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北疆是我区的主要优质棉生产基地。然而随着棉花种植年限的增加、植棉面积的不断扩大、连年重茬及盲目引种调运,使得我区枯萎病迅速扩展蔓延,危害日益加重,已成为我区棉花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严重障碍和隐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是培育种植早熟、丰产、优质的抗病品种。为寻求适合北疆棉区种植的抗病品种,我站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保站和种子管理站委托,承担了北疆棉区引进品种及参加区试品系抗枯萎性的田间鉴定任务。1996~1999年共对29个外引品种(系)和39个本地自育品种(系)进行了抗性鉴定,现将其主要的45份材料后期剖秆鉴定结果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棉花纤维品质地域和年份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001—2005年农业部对13个主产棉省主栽品种抽查样品的测试结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十五”期间中国棉花纤维的长度、整齐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8项品质指标的分布情况,并运用STATA统计分析系统分析了各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十五”期间,中国生产领域的棉花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28~29mm,整齐度指数主要分布在82%~84%,断裂比强度主要分布在27~29cN.tex-1,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0~5.0,可以满足纺织工业纺中、低档棉纱的要求。各纤维品质指标在年度间有波动。按生态区划分,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纤维在长度、整齐度、比强度等指标上优于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但马克隆值偏高,色泽特征差,品级较低。黄河流域棉区的棉花纤维在长度、整齐度、比强度、马克隆值、色泽特征等方面处于其它两个棉区之间。西北内陆棉区的马克隆值和色泽特征最好,品级较高。统计分析表明,长度与比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7156,呈高度正相关;整齐度指数与比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5300,呈中度正相关;纺纱均匀性指数与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均呈高度正相关。与国际乌斯特公报进行比较,中国“十五”期间棉花纤维综合品质达到国际中等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我国主产棉省纤维品质现状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唐淑荣  杨伟华 《棉花学报》2006,18(6):386-390
以2001-2005年农业部对13个主产棉省主栽品种纤维抽查结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十五”期间我国棉花纤维的长度、整齐度指数、比强度、麦克隆值等8项品质指标的分布情况。我国棉花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28 mm~29 mm,整齐度指数主要分布在82%~84%,断裂比强度主要分布在27 cN.tex-1~29 cN.tex-1,麦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0~5.0,可以满足纺中、低档棉纱的要求。位于长江流域棉区的几个产棉省(如江西、湖北、湖南)棉花纤维在长度、整齐度指数、比强度等指标上优于其它省份,但麦克隆值偏高,色泽特征差,品级较低。西北内陆棉区(新疆)的麦克隆值和色泽特征最好,品级较高。黄河流域棉区主产棉省纤维指标处于其它两个棉区之间。  相似文献   

4.
北疆早熟棉区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区,筛选早熟棉花品系材料是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的保障,同时对选育早熟机采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14个自育早熟性品系进行筛选鉴定,以期筛选出综合性状较好的早熟性材料。结果表明:SP-3、SP-8、SP-14三个品系材料早熟性突出,生育期<120 d,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均达到数值30以上,可为选育早熟机采棉品种提供优质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5.
朝阳棉区是辽宁省特早熟棉区最大的传统优质棉基地,为满足当地棉花生产对新品种、新技术和降本增效的需求,将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特早熟、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辽棉 45号进行了示范种植,总结了该品种种植表现及其高产轻简化栽培技术,以期为辽宁特早熟棉区增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新陆早43号(原代号石杂3)是石河子棉花所选育的早熟、高产、抗病、适合机采的杂交棉新品种。2009年3月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新审棉2009年59号)。新陆早43号适宜北疆棉区、南疆早熟棉区、甘肃河西走廊棉区等中、早熟棉区和次宜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了预测棉纤维综合品质。对棉纤维综合品质地域分异进行科学评价,以ESRI公司的MapObiects(MO)为开发平台,VisualBasic6.0为开发语言,基于棉纤维综合品质模型,研制了棉纤维综合品质地域分异评价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棉纤维综合品质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和预测,并可对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224个棉花主栽县(市)站的气象因子数据库的维护与查询;实现了计算和预测各站点当年和下一年主栽棉花品种的棉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和棉纤维综合品质,并自动生成专题图。以山东省为例,对棉纤维综合品质地域分异进行了评价。运行结果表明:(1)系统操作简单,运行可靠;(2)准确、直观地实现预测结果的空间表达;(3)实现对任意站点的评价,系统通用性与灵活性较强。此系统为国内首次开发,实现了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棉纤维综合品质的预测和地域分异分析,为保障棉花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棉花生育动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为冀中南棉区棉花高产栽培群体调控和品种审定设置合理的品比试验提供理论依据。以衡棉4号、冀棉958和快育66为供试材料,于2012-2013年在冀中南棉区(河北深州)设置密度试验(37500,52500,67500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陆地棉株高、果枝数、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增高、果枝数减少;产量构成因子单铃重和衣分降低,不同时期单株蕾花铃数也降低。群体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52500~67500株/hm2是冀中南地区棉花适宜种植的密度范围,可作为高产栽培群体调控和区域品比试验安排的参考密度。密度对棉铃纤维品质存在一定影响,随密度的增加,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呈增加的趋势,马克隆值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评述了我国自育的早熟低酚棉品种(系)的早熟性、丰产性、纤维品质和抗病性,介绍了4个适宜于特早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是棉套作的优良早熟低酚棉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0.
棉花栽培计算机模拟决策系统(COTSYS)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棉花栽培计算机模拟决策系统(简称:棉花系统)(英文名: COTton cultivationalsim ulation and decision- m aking SYStem , 简称COTSYS),是在大量田间试验和生产示范信息反馈基础上,结合劳模、专家经验和模式化栽培技术,历时7年研制完成的。系统由数据库管理、模拟与分析、栽培决策、病虫害防治及经济效益分析5个子系统组成,可用于棉区棉花生产和当年栽培优化决策,制作栽培决策方案和栽培规程;进行棉区生产潜力分析,模拟预测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进行有关参数和数据库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决策和经济效益分析等。系统适在特早熟、中早熟及中熟三个生态棉区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新疆棉花品种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琴 《种子科技》2005,23(3):137-138
目前,全国棉花种植依据其不同的生态类型划为三大棉区,即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新疆录属西北边陲,西北内陆棉区主要就是指新疆棉区.而在这三大棉区中,西北内陆棉区所占比重正在逐年增加.据农业部2000年统计,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的植棉面积分别占全国的30%、43%和26%,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7%、38%和34%.由上述数据可看出,新疆棉花的产量较高,但综合品质经农业部纤维测试中心检验却在全国的末位.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区域分布特征与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研究黄河流域试验环境与参试品种品质性状互作模式。【方法】选用2005―2014年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组19个试验点,作为试验环境;运用GGE模型绘制双标图,结合纤维品质性状选择对适宜的生态区划分进行探讨,并基于GGE双标图对纺纱均匀性指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纤维的纺纱均匀性指数与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断裂伸长率、反射率表现为正相关但不显著,与马克隆值显示为负相关但不显著。(2)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在19个生态试点的表现可划分为3个特征明显的纤维品质生态区。第Ⅰ生态区包括江苏泗阳、响水,安徽灵璧,河南新乡和商丘,其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都显著高于其余生态区,长度整齐度指数显著高于第Ⅲ生态区,且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协调较好,都达到了国家棉花品种审定的Ⅱ型标准,为"优质纤维生态区"。第Ⅱ生态区包括陕西大荔,河南西华,山东宁津,河北石家庄和故城,其马克隆值较高,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表现一般,纺纱均匀性指数表现最差,为"普通纤维生态区"。第Ⅲ生态区包括陕西杨凌,山西运城,河南安阳,河北邯郸、沧州,天津宁河,山东惠民、金乡和临清,其马克隆值最低,其余性状表现中等,为"低马克隆值生态区"。【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纤维品质生态区的划分,可为黄河流域广适性棉花品种的选育、生态区划分和理想试验环境选择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涛  杨强  于冬雪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1):237-243
为了分析区域气温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利用6个气象站点1959—2011年逐日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数据,分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变化趋势上,区域内极端气温暖指数(极端最高气温、生长季长度、暖夜日数和暖昼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而极端气温冷指数(霜冻日数、结冰日数、冷夜日数和冷昼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与全国趋势一致;(2)空间分布上,榆林和吴起是极端气温指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布较为集中的2个站点,反映出区域北部和西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3)突变特征上,极端气温冷指数(结冰日数、冷夜日数和冷昼日数)减少突变主要发生在1980s,而暖指数(极端最高气温、生长季长度、暖夜日数和暖昼日数)增加突变主要发生在1990s。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品种(系)的选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随机碰撞测试方法,对229份自交纯合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了抗裂角指数测定,以期筛选出抗裂角种质。结果表明,抗裂角性状在现有品种(系)中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系数达114.4%。发现了2份抗裂角的品种(系),占0.9%;较抗的资源占3.93%;处于中间状态的品种(系)占8.73%;易裂角资源占27.07%,极易裂角的品种(系)占59.39%。选择6个品种(系)进行了连续3年的测试,表明抗裂角性状由品种(系)的遗传特性决定,但受环境条件影响;随机碰撞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简单相关分析显示,抗裂角指数与角果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角皮厚度、角果长度、角果宽度、角喙长度、角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都很小。  相似文献   

15.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新陆早20号(原代号A01—5)是农八师一五0团选育的抗枯萎病品种,2005年2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北疆棉Ⅸ、南疆早熟棉区、甘肃河西走廊部分棉区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16.
新疆棉花生产的农业气候资源及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新疆主要棉区的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并与全国各主要棉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疆各主要棉区的光资源优于内陆棉区,光温潜力高,增产指数均在100% ̄150%,但光热资源年际间变化大,个别年份尚显不足,加之其它因素的影响,造成产量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石早98(石抗98)系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以SGK321为母本、583为父本杂交,经对杂种后代连续定向选择、抗病性和抗虫性鉴定、纤维品质测试以及产量比较试验,于2003年选育而成。该品种为转基因抗虫常规棉品种.其抗虫基因为国产Bt+CpTi双价抗虫基因。2004—2005年参加河北省冀东早熟棉区春播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8.
1978—2007年中国陆地棉品种主要特性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陆地棉品种的遗传性状在不同年代间的变化规律,利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在1978—2007年审定推广的836份陆地棉品种数据库,对陆地棉品种的14个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大棉区品种的单铃重、皮棉产量和比强度三个性状随着年代变迁,呈明显升高趋势,比强度尤为突出;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的种植密度随着年代变迁在逐渐降低,而西北内陆棉区的种植密度在增加;叶色、第一果枝节位、铃形、马克隆值和枯、黄萎病抗性在不同年份间波动较大;生育期、衣分、纤维长度在年代间变化平稳,株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变化趋势也较平稳。研究得出1978年以来中国棉花审定推广品种的农艺性状稳定一致且表现良好,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尤其纤维比强度)有明显改良,在马克隆值和枯、黄萎病抗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新疆棉花与国外典型主产区棉花的对比分析,明确了新疆棉花内在品质与世界公认的优质棉(美国SJV和澳大利亚棉花)相比有明显差距,但与世界其它地区的优质棉相比,互有优、缺点,品质总体属中等略偏上,具体表现为:新疆棉花纤维较长、强力尚可和马克隆值较高。另外新疆棉花存在异性纤维污染、纤维类型单一、机采棉纤维长度短、杂质高、供给成本高、供给效益和效率低,以及各品质指标间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为此应加强不同纤维类型优质棉花品种选育、优化棉花品种种植区域布局、防止异性纤维污染、构建棉花种植生产管理规模化与标准化模式,推广应用轻简化栽培技术等关键措施,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新疆棉花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四川棉区地处粮棉两熟制丘陵地区。该区总耕地约占全省的21%,总人口约占全省的50%,粮食生产和粮棉矛盾十分尖锐。如何从耕作与栽培上解决粮棉兼顾、共容互促,是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简阳和仁寿2个优质棉基地县作为“三套”栽培模式综合示范推广验证基地,经1987~1989年的应用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