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黑河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中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黑河中游是河西走廊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下游地区是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的主要天然草场.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中游地区工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引起的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及全球气候干旱化趋势的影响,进入下游的河川径流量逐步减少,在中游地区出现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资源不断衰减、土壤盐渍化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同时,使下游地区原本就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全面引发了湖泊干涸、水质恶化、绿洲萎缩、草场载畜量下降、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到了生存与消亡的十字路口,如果不采取果断而又坚决的措施,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绿洲将重蹈石羊河下游民勤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覆辙,再现"罗布泊"和"楼兰国"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季平均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黑河流域水 -生态 -经济矛盾极为突出 ,干流中游荒漠绿洲农业与下游生态用水分配问题是诸多矛盾的焦点。国务院黑河分水方案实施两年多来 ,下游生态环境恶化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相应中游地区的可用水资源量减少。本文应用 53个长期地下水观测井资料 ,对中游地区近 2 0 a来各季节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并计算了分水实施前后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 ,近 2 0 a来张掖甘州区地下水位降低趋势最明显 ,其次是临泽县和高台县 ;分水后以甘州区地下水降幅最大 ,其次是高台县 ,临泽县地下水降幅最小。分水后以夏秋季节变化最大 ,冬春季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黑河中游用水与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资源问题一直是影响西北干旱区经济、生态、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黑河流域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中游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下游地区生态恶化的问题呈加剧趋势.通过对影响流域水资源因素的博弈分析,解决中游和下游用水的矛盾.从流域内理性行为主体看,需要借助外界力量的引导,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与流域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从中游与流域关系看,需要水资源管理部门的介入和中游地区的合作,协调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政府在流域水资源管理的作用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改进节水技术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来协调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耗水量变化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黑河流域水资源极其匮乏 ,加之地区上的配置不均衡和中游地区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黑河下游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已影响到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中游地区 ,该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 ,耗水量占流域耗水量的 85 %以上 ,是黑河的主要耗水区和径流利用区。本文利用黑河上游控制站莺落峡站和中游控制站正义峡站水文资料 ,分析了黑河中游耗水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黑河中游耗水量在 4.2 0× 10 8m3 左右 ,比较稳定 ;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耗水量明显增加 ,80年代耗水量比 40年代末期至 70年代增加了 2 .0× 10 8~ 2 .5×10 8m3 左右 ;90年代耗水量又比 80年代增加了 1.6 0× 10 8m3 左右。 80年代以来流域耗水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 ,这是以人类活动影响为主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系统收集、整理了河西走廊地区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水利化现状、节水工程实施状况,以1999年为水平年对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由于节水工程的实施引起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与1999年相比将发生变化,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将减少10366.9万m3/a.下游的鼎新灌区地下水补给量较现状河道输水条件下减少7931.25万m3/a,额济纳平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26651.51万m3/a.地下水补给途径发生变化,主要补给由中游向下游转移.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节水工程的实施.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也引起泉水溢出带泉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河生态环境演变及整治途径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在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下 ,塔里木河生态环境演变是绿洲与沙漠同时扩大 ,而处于两者之间的自然林地、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自然水域不断缩小 ,也即荒漠与绿洲之间过渡带缩小 ,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区域水量平衡、水盐平衡和生态平衡造成。塔里木河整治应实行治理上游、改造中游、拯救下游 ;合理利用水资源 ,使上、中、下游相对平衡 ;保护自然植被使下游绿色走廊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7.
将自然保护区、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边缘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农牧民,移往自然环境条件较好、公路交通及通讯发达、接近城镇的地区,不但可以改善和提高这些居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对迁出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自然繁殖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生态脆弱的新疆地区,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无疑是解决生态退化和农牧民生活困难的最佳选择。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脆弱区的移民政策对缓解塔里木河中游生态质量恶化,维持下游绿色走廊生机,改善生态环境现状,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发展当地经济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作者于2004年5月,2006年5月和2006年10月三次对塔河中、下游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结合前人研究的资料,阐述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现状,揭示了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移民对维持下游绿色走廊生机,改善生态环境现状,发展当地经济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黑河流域水资源形成和演化特点、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开发利用中引起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下游额济纳绿洲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基本结论是:中游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开发利用,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修建山区水库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理想方式;下游地区的生态移民安置工程是有效的基本措施;同时需要充分论证正义峡水库和输水渠道生态保护工程,工程的效果保护了额济纳绿洲核心地带生态,而带来外围天然植被的退化,需要进行大时空尺度的生态影响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9.
渭干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渭干河流域为例,计算了2000—2010年间上游山区、中游山间盆地、下游冲洪积平原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流域不同区域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渭干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价值呈中游山间盆地>上游山区>下游冲洪积平原的空间分异特征,单位面积农田生态服务价值则表现为上游山区>下游冲洪积平原>中游山间盆地;流域农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其中上游山区增加了3.86亿元、中游山间盆地增加了2 .26亿元、下游冲洪积平原增加了6.02亿元;农田生态系统基本服务价值,上游山区、中游山间盆地及下游冲洪积平原年均分别增加0.56亿元、0.61亿元和0.75亿元;使用化肥等导致农田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大趋势;农业耗水损失价值方面,上游山区和中游山间盆地年均分别减少 0.19亿元和 0.35亿元,下游冲洪积平原变化较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渭干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主要是由农业现代化以及种植结构调整引起的,流域不同地貌单元主要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具有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绿洲水分主要来自河流补给,而河流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或山地降水。本研究通过对楼兰地区古绿洲植物残体AMS 14C年代学测试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楼兰地区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时间并探讨其原因。结果显示楼兰地区小冰期前(1460AD之前)发育了最近一期古绿洲,进入小冰期后生态环境恶化并导致绿洲消亡。楼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亚洲中部小冰期相对湿润的大环境"相悖"。结合流域古河道变迁地层和历史文献记录分析表明,楼兰地区小冰期期间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古塔里木河迁移、改道造成的。虽然小冰期流域获得较多的水分补给,但是河流迁移、改道导致楼兰地区水分补给显著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绿洲最终消亡。这不同于前人研究显示的楼兰文明发展后期绿洲生态环境恶化是由于河流补给显著减少造成的。因此,干旱区局地生态环境变迁不一定是区域气候变化直接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动植检查验基础保障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快速增长,国门生物安全形势日趋严峻,这对我国口岸动植检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更有效地推动口岸动植检规范化建设,亟需掌握全系统口岸动植检技术设施、专业队伍、人员素质等要素建设现状和需求。本文基于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全盘掌握建设现状、即时统计数据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等理念,设计研发了"动植检查验基础保障平台"系统。推广应用该系统将显著提升全国口岸动植检规范化建设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榆次区推广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对今后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61-1999年宁夏中北部有代表性的5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及NCEP资料,分析了宁夏中北部春季各月沙尘暴与气候及环流背景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3、4月宁夏中北部的沙尘暴天气发生频数与其前冬的气温呈显著反相关关系,而冬季气温对5月份宁夏中北部沙尘暴天气的发生频数影响并不显著。而3、4月份宁夏中北部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与我区上游沙源区的地面低压系统发生的频数与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陕甘宁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0,他引:22  
据陕甘宁地区1951-2000年气温、降水记录,得出结论,整个陕甘宁地区都是增温区,全区增温线性倾向值为0.0194℃/a,高于全球近百年的趋势(0.005℃/a),低于全国其他地区,区内差异显著。降水线性倾向值分布自西向东增大,全区平均值为-1.0759mm/a。  相似文献   

15.
唐代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翔实的史实资料,对唐代都城长安与陪都洛阳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进行了统计,并从气候因素、地理位置及地形水系、都城建设等方面对唐代长安与洛阳地区水旱灾害频率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气候方面来看,在唐代,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表现出水灾发生频率中间多、两头少;旱灾发生频率两头多、中间少的特征。说明唐代中期气候更为湿润,唐前期与后期气候则相对偏干。从地理位置与地形、水系的关系方面来看,正是由于地理位置及地形与水系特点,导致了唐代长安地区的水旱灾害以旱灾为主,而洛阳地区以水灾为主。因此,在气候较为湿润的唐代,洛阳比长安更易受到洪水的侵袭,且水灾危害程度远超过长安地区。此外,都城建设也与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有一定关系。作为都城或陪都,大量的宫殿建设及人口增长,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使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大。因此,从整个唐代发生的水旱灾害总量来看,长安地区的灾害频率比洛阳地区要高得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代都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目前粮食检验检疫及监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带来的风险。同时也介绍了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探索和研究工作以及最终的方案,即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手段,建立一个涵盖粮食检验检疫及监管全流程闭环式管理的网络系统,用于规范操作、统一标准、明确职责,确保粮食在检验检疫及调运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得到有效的管理。最终为国家局"数字化动植检"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00年对尉犁县生态园区进行了测图、土壤和生物资源调查,同时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壤主要类型有:盐土、盐化和碱化林灌草甸土、风沙土、草甸土等;土壤特性为:盐分含量大,特别是碱性强;土地资源评价:农耕地为一、二、三等宜农地,其余为二等宜农、宜林、宜牧地,限制因素为土壤盐、碱含量和质地;土地资源条件为:地下水位高、风沙大、部分土地受洪水淹没、农业灌溉缺水、生态环境恶化等;该区基本代表了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地区的土壤气候特性。土地开发利用原则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低产农田改良为辅,方案为:将受盐、碱限制的部分二等地和全部三等土地,进行退耕还林(草),共划分出6个区:生态胡杨林保护区、高效农业利用区、退耕还林防洪区、退耕还草改土区、旅游开发区、湿地保护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溯源系统发展现状及溯源体系在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中应用的需求,提出以"一个平台、三个系统"作为技术支撑,探索通过工厂级溯源、海外仓级溯源、口岸级溯源3种路径,实现溯源体系在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中的应用,从而达到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全闭环监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农药是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本文分析了远安县的农药经营监管现状,说明了农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潜在威胁,分析了当前远安县农药监管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该文结合远安县实际,提出了加强农药市场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是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的基本法。该法自实施25周年来,为把动植物检疫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防止动植物疫情疫病传入传出,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适时对该法进行修订,依法施检、以法促检、以检护法,将更有利于适应形势变化,接轨国际惯例,保障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