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野生花卉二色补血草为研究材料,对其生物学特点、观赏价值、生态学价值、药用价值及相关机理进行了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二色补血草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补血草属(Limonium Mill.)植物能有效适应高盐环境,广泛分布于典型的草原群落、沙质草原和内陆盐碱地上。文章对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几种白花丹科补血草属植物(中华补血草、黄花补血草、大叶补血草和二色补血草)在形态、生理特征以及分子机制等方面的耐盐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比较了补血草属植物间的耐盐性研究情况,最后对补血草属植物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二色补血草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野生花卉物种,其分布广泛,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市场潜力.虽然近几年来有人尝试进行了二色补血草的引种和开发,但仍一直处于野生分布状态,很少进入花卉市场.为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促进野生花卉二色补血草的利用和开发,本研究对野生花卉二色补血草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以期为该野生花卉的栽培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比较研究5种中华补血草黄酮类化合物——异鼠李素、槲皮素、异槲皮苷、木樨草素、芹菜素的体外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运用MTT试验,检测5种中华补血草黄酮类化合物对Hep G2和Hela肿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运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检测中华补血草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可知,5种中华补血草黄酮类化合物均显示一定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但其活性强弱存在差异。本试验条件下其抗肿瘤活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木樨草素>槲皮素>异鼠李素、芹菜素>异槲皮苷;体外抗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槲皮素>木樨草素>异鼠李素>芹菜素>异槲皮苷。结果表明,中华补血草黄酮类化合物木樨草素、槲皮素、异鼠李素、芹菜素等为中华补血草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与其抗氧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3种补血草属植物光合特性的日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栽培条件下,用英国TPS-1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二色补血草(L.bicolor)、黄花补血草(L.aureum)和欧洲补血草(L.p erez ii‘B lue Sea’)3种补血草属植物的光合特性日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补血草属植物光合速率(P n)的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次高峰远低于最高峰,欧洲补血草和二色补血草的P n在10:00时达到最高峰,黄花补血草在11:00时达到最高峰,黄花补血草的P n显著低于欧洲补血草和二色补血草,后两者的P n无显著差异;3种植物叶片蒸腾速率(T r)和气孔导度(G s)的日变化动态与其P n基本相似,胞间CO2浓度(C i)的日变化呈倒抛物线形,且3种植物间差异较小;3种补血草属植物P n的日变化与其T r、C i及叶室温度(T lc)和光照强度(R s)的日变化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C i呈极显著负相关;中午11:00~14:00,叶室温度高于37℃、光照强度超过13.00万lx时,参试植物P n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为黄花补血草,其次是欧洲补血草,二色补血草降幅最小。  相似文献   

6.
就中华补血草在不同浓度盐(NaCl)胁迫条件下的地上部及根部的干重、鲜重、含水量及肉质化程度,以及地上部和根部的Na 、K 、Cl-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盐胁迫对中华补血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补血草在100 mmol/L NaCl条件下生长最好,其耐受性可能与K 对渗透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用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法提取二色补血草多糖的工艺条件,并确定其抗氧化功能的特性,以水为提取剂,通过正交试验对二色补血草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筛选。通过测定羟自由基的清除率确定二色补血草多糖的抗氧化功能,结果认为:料液比1:60、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600s为二色补血草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提取量可达46.45mg/g;二色补血草多糖对羟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且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清除效果增强。与传统热水浸提法相比,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法可以大大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的效率;二色补血草多糖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二色补血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考察,为其人工栽培驯化提供依据。[方法]记载多年野外观察情况,并进行温室播种,以蔬菜栽培管理模式进行培育。[结果]多年野外观察和栽培试验表明,二色补血草属越年生植物,极少当年开花。二色补血草人工栽培迁地保护较易实现,移苗成活率在92%以上,株距以大于30cm为宜。在保护地栽培中,可通过密度、营养的调控来调节开花时间。在自然环境下二色补血草生长一生只开1次花,越年6月为盛花期,在盛花初期摘花可促生多侧枝开花。[结论]二色补血草栽培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栽培条件下的生物量是自然条件下的4倍,故二色补血草栽培种植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程亚坤  刘津  陈刚  马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780-4781,4784
采用野外调查采集、查阅文献资料、编制分类检索表等方法,调查整理甘肃补血草属植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情况,发现甘肃补血草属植物共5个分类群(4种1变种),分别为二色补血草、细枝补血草、黄花补血草(变种)、星毛补血草和耳叶补血草;其化学成分丰富、药理作用显著,还具有生态学、绿化观赏和饲用等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孔祥强  赵彦修  张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973-973,1155
[目的]为深入研究中华补血草的有关泌盐基因及其泌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0、0.4%、0.5%、0.6%)的EMS溶液对中华补血草种子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获得中华补血草EMS突变体的最佳条件,并对突变体进行筛选。[结果]EMS诱变中华补血草种子的最佳条件为:0.5%EMS溶液处理种子10 h。此时中华补血草种子的萌发率为51%,符合作为突变体的半致死要求。[结论]利用该方法获得了37株表型突变体,说明采用EMS诱变生产中华补血草突变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e Kuntze)和德国补血草(Limonnium tataricum)的耐盐能力。【方法】以中华补血草和德国补血草为试材,设置1.66 (对照CK),4,6,8,10,12,14 mg/g NaCl胁迫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2种补血草的生长情况及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电解质外渗率等指标变化,并比较2种补血草叶片的盐腺分布特征。【结果】在1.66~8 mg/g NaCl胁迫下,2种补血草植株外部形态无明显变化;在10~14 mg/g NaCl胁迫下,随盐胁迫程度的加剧,2种补血草盐害症状加重,且德国补血草比中华补血草盐害程度深,出现盐害症状时间早。在 1.66~10 mg/g NaCl胁迫下,2种补血草叶片中的MDA含量变化小,德国补血草在NaCl含量为12 mg/g时、中华补血草在NaCl含量为14 mg/g时,MDA含量上升;SOD活性均随NaCl含量的增加而先升后降,中华补血草增幅大,而德国补血草降幅大;2种补血草细胞电解质外渗率均随NaCl含量的增加而总体呈上升趋势,德国补血草上升幅度大。中华补血草叶表皮分布的盐腺直径极显著小于德国补血草,分布密度极显著大于德国补血草,盐腺面积所占比例较德国补血草大。【结论】中华补血草能耐NaCl含量为14 mg/g的土壤,德国补血草能耐NaCl含量为12 mg/g的土壤,中华补血草的耐盐性强于德国补血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中华补血草新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对农杆菌介导的中华补血草转化体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构建中华补血草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中华补血草叶片对卡那霉素敏感,以50 mg/L卡那霉素作为补血草叶片转化受体较为适宜。400 mg/L特美汀能有效抑制农杆菌,而500 mg/L头孢曲松钠则不能。菌株EHA105对中华补血草的转化率达15%,远高于菌株LBA4404和GV3101。对于侵染中华补血草无菌苗叶片的重悬菌液,以OD600为0.7~1.0为宜。4 d共培养的效果较好,15.6%外植体可分化成芽。PCR检测结果表明30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均为阳性,而阴性对照未扩增到条带,表明NPTⅡ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物基因组中。[结论]影响中华补血草转化率的关键因素是农杆菌菌株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花补血草多糖对小鼠肝癌H2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小鼠H22实体瘤模型。提取黄花补血草多糖,研究其对小鼠H22实体瘤的抑瘤率,并通过病理切片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黄花补血草多糖对H22肝癌细胞Bcl-2和Bax蛋白阳性细胞数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机理。【结果】以阴性对照组为基数,黄花补血草多糖低(120mg/kg)、高(240mg/kg)剂量组及环磷酰胺(CTX,25mg/kg)阳性对照组实体瘤各组抑瘤率分别为31.32%,40.52%和56.61%,与阴性对照组瘤体质量相比显著或极显著减轻。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黄花补血草多糖低、高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分别显著和极显著下调,而Bax蛋白表达显著上调。黄花补血草多糖高剂量组肿瘤细胞表现出坏死如核固缩深染、碎裂或溶解,甚至出现红染区,个别细胞出现染色质浓缩、细胞皱缩、胞膜空泡化和膜周围凋亡小体的形成等凋亡现象。【结论】黄花补血草多糖对小鼠肝癌H22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Bcl-2和提升Bax蛋白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补血草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及NaCl胁迫(0~12 g/L)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对其发芽率、发芽指数、相对盐害率及胚芽、胚根生长情况等进行测定,并进行了复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均抑制补血草种子萌发,延缓其萌发时间,补血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补血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与NaCl的浓度呈负相关,相对盐害率则正好相反;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补血草胚芽和胚根生长受到的抑制逐渐增大,且胚根的受抑制作用较大;复萌试验结果表明,补血草种子在NaCl溶液中具有活力,胁迫解除后仍能迅速萌发,总萌发率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杂种补血草(Limonium latifolium)、深波叶补血草(Limonium sinuatum)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补血草属植物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16、18、16;核型类型分别为2B、1B、2B型;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16=14m+2sm、2n=2x=18=18m、2n=2x=16=12m+4sm;核型不对称系数分别为56.12%,56.72%,58.47%。  相似文献   

16.
师东  张爱勤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8):1549-1553
[目的]耳叶补血草是蓝雪科补血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生态、药用和观赏价值.但其结实率极低影响了种群的繁殖.[方法]通过野外观测、荧光染色等手段对其花部特征、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状况等进行研究,以探讨耳叶补血草在传粉、受精过程中影响种子形成的因素.[结果]耳叶补血草的单花寿命较短仅1d,开花和散粉都集中在早上;花柱5枚,柱头丝状,但柱头花粉数量少且自花粉滞溜严重.自然状况下,花粉落置在柱头上5h后开始萌发,10 h时花粉管长约为花柱长度的1/4,20 h时花粉管达到花柱的2/3处,25~30 h花粉管到达子房.异花授粉比自花授粉有着较高的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速度.[结论]耳叶补血草较多的花柱数目并没有增强雌蕊的授粉能力.柱头较差的花粉粘着力、自花粉滞留严重,且挤占花柱通道而抑制异花粉的萌发和生长,成为耳叶补血草传粉受精方面影响结实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李晓雁  甄润英  王惠  张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65-8666
[目的]研究二色补血草黄酮的抗氧化功能及其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超声-微波协同法及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二色补血草黄酮的提取工艺,利用羟自由基抑制和油脂抗氧化试验判断二色补血草中黄酮的抗氧化功能。[结果]二色补血草中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40%,料液比1∶50,温度50℃,提取时间20 min;此条件下提取量为50.97 mg/g。二色补血草黄酮类提取物对羟自由基.OH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并可抑制油脂的酸败,且作用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该研究为二色补血草的综合开发和在保健食品及医药工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补血草,系野生补血草经人工杂交改造而成,属于蓝血科、补血草属。而且亩效益可达万元以上。现将其有关情况及种植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盐生植物在不同盐碱土壤中的生理反应及耐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天津盐碱地区4种盐生植物在盐胁迫下的生理反应。[方法]土壤为采自天津市大港区、蓟县、西青荒地的3种盐碱土,采用盆栽试验对4种盐生植物(草木樨、猪毛菜、艾蒿和补血草)进行耐盐胁迫试验,测定其耐盐指标(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4种植物的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着土壤盐碱胁迫程度的增强而增高,以草木樨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补血草和猪毛菜,艾蒿最低。不同盐碱土壤中4种植物的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在同一盐浓度下差异明显。3种土壤中4种植物可溶性糖的含量依次为:补血草>艾蒿>猪毛菜>草木樨。[结论]对4种植物耐盐性的综合分析表明,补血草耐盐性最强,其次是艾蒿和猪毛菜,草木樨耐盐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补血草属植物白的分布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位于我国黄土、内蒙古、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处,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m以上,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气候条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植物资源.补血草属(Limonium)主要分布于植被相对稀少的干旱荒漠生境中,研究该属的分布,对于开发沙区植物资源,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发展沙区经济有着深远的意义.   1分布   经统计,甘肃省境内,补血草属植物有5种:耳叶补血草(L.otolepis L.)、黄花补血草(L.aureumL.)、大叶补血草(L.gmelinii Willd.)、二色补血草(L.bicolor L.)、细枝补血草(L.tenellum L.),是该属在中国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我国收载的共有12种).主要为野生,人工栽培的只有大叶补血草.该属植物耐干旱盐碱,生命力强,主要用途为药用、观赏,分布于沙漠、戈壁、滩地、湖盆、盐化草甸、石质山坡、流动沙丘等生境.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