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坚持"三个导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提出了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三个导向"战略思想,指出"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这一重要论断已经写入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2.
论质量兴农     
正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走质量兴农之路""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等要求,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了"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的重要工作思路,并将2018年确定为"农业质量年"。这是农业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表明了中国农业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农业必将迎来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革命性变革。这也标志着,这次全国农业工作会是一次带有阶段性  相似文献   

3.
正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走质量兴农之路""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等要求,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了"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的重要工作思路,并将2018年确定为"农业质量年"。这是农业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国农业由此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农业必将迎来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革命性变革。这也标志着,这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是一次带有阶段性特征的转型升级的会议。  相似文献   

4.
正农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政策支持体系作为有力支撑。为此,必须强化支持导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创新支持方式,加快补短板、强弱项、育优势、激活力、防风险,为实现"六稳""六保"、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奠定坚实基础。一、强化支持导向一是提质导向,在突出抓好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不断满足人们对更安全、更丰富、更高品质农产品和生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实现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进一步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当前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将"坚持绿色导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切实推动农业空间布局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推动农业走上一条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的中国特色农业绿色发展道路。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这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此,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提出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我们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因此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既是国家转变农业发展的需求,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主编速递     
<正>2017年我国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展望:推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管理方式创新》指出,农业展望是提前释放市场信号引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谋划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农业展望可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安徽农垦大圹圩农场以进一步深化农场改革,着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为抓手,扎实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区域现代农业样板企业。推进各项改革持续增添发展活力和动能1.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响应农业农村部"农业质量年"号召,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的主旋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一是加快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深刻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探索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路向,紧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加快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农业》2018,(14)
正近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关于加大力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切实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业节水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关键、统筹兼顾,扎实有序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农民稳定增收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目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我省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期,农业生产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以"四个农业"为抓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质量兴农战略相继落地实施,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显得日益重要。现状:稳中有进、稳中向优"产出来",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重点围绕全省10大类27种特色优势农产品,以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和投入品安全管控等领域为重点,与省  相似文献   

16.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内的具体体现。国外学者主要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式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我国学者从国外经验总结、政策导向、以及经济工具应用等方面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对该理论进行梳理,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遵循。要通过农业"接二连三"、农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三"、休闲农业"接二连一"和信息技术接三连二连一,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落到实处。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意义为什么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18.
正浙江是习总书记"三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大决策。多年来,全省农业系统始终坚定"高效生态农业"目标导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最具权威、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  相似文献   

19.
农业要闻     
正农业部部署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工作近日农业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工作。《意见》强调,要按照"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整合共享"要求,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深化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意见》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应用驱动,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上下联动、社会众筹"原则,立足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利用5-10年时间,努力实现农业  相似文献   

20.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我国实施的两大重要战略。在国家的政策体系支持下,农业发展为上述战略的有效推进和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公共政策、农业发展与减贫》一书以公共政策、农业发展和减贫效应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公共政策—农业发展—减贫—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和相应理论体系,着重分析了公共政策在农业减贫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和作用程度,探讨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对减贫和乡村振兴的作用。该书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和持续推进政策落地这两大导向,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