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关乎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当前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参与度不高、参与能力受限等农民主体性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因此,需要尊重农民发展意愿,激发农民参与意愿,引导农民行使权利,提升农民参与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农民主体性,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毛平  张禧 《安徽农业科学》2024,(8):226-228+232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妇女作为凉山彝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社会流动滞缓,发展意识滞后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发展要求;社会教育促进弱,产业发展能力与乡村产业发展主体性要求不相适应;社会参与不足,政治参与不能满足乡村治理的主体性要求;社会地位制约,家庭及社会建设主体性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必须高度重视,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积极应对,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组织,重视法治及社会支持,保证彝族地区农村妇女乡村振兴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呈现出弱化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主体身份名与实的分离,主体意识外在感观与内在感受的不统一,主体自治、法治、德治能力欠缺。乡村治理农民主体性弱化危机的化解,需要回归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治理理念,从统一主体身份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主体意识外在感观与内在感受、主体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三个方面重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结构,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和善治。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新的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的根本是实现治理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治理,乡村治理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农民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完善、主体性弱化、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体制,坚定文化自信等手段持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农民政治参与主体性影响着乡村振兴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为了解农民政治参与主体性的现实发挥情况,选取了X村作为个案进行分析。调查显现出农民权利意识觉醒、参与需求提升、政治参与能力增强的积极态势;但也存在政治参与认知不高、政治参与能力不足、能动性不够、自主性缺乏等问题。针对农民政治参与主体性发挥不够的现状,从文化、经济、政治和制度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尊重和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提升农民的主体性,是激活乡村内生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通过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为提升我国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查阅已有文献,基于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现况,分析韩国“新村运动”中坚持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主体性的具体做法,提出提升我国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路径。【结果/结论】结果显示,鉴于“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我国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提升农民主体性要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引导,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农民真正获得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对于数字乡村建设具有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存在具体制度缺失、执法监管困难、权利救济不畅、农民的主体性和参与能力不足等困境。需要采取多种优化路径,包括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政府执法部门执行和监管能力、强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和司法救济,进而保障农民参与的主体性与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农民再组织化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发挥的作用以及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民组织化进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内蒙古中部脱贫县乡村振兴示范村为例,凝练出了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四个维度的经验借鉴,即发挥乡村能人的经济引领作用、强化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支持、树立农民集体观念和改善不良风气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育村民自治能力,拓展了其他农村农民组织化步入发展“快车道”的路径,分析认为农民再组织化确实对于乡村振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基层党组的领导下,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更离不开农民这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 展中最活跃因素的积极参与.安徽作为中部省份,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民生方面存在机遇与挑战. 农民文化观念的转变,文化参与积极性的增强,直接影响其对文化内容、形式、业态等要求的提高. 因此,需创新文化服务、文化业态,促进文化转化以彰显农民主体性,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提供理论服务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之举。分析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准确把握各主体在乡村建设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有助于提升各主体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培育农民内生发展能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农民的内生发展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能力较弱、政治参与能力不足、文化素质能力较低、社会交往能力不强等现实困境。需通过增强农民的内生发展意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措施,进行精准的能力培育和政策支持,全方面多维度培育农民的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制定促进高素质农民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系,建人员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生力军。普洱市具有特色农业产业,需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该文首先阐明了普洱市思茅区的乡村振兴路径与高素质农民现状,然后介绍了普洱市2020年的农业发展成效,分析了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出培养高素质农民的具体措施,以期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农民合作社的性质、定位及发展走向等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基于相似的阶段性发展特征,日本综合农协为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系统梳理日本综合农协的运作模式,或许可为中国乡村治理、乡村发展中农民主体性缺失等问题提供新的解释思路。本文基于系统视角,从日本综合农协的组织体系系统、制度设计系统、集体行动系统出发,描述综合农协的组织化运转,阐释农民、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耦合发展,政府与农民双主体连接的过程,以及农户与组织间风险共担、生计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要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挖掘和释放中国农民的主体性,就需要从政府的政策供给搭建农民合作化框架,从组织的协同去激发农民主体性活力,通过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培育搭建农民的协作平台。总而言之,农民主体性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农民主体性意识、倡导农民主体性行动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可以为农业产业、农民主体、农村社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释放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农村民间组织的出现与发展,并参与广西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乡村的全面发展是农民的强烈愿望和诉求,农村民间组织能够提升边境地区村民文化素养、改善边境地区乡村社会风气,推进边境地区社会治理与民主政治建设,推动边境地区生态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农村民间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应把建立和培育农村民间组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使村民充分认识到民间组织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并加强政府对农村民间组织治理能力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从而提升农村民间组织参与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不仅要关注技能培训,更要从思想道德层面出发,加强高素质 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高素质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既是政策要求,也是自身发展需求和乡村振兴的现实诉求,要遵循 突出政治性、目的性和时代性,注重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强调主体性和实践性等原则,从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探索建 构完善的高素质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 动力。  相似文献   

16.
乡村公共决策中的农民参与一方面体现了其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了管理者决策理念、决策方式的更新与转变,同时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了多样化的参与路径。但是由于参与过程中管理者的角色、农民的认知和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等困境限制了农民参与乡村决策的效果。因此,要通过加强村组的管理能力,提升农民参与的认知能力,以促进乡村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逐渐对内部的发展提高重视,通过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中国经济水平的均衡发展,这对乡村农民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现就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能力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难点进行研究,尝试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不断提升农民的科学双核职业素质,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振兴。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的主体在于人,乡村旅游的发展一定要让农民参与,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旅游扶贫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首要产业的国家级贫困县石台的实地调研发现,社区参与存在居民获取信息不对称、权利缺失;参与能力不足,利益分配不公平,缺乏规范管理等问题。因此,建议在石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政治赋权、居民增能、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培育社区组织等方式,提升社区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得益者,而农村则陷入贫困落后的境地。近年来,国家意识到农村的贫困落后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短板,乡村振兴的实施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政府、企业等非农群体被更多地关注到,很少有人关注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群体的存在,以及对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本文从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困境入手,分析乡村振兴中增强农民主体地位意义与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在尊重农村主体地位与激发农民参与性方面提出参考意见,旨在培育乡村建设主体的自觉性,完成乡村建设由"外部催化"到"内部发动"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电商减贫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基于城乡融合的视角,从振兴之基、振兴之翼、振兴之髓和振兴之魂4个层面,分析了电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减贫机制,并提出了电商减贫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发现,电商可以促使产业链一体化、农户生活方式信息化、乡村治理更加和谐、乡村产品和文化得以传播。未来应在创新电商产业、提升农民网购能力、鼓励农民加入电商专业合作社和互联网金融方面,进一步发展电商减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