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是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常年种植面积在400多万公顷,致使大豆重迎茬现象十分严重,如黑龙江北部地区大豆重迎茬面积达80%以上。重迎茬大豆减产严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是妨碍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讲求高效农业,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经打破了农作物轮作换茬的耕作制度,我市旱田作物面积大约五万余公顷,而大豆种面积则有三万余公顷占60%左右,根本做不到轮作换茬,据调查有的地方大豆连作8、9年,造成土壤养分失调,病虫害发生严重,大豆生长不良,产量,品质下降,实践证明,大豆重迎茬显著减产,一般重茬减产20~30%,迎茬减产5%。  相似文献   

3.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是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常年种植面积在466.67万公顷,致使大豆重迎茬现象十分严重,如黑龙江北部地区大豆重迎茬面积达80%以上。重迎茬大豆减产严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是妨碍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推广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技术对高油大豆生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重迎茬减产的原因 大豆由于受市场价格调控的影响,面积逐年增加,使重迎茬面积急剧扩大,据调查1993年大豆重茬面积为3.1%,1999年时发展到7.8%,已到非重即迎的地步,2006年发展到61.1%,正茬播种寥寥无己。调查大豆重迎茬减产规律如下: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茬问题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黑龙江省大豆年平均种植面积233-300万km^2。重迎茬面积占大豆播种面积的50%左右,重迎茬大豆植株生长矮小,病虫害加重,大豆的生物产量明显下降,虫食率、病粒率增加,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重迎茬大豆减产是由多各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减缓重迎增量损失的农艺措施是:选用耐重迎茬品种,配以适当的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治和密植等综合技术,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适应大豆生产发展的合理轮作体系。  相似文献   

6.
谭丽华 《新农业》2004,(11):15-15
大豆重迎茬种植,会减产10%~20%。而在生产上重迎茬种植又不可避免,特别是新植果树间作作物主要是大豆,加之近来大豆价格上升使种大豆效益提高,使重迎茬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如何保证重迎茬大豆高产,是大豆生产上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简述大豆重迎茬种植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是中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黑龙江省为全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基地。由于大豆播种面积不断扩大,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茬面积占大豆播种面积的50%以上,因连作引起的减产幅度可达10%~20%,大豆重迎茬易造成土壤不良、减产等,笔者将简述大豆重迎茬种植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豆重迎茬是造成其减产重要原因之一,它能造成大在豆如孢囊线虫病,根线虫病、黄萎病俗称“大垄秧子”。为了进一步发展大豆生产,提高豆的品质,生产上急需减轻重迎茬危害措施。据调查迎茬减产6.1%,重茬一年减产9.9%,重茬2年减产13.8%,重茬3年减产1.9%。下面为近几年我们在减轻大豆重茬危害实践中的几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是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由于常年种植面积大,导致大豆重迎茬的问题比较严重,如在我省北部地区大豆重迎茬的面积达2/3以上。重迎茬对大豆所造成的减产影响十分严重,一般情况下可减产15%左右,严重的能减产30%,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原因。1影响大豆重迎茬的因素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营养偏耗,认为其原因是大豆单一作物在连年种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大豆重迎茬种植,会减产10~20%。而在生产上重迎茬种植又不可避免,特别是近年来大豆价格上升使种大豆效益提高,重迎茬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如何保证重迎茬大豆高产,是大豆生产上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茬口的选择,对夺取农业丰收至关重要。其技术要点是: 一、合理轮作 各种作物都应进行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解决营养元素单一的问题,还能增加作物的抗逆性,促进作物良好生育。尤其种植大豆更应合理轮作,现在大豆重迎茬面积逐年上升,一般地区重迎茬面积占30~40%,大豆产区可达50。60%,甚至有的地方不是重,就是迎,很少有正茬,重迎茬减产严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40~50%,特别严重地块有绝产现象,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豆面积的不断增加,重迎茬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据调查,一般大豆重迎茬的比例都在20~30%左右,在大豆产区重迎茬面积占大豆播种面积的50~60%,甚至有的地方不是重,就是迎,很少种植正茬。大豆重迎茬的危害比较多而又重。据试验,重迎茬大豆减产幅度在15%左右,其中重迎更重些,减产幅度在17~20%,迎茬减产幅度10~13%左右,不但降低产量,也影响质量,而且品质也不佳。因此,要千方百计减轻重迎茬的危害。具体措施一、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即抗病或耐病品种,避免长期种植同一品种,这是减轻重迎茬危害的有效措施,同时还要做到早、中、晚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13.
庆安县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是庆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经济支柱作物,历年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重迎茬减产是大豆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三年来我们协同中科院现代化研究所从3个方面研究了减轻或控制了大豆重迎茬减产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一是以提高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水平为基础.挖掘整体增产潜力,减缓大豆重迎茬危害;二是以防治大豆根部病虫害为突破口,控制大豆重迎茬危害;三是以防治大豆灰斑病,大豆食心虫为重点,提高大豆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大豆是巴彦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巴彦县经济支柱作物,历年种植面积在6.7万hm2以上,重迎茬减产是大豆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3年来协同中国农业科学院长春地理与生态研究所从3个方面研究了减轻或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即以提高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水平为基础,挖掘整体增产潜力,减缓大豆重迎茬危害;以防治大豆根部病虫害为突破口,控制大豆重迎茬危害;以防治大豆灰斑病,大豆食心虫为重点,提高大豆质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粮食市场的开放政策,大豆种植重迎问题目趋严重,减产幅度随着重茬年限增加而增大。据凋查研究表明,迎茬减产6.1%,重茬1年减产9.9%,重茬2年减产13.8%,重荐3年减产19.0%,而且重迎茬大豆百粒重下降,病粒率、虫食率增加,商品质量显著降低,3年以上的长期重茬,人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脂肪含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豆重迎茬造成危害而导致减产,研究配制了“大豆专用药肥”。经多点试验证明:对缓解大豆重迎茬而造成的“二病一虫”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增产幅度在15%左右。对解决因大豆重迎茬而造成的减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讷河市是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之一,常年面积在 10万公顷左右,平均 667平方米产 150公斤,被国家定为优质大豆生产基地.但 1999年大豆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面积严重落花落荚和花而不实现象;严重落花落荚的 1 4万公顷, 667平方米仅产 40公斤左右,无荚绝产面积 0 4万公顷,广大农民损失非常严重. 一、大豆严重落花落荚及花而不实原因 (一 )连年重迎茬种植是主要原因 1连年重迎茬种植造成土壤养分单一或缺乏.多年重迎茬种植消耗养分单一,特别是土壤中有效硼只消耗不施入含量越来越少.在田间调查确实发现一些典型缺硼植株,因为没…  相似文献   

18.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要栽培作物,但是由于连年重迎茬,导致大豆产量、品质下降。大豆重迎茬导致减产普遍有3种说法,其一是"养分亏缺学说":营养单一,磷钾偏耗,N、P比例失调。二是毒素学说:大豆生育过程分化各种有机酸等毒害物质的积累而致害。三是土壤微生态环境破坏,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种群和病虫数量增加,导致大豆减产。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是获得大豆优质、高产、稳产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受市场价值规律的影响,致使某些生产单位重豆轻粮的生产倾向,大豆重迎茬问题难以避免。为此,弄清大豆重迎茬的现状,搞清  相似文献   

19.
一、重迎茬的危害受市场经济和需求双重推动,农民不得不在现有的耕地上连续种植大豆,致使我县大豆重迎茬面积不断扩大,重迎茬年限不断延长,重迎茬面积占大豆播种面积的90%以上,重迎茬年限最长达17年之久。据调查大豆重迎茬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影响着我县大豆产量和品质,其中我县大豆平均亩产99.3kg亩,严重制约着我县大豆的生产,影响着增产,同时由于重迎茬大豆的品质差,每市斤大豆比正茬大豆低5分,或无人要,严重地影响农民朋友的增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振兴大豆产业,我们开展大豆重迎茬综合研究工作,目的是在研究中探索出大豆重迎茬损失的农艺措施和综合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让广大的豆农增产增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玉米的种植面积基本保持了稳定,而因连年大面积种植大豆,导致大豆重迎茬面积不断上升,面积超过30%以上,据调查,重迎茬导致大豆减产6.5%~32.4%,其中重迎茬减产13.6%~32.4%,迎茬减产6.5%~16.82%。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大豆需采取提质增效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