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农60(原试验代号为合交98-1667)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业科学研究所)1995年以北丰11号为母本,Hobbit(美国矮秆品种)为父本有性杂交,经过多代连续定向选择育成,为窄行密植专用品种,2010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2.
郑伟 《中国种业》2012,(12):15-16
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通过国际合作,引进美国矮秆资源,进行矮秆半矮秆超高产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对创新过程中杂交组合的配制、选择条件和选择方法上做了深入研究;先后育成合丰42、合98-1459、合农60等3个矮秆半矮秆超高产大豆品种(系),对自主创新的矮秆半矮秆大豆进行高产示范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效果,提高了黑龙江大豆高产潜力,为我国大豆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郑伟 《中国种业》2016,(7):57-58
利用国内优良大豆种质垦农19与含有美国矮秆基因的大豆种质合农57杂交,在窄行密植条件下,结合品质分析与抗病鉴定,经过11年连续定向选择,创新出半矮秆耐密植、蛋白质含量高、抗病能力强的大豆新种质合农76。该品种适宜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栽培,垄三栽培密度为35万~40万株/hm~2、窄行密植栽培种植密度40万~45万株/hm~2;蛋白质含量41.98%,脂肪含量为20.43%,为油饲兼用型品种;高抗灰斑病;在窄行密植条件下参加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046.5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号平均增产15.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11.9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号平均增产16.1%。合农76是我国自主育成的第一个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的半矮秆耐密植型春大豆种质,对推动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夏大豆新品种‘通豆11’的选育及栽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选育适宜江苏省淮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夏大豆品种。以‘引J0082’为母本、‘海系13’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聚合育种多年单株选择的系统选择法,育成优质高产夏大豆新品种‘通豆11’(原系号08-4)。该品种通过2013—2014年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及2015年生产试验。结果表明:2013—2014年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928.3 kg/hm2,较对照‘南农99-6’增产7.32%,为历年区域试验单产最高品种;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190.5 kg/hm2,较对照‘南农99-6’增产4.10%;2016年6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其生育期121天,株高73.3 cm,有效分枝4.3个,单株结荚56.6个,每荚2.0粒,百粒重25.3 g,粗蛋白含量40.5%,粗脂肪含量20.6%,抗倒性强,中感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对SC7株系感病。适宜在江苏省淮南地区及周边相似生态适应区作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5.
为了选育小粒大豆新品种,推动纳豆和芽豆(豆芽)产业发展,以日本小粒豆为母本,与创新种质合交98-1062为父本,经有性杂交,育成了适宜作菜用芽豆原料的小粒大豆新品种合农113,2019年由黑龙江省审定推广。该品种子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百粒重12.2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0.50%,脂肪含量19.51%,可溶性糖含量7.2%;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0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450℃左右,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区域试验平均hm2产量2760.0kg,比对照品种绥小粒豆2号增产14.2%,生产试验平均hm2产量2749.7kg,比对照品种绥小粒豆2号增产13.8%。该品种的育成为发展特用大豆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小粒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6.
合交98-1667是合江农科所以我国品种北丰11号为母本,与美国矮秆品种HOBBIT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是我国利用国外矮秆资源最先在国内育成的矮秆大豆品种。它具有秆韧度强、短分枝多、适于密植、高产等优点,是窄行密植栽培的专用品种。1增产效果1999年所内在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产量鉴定试验,小区平均公顷产量4659.1kg,较对照品种合丰25增产52.7%;2000年三点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828.0kg,较对照品种合丰25增产32.8%;2001年所内试验,在生育期间极其干旱的条件下平均公顷产量3…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全国芝麻区试(江淮片)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本研究以1990~2015年全国芝麻区域试验(江淮片)的历年汇总数据为资料,系统分析了中国江淮芝麻产区近30年来育成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芝麻产区的高产育种取得了较大进展,品种平均单产由1990-1999年的941.25 kg/hm^2持续增长到2011-2015年的1 235.25 kg/hm^2,增幅达31.24%;平均含油量从1990-1999年的54.58%提高到2011-2015年的55.47%,蛋白质含量从1990-1999年的20.98%提高到2011-2015的21.14%,品质有一定的提高(中间略有回落);茎点枯病病指由1990-1999年的8.82持续降低到2011-2015年的6.31,抗性提高了39.78%,枯萎病病指由1990-1999年的1.31降低到2011-2015的1.13,抗性提高了15.93%,抗病性有较大幅度提高;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综合性状较好的芝麻品种,如‘中芝12’、‘中芝13’、‘郑芝98N09’、‘驻芝15号’、‘鄂芝6号’等,在江淮芝麻产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后需加强新品种选育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改进选择技术,进一步提高产量、品质与抗性。  相似文献   

8.
郑伟 《中国种业》2017,(9):68-69
合农97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大豆育种研究所自主育成的大豆新品种,2013-2015年参加全国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完成全部试验程序,2016年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优质、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等优点。平均脂肪含量21.5%,蛋白含量38.5%。生育期平均118d,需活动积温2385℃左右。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3133.5kg,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增产9.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3219.0kg,较对照平均增产13.9%;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抗灰斑病。该品种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利用大豆杂种优势是提高中国大豆单产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选育高产大豆杂交新品种对中国大豆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皖杂豆5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W1101A’,恢复系为‘MR1312’。2017-2018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498.70 kg/hm2,较对照‘中黄13’平均增产8.49%。201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60.75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6.06%。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豆20200009。其主要特点是高产优质,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等地区作夏大豆种植。大豆新品种‘皖杂豆5号’的选育和推广对中国大豆单产的增加、国产大豆的振兴和豆农的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郑伟 《中国种业》2016,(8):67-68
<正>合农70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大豆育种研究所与黑龙江省合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采用有性杂交,以合丰55为母本、高蛋白品系哈98-3964为父本,经过连续多代系谱选择育成的大豆品种。该品种表现为高油、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2014年通  相似文献   

11.
硫素对不同大豆品种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硫是生物体重要组成成分,与大豆膳食纤维代谢密切相关,确定最佳施硫量,对改善大豆品质,提高大豆营养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不同施硫量对不同基因型大豆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3个主栽大豆品种,‘黑农37’(HN37,中间型品种)、‘黑农44’(HN44,高油品种)、‘黑农48’(HN48,高蛋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每个品种设4个处理组(即每Kg土壤分别施单质硫0、0.02、0.04、0.06,即S1、S2、S3、S4)。采用酶-重量法测定不同大豆品种籽粒总膳食纤维的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处理大豆总膳食纤维含量, HN48和HN37在S3处理含量最高,HN44在S2处理含量最高;同一处理不同品种间大豆总膳食纤维含量,在4个施硫条件下均表现出HN48含量最高,其次是HN37和HN44;在不同品种不同处理中,大豆总膳食纤维含量峰值出现在HN37的S3水平下;施硫对3个大豆品种膳食纤维含量有影响,合理适量的施硫可有效提高大豆籽粒膳食纤维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合农68’(试验代号合交07-482),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2004年以高油、高产、抗病品种‘合丰50’为母本,与丰产性好、适应性强、抗灰斑病、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绥02-529’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2014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8cm左右,有分枝,紫花,尖叶,灰色茸毛,百粒重19.7g左右,蛋白质含量37.75%,脂肪含量21.68%,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5天左右。适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大面积种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甘蔗苗期对低温的响应及其耐寒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综合评价品种(系)的耐寒性,筛选出耐寒性较好的品种。以云南农业大学自育的9个农艺性状优异的甘蔗品系为研究对象,在甘蔗苗期进行低温处理,通过抗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采用极点排序法对各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低温(3℃)处理使甘蔗叶片的细胞膜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平均增加了21.21%、134.1%、83.60%、35.47%、47.72%、9.07%、565.2%;(2)低温(3℃)处理使甘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平均下降19.67%。最终筛选出耐寒性最好的甘蔗品种‘滇蔗03-91’,耐寒性最差的甘蔗品种‘滇蔗02-39’,而‘滇蔗08-5’、‘滇蔗05-103’、‘滇蔗01-58’等品种(系)耐寒性强于‘滇蔗04-14’、‘滇蔗04-429’、‘滇蔗05-522’、‘滇蔗02-227’品种(系)。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春大豆鼓粒期冠层翻叶原因及翻叶对粒重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28份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鼓粒初期植株顶部4片叶的单叶面积、比叶重、叶型指数、叶片含水量与翻叶率的关系;比较了翻叶与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百粒重及粒重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间翻叶率在0~26.5%之间,且差异显著,其中以‘中黄313’、‘中黄42’和‘中黄13’最高;单叶面积在46~151 cm2之间,其中以‘中黄39’、‘中黄42’和‘中黄13’最大;比叶重在0.536~1.64 mg/cm2之间,其中以‘中黄322’、‘中黄313’和‘中黄13’最低;叶型指数在1.35~3.51之间,其中以‘中黄70’、‘中黄80’和‘中黄42’最低。供试大豆品种分为3个类群,第I类群品种单叶面积小,比叶重高,叶型指数大,翻叶率为1.03%;第III类群品种单叶面积大,比叶重小,翻叶率高达19.7%;第II类群共4个品种,单叶面积、比叶重、叶型指数、翻叶率介于第I类和第III类群之间。翻叶后显著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平均降幅31.7%,粒数较多的‘新大豆27号’百粒重降低10.38%~22.4%,而粒数少的‘吉育60’粒重没有降低。大豆上层叶片单叶面积大、比叶重小及叶型指数低的叶片翻叶率高,翻叶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进而降低同节位百粒重及单节粒重,不利于大豆高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施硫量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皂甙含量的影响,寻找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最佳施硫水平,以期提高大豆皂甙的含量,改善大豆品质。选用在黑龙江省种植面积较大的‘黑农48’(高蛋白)、‘黑农37’(中间型)和‘黑农44’(高油)3种大豆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种植,每个品种设4个处理组(即每kg土壤分别施单质硫0、0.02、0.04、0.06 g,即S1、S2、S3、S4)。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对成熟大豆籽粒皂甙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黑农48’在S2条件下皂甙含量最高,‘黑农44’和‘黑农37’均在S3水平下皂甙含量最高,但‘黑农37’S1~S3水平表现不明显。过高硫素含量会降低大豆皂甙含量,不同基因型大豆对硫素敏感度不同,合理适量的施用硫肥能有效地提高大豆皂甙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河南夏大豆区试新品种丰产稳产性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客观、科学、公平、公正评价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遗传稳定性及适应性,应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RCTAS)对2013年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汇总资料进行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丰产稳产性分析和比较,为河南大豆新品种在生产及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秋乐1205’、‘安豆5156’和‘驻豆02-19’等9个大豆新品种丰产性好,比对照‘豫豆22号’均增产5%以上;‘农丰18’、‘驻豆03-56’和‘周豆22’丰产稳产性均好;对照‘豫豆22号’稳产性好;‘泛09C6’丰产性差,但稳产性好。试验结果结合大豆区试新品种的田间实际表现佐证了RCTAS是一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系统设计优良、应用方便快捷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统计分析软件,同时也为河南省夏大豆新品种的鉴定、筛选、审定和推广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多酚品质分析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多酚品质状况,根据现有资料,选取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进行茶叶主要内含成分分析,并对茶多酚、儿茶素组分进行茶多酚逆转阀值、儿茶素品质指数、苦涩味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黔湄419’、‘黔湄502’、‘黔湄701’茶多酚含量全年平均含量分别为25.4%、26.5%、25.8%,而‘福鼎大白茶’仅17.6%,比‘福鼎大白茶’高出6.8%、8.2%、7.2%。高茶多酚茶树品种与普栽种‘福鼎大白茶’多酚含量差异显著。EGCG含量与儿茶素总量虽然与‘福鼎大白茶’未产生显著差异,但含量均高于‘福鼎大白茶’,分别高出24.7%、12.5%、17.8%和33.7%、24.3%、23.1%,说明3个高茶多酚茶树品种具有较好的品种优势。茶多酚逆转阀值均在水浸出物的40%~60%之间,制作绿茶具会有较好的品质表现。儿茶素品质指数为3.98、4.49和6.06。儿茶素苦涩味指数9.41、9.24和10.51。综合儿茶素品质指数、苦涩味指数考虑,‘黔湄502’多酚类品质要优于‘黔湄419’、‘黔湄701’。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为培育高抗灰斑病品种挖掘优良种质资源。以1164份大豆资源(国内915份、国外145份和野生104份)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病菌条件下鉴定材料抗病性。1164份供试材料灰斑病病情指数平均为52.2%,遗传变异系数为23.9%;64.9%的品种具有灰斑病抗性;抗性最高的是‘承豆6号’,病情指数为10%;国外品种资源群体对灰斑病抗性高于野生高于国内;国内13个省份的供试材料中黑龙江群体材料对灰斑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平均病情指数为52.0%;在黑龙江品种资源的7个主要类型中,‘垦农号’系列群体表现对灰斑病最高的抗性,93.8%品种对灰斑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其次是‘垦鉴豆号’系列和‘绥农号’系列,抗病性品种占比分别为88.2%和85.7%;同时筛选出10份对灰斑病高抗的黑龙江品种分别为‘垦农19号’、‘垦农17号’、‘黑农43号’、‘黑农47号’、‘垦鉴豆4号’、‘垦鉴豆33’、‘绥农11号’、‘绥农12号’、‘绥农15号’和‘东农43号’。大豆种质资源灰斑病的抗病性保留着丰富的遗传变异;10个高抗品种可以作为培育抗灰斑病品种的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19.
糯小麦矮源新种质 11-805矮秆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欧俊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52-155
11-805是绵阳市农科院新创制的糯小麦矮源种质,为了深入了解新创种质糯小麦矮源11-805的矮秆性状遗传规律,试验对11-805的矮秆遗传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用11-805与高秆亲本‘绵麦37’、‘绵麦43’和‘绵麦1618’杂交,从正反杂种F1代株高表现可知,其F1代株高介于高亲值与中亲值之间,且D为负值,说明11-805的矮秆特性主要受隐性矮秆基因控制;3个群体F2代株高分离出矮秆、半矮秆、高秆3个类型,其比例均为1:2:1,同时有超亲分离存在。结果表明,11-805的矮秆性状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受一些微效基因的影响。正反交F1代平均株高降幅为16.07%和15.67%,可以表明矮秆糯小麦11-805具有明显降低株高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大豆脂肪酸含量,改善大豆品质,通过施用硫素,揭示其对不同基因型大豆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寻找3个基因型品种最佳施硫水平。选用‘黑农37’(HN37)、‘黑农44’(HN44)‘黑农48’(HN48)3个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每个品种设S1、S2、S3、S4 4个硫处理(即每千克土壤施用单质硫0、0.02、0.04、0.06 g)。采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对成熟大豆籽粒脂肪酸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个基因型大豆籽粒中脂肪酸含量均有所增加。同一处理不同品种NH44含量增加较为明显,同一品种不同处理S3条件下各脂肪酸含量增加较为明显。并且在S3条件下,HN37和HN48籽粒中出现了微量的豆蔻酸;HN44籽粒中亚油酸和硬脂酸2种脂肪酸含量均远高于其他品种;HN48籽粒中油酸的含量最高;HN44、HN48和HN37三个基因型大豆籽粒中α-亚麻酸和棕榈酸含量差异不明显。施硫对3个大豆品种脂肪酸含量有影响,适宜的施硫量有利于提高大豆脂肪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