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填埋场中垃圾降解的微生物过程、降解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填埋场中垃圾降解微生物的机理,并提出了深入研究垃圾降解微生物机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是垃圾填埋的新动向。根据可持续填埋场的基本要求,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可持续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持续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运行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前,陕西省的农村生活垃圾主要以卫生填埋为主,但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处置相对滞后,这可能对周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雨量丰富的地区及干旱生态脆弱区,如果处置不当,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该文通过对国内不同焚烧炉型及焚烧烟气中不同污染物的处置工艺的分析比选,结合农村实际现状,确定出适合农村垃圾焚烧的最佳控制工艺。  相似文献   

18.
矿化垃圾中植物大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剖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经长期填理后已稳定化的垃圾进行开采和资源化利用,能增加现有填埋场库容,对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紧张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以一个已运行10 a以上的垃圾填理场为研究对象,对已填埋6、8、10a的矿化垃圾中一些植物大量营养元素的剖面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矿化垃圾中氮、磷、钾养分的浓度总和已达到国家有机肥养分含量标准,有机质含量也明显高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从植物养分供应的角度看,矿化垃圾可具有资源化利用的价值;(2)矿化垃圾中养分主要以氮素为主,磷、钾营养元素的总量较低,但速效态含量相对较高;(3)不同填埋深度的矿化垃圾中,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大部分在填埋8~10 a后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受矿化垃圾组成成分复杂性的影响,部分形念营养元素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垃圾渗滤液水溶性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序批次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填埋年限垃圾的渗滤液在土壤中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对来自不同填埋年限的垃圾渗滤液在2种土壤上的吸附等温线采用“原始质量吸附方程”拟合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r2>0.96),其吸附量与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粘粒含量及电荷密度与种类等有关。在垃圾渗滤液的同一初始浓度下,红壤对垃圾渗滤液的平均净吸附量是潮土的1.74倍。填埋年限较长的垃圾渗滤液与土壤有较高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垃圾卫生填埋处置对环境影响最小化,填埋场场址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的一步。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以城市规划要求、交通运输条件、与城市的距离、环境保护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建场条件为一级指标的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模型,为武汉市的垃圾填埋场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