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传统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河南传统农业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其耕作制度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以多熟种植和间、混、套作为主要方式。从野生植物驯化为粮食作物到农作物育种;从传统农具的发明创造到精耕细作这种北方旱地典型耕作制度的建立和演变,河南传统农业长盛不衰,许多方面都处于当时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河南传统农业作物起源以及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为当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农业资源环境高效利用,为新时期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2.
南瓜从引种至中国以来,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强化了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不但改变了我国的作物结构,尤其是蔬菜作物结构,而且迅速融入了我国的种植体系,形成了新的农业种植制度,主要体现在对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母体之中。由于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农业科技史的发展可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原始农业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的萌芽;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成熟;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深入发展;中国近代农业的产生;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母体之中.由于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农业科技史的发展可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原始农业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的萌芽;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成熟;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深入发展;中国近代农业的产生;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业机械化事业蓬勃发展,有效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但是在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农业机械的作业量在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确实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使耕作的强度在不断加强,大地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缓解土地压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势在必行。本文从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入手,主要总结了保护性耕作的重要作用,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个领域都得到高速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近些年我国耕地现状不容乐观,耕地破坏、污染越发严重,我国耕地正在以每年十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流失,耕地质量正在逐年下降,土地肥力严重下降,可见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实践证明,机械保护性耕作对我国耕地保护起着积极作用,耕地保护至关重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新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广保护性耕作意义重大。本文将对农业机械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展开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正>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一)水土资源保护对农业经济的保护意义重大在当下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很多农业耕作区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地和水质遭到破坏,直接导致农产品受到污染;部分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肆意进行大水漫灌,这不仅浪费了水资源,也导致了土地的盐碱化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影响土地质量。以上问题说明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果一味地让农业生产保持这种粗放的发展方  相似文献   

8.
范连生 《农业考古》2013,(1):271-274
建国初期,为了改变耕作技术落后的状况,增加粮食产量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黔东南地区大力改进耕作方法,实行精耕细作,扩大复种指数,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保证粮食的稳定增产和农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农业生产之本,保护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农作物收获后,不再进行传统的耕翻作业。而是直接进行施肥播种;与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机械深松技术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是对我国农业生产传统工作模式的重大革新。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河套地区地膜重复利用免耕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一生态效益。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正处于我国历史上气候大变化的时期,气候无常,干旱连连。加上人口迅速增加和不合理地开垦土地,我国北方旱作农业面临着旱灾的巨大挑战。为了保障农业生产,面对天灾人祸,《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6世纪以前的北方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标志着我国北方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初步成形。作为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防旱保墒技术体系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齐民要术》中的一套完善的防旱保墒技术体系可以很好地做到"天旱地不旱",保证北方旱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探讨《齐民要术》中的防旱保墒技术体系,对于现代农业生产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新环 《农业考古》2015,(1):289-292
河南方志中记载的农谚,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在农业生产上,主要有关于土地肥力、精耕细作、不误农时、种植技巧等的农谚。作为农业遗产的一部分,农谚为人们保留了诸多耕作经验和生产智慧,对研究河南农业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农谚中可持续发展的耕作理念,对现代农业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稳步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喜人成绩,农业机械耕作活动大大增加,农作物质量和产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但是随着传统翻耕技术的发展,耕作的强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大自然所能承受的能力也受到了挑战,现有的土地已经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土地的自身保护功能也在降低,人类和大自然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令人担忧,所以,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工作势在必行,同时也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个生产单位或者是一个区域的作物种植制度和与之相互适应的土地保护培养法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就是耕作栽培制度,耕作制度作为种植制度的主体它主要包括了土壤培肥和土地保护以及水分调控还有农田整治土壤耕作等方面工作。而对于农艺技术来说主要指的就是农业生产工作的过程中还有和它相应的各种操作技术,设计并制造相应的农机具还有不断的运用其技术主要就是为了可以更好实现农艺过程以及耕作栽培制度,同时把农艺技术和耕作栽培制度与农业机械化进行结合还可以实现高产高效以及优质的农业。一、耕作制度对农机化发展产生的影响(一)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前言用养结合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精耕细作的精髓。在中国传统农业中耕作、轮作、施肥三大支柱中,施有机肥和轮作换茬、豆科作物养地两大方面为世人所公认。而耕作可以养地却不为人们所接受。从整个农业耕作全局看,土壤耕作是用地;但是如果仅从土壤耕作  相似文献   

15.
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优良传统。毛主席说:“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将来,中国要变成世界第一个高产的国家”。充分肯定了这个好传统,并对如何使之发扬光大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古代各族人民,利用我国广阔土地上极其多样的自然资源条件,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垦辟了广大的肥田沃地,驯化、培育了种类繁多的农作物,积累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精耕细作的丰富技术经验。同古代手工业相比,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有更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世界各地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保护耕地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共同任务。同时,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各种保护耕地的先进技术不断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土壤保护工作,积极采用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支持农业生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主要对其种类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做好实施加以分析和探讨。从保护性耕作技术自身来说,是一种应用较多,较为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它的核心是将农业作物成熟后的秸秆残茬覆盖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农业生产都是以在农业单位作业和农业产量为基础进行作业,将作业对象即土地作为重点进行管理,管理内容包括传统耕作、播种、施肥、收获等传统作业内容,适用于农民作业的大田。深松少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继少耕、免耕农业技术之后逐步成为保护性耕作农业技术中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说明了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越性和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肯定了少耕、免耕与深松少耕相结合的作业模式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代生态农业是植根于传统农业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就应该传承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传承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在“用养结合”原则的指导下,结合现代科技,高效可持续利用土地,进一步完善“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从而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地力条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一项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到现在,已不再是新技术,其在很多地方已经得到推广,本文主要针对其主要技术措施进行总结,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性耕作,支持并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在让更多人受益的同时,促进土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会 《现代农业》2014,(3):86-87
<正>我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是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精耕细作"一语,是世人对中国传统农法精华的高度概括,它不是指单项技术措施,而是指综合的技术体系;一方面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另一方面又以"三才"理论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传统农业科技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