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瓣丁香     
<正>1994年夏,我师范毕业。本来有机会"专升本",实现"大学梦",可想想多病的父亲,这个梦便默默地珍藏于心底。离校那天,我在校园的丁香丛中苦苦寻觅,想找到一朵五瓣丁香。因为曾听说,它会帮助人实现梦想。终于,找到了,我郑重地把它夹在毕业纪念册里,也把梦寐的大学锁在了淡紫色的丁香情结里。工作、结婚、生子……生活平淡而舒缓。而那个淡紫色的梦想,悄然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儿子四岁半了,因为当时分场没有幼儿园,只  相似文献   

2.
汉代农田形态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要讨论的是汉代经过人力整治而种植作物的地块的形状、内部结构和相关问题.我们把这些地块称为"田",以与意义更为广泛的"地"相区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黄(Rheum officinale)和公丁香(Flos caryophylli对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及其生物膜(Biofilm)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大黄和公丁香对哈氏弧菌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大黄和公丁香对哈氏弧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MTT法评价2种中草药液对哈氏弧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大黄对哈氏弧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5.31±0.4)mm,MIC和MBC均为7.813 mg/m1;公丁香对哈氏弧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1.53±0.6)mm,MIC和MBC分别为15.625和62.5 mg/ml;2种中草药液浓度分别在7.81和0.97 mg/ml以上时对生物膜的形成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大黄和公丁香对哈氏弧菌及其生物膜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大黄的作用比公丁香更强.  相似文献   

4.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古方国",石质工具中有种"耘田器",对其当时的功能和用途,众说纷纭,有称之为"石耨,或石锄"(1)、"凸把带翼石刀"(2)、"V字形石刀"(3)、"双翼形小石刀"(4)、也有直称为"石刀"(5)等等.  相似文献   

5.
《天然产物分离》2004,2(3):17-17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2004年5月8日印发《关于颁布儿茶等43种进口药材质量标准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4]144号),颁布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修(制)订的儿茶、方儿茶、西洋参、高丽红参、西红花、牛黄、羚羊角、泰国安息香、苏合香、乳香、没药、血竭、藤黄、沉香、檀香、丁香、母丁香、小茴香、  相似文献   

6.
简述丁香的栽培管理及主要褐斑病的发生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丁香是丁香属的一个抗逆优良观赏品种,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并且对土壤要求不严,容易栽培,对环境适应性极强,因此成为北方地区春季观花树苗主要栽种品种之一。文中主要对丁香的栽培管理及褐斑病的发生防治进行阐述。一、丁香的栽培管理丁香,常绿乔木,别名:公丁香、丁子香、百结、鸡舌香。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全属约30种,中国产24种,是我国的名贵花卉。古人对丁香曾有"一树百枝千万  相似文献   

7.
正丁香是丁香属的一个抗逆优良观赏品种,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并且对土壤要求不严,容易栽培,对环境适应性极强,因此成为北方地区春季观花树苗主要栽种品种之一。文中主要对丁香的栽培管理及褐斑病的发生防治进行阐述。一、丁香的栽培管理丁香,常绿乔木,别名:公丁香、丁子香、百结、鸡舌香。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全属约30种,中国产24种,是我国的名贵花卉。古人对丁香曾有"一树百枝千万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三色农业"的倡导者包建中先生认为,传统农业是"绿色农业",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海上牧场"可称为"蓝色农业",而利用微生物资源的农业开发,则可称为"白色农业".由于这3种农业模式都可以提供食物、饲料和工业原料,因此又被统称为"三色农业".所谓"三色农业"是指绿色农业、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具体含义如下.  相似文献   

9.
短信平台     
正1.云南读者(手机号:137××××0730)问:请问如何辨别珍珠鸡的公母?答:1.辨声。这个方法要多花点时间去听珍珠鸡平时的叫声,成年的公珍珠鸡发出的声音是"嘎嘎嘎"的叫声,声音短促而激昂、尖锐刺耳;而成年母珍珠鸡发出的则是"咯嘎、咯嘎"的叫声,声音缓柔从容。2.看走姿。成年的公珍珠鸡走路姿势似"将军式",即正步走;母珍珠鸡似"缠脚式",即双脚排成单行走、交叉或踢脚走。3.看头冠  相似文献   

10.
垂涎十香     
正室内一棵草,一年四季无虫咬。观赏、食用、熏香、驱蚊、真奇妙!古代文人把牡丹叫作"花中仙子",把十香莱称为"草中君子"。因为十香莱虽然隐身百草之中却蚊蝇不落,害虫不生,清而不浅,香而不腻,只需一捧黄土即可生机勃勃,故称为"君子"。十香菜具有强身健体、醒脑提神的功效,更能够健脾开胃。  相似文献   

11.
神奇的茶手     
所谓"手",应该是和某种专业、行业的技能有关,如"手艺"…….那么,"手艺"一旦达到了上乘的水平,人们就要奉称为"师",譬如塾师、厨师、琴师、茶师等. "师"们的技艺精湛,雄居金字塔的高层,而它之上的塔尖,一个不胜寒冷的高处,隐约可以仰望到的,是一尊尊雕像一般的脸.而能称得上师的,是人中的杰出者,好生了得,像"茶圣"陆羽那样的大师,可谓更是凤毛麟角. 然而,见得多的则是各色的"匠",木匠、石匠、泥水匠等等.匠人的工作,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昨天,并且把这种连续不断的重复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说好听点就是手艺、技艺.而技艺优劣、境界高下,是一个手艺人最终的名声与归宿,那就是"师"!但是,在徽州茶乡,人们只是称那些"手艺"高超的人为"师".谢正安的儿子谢大钧就被称作"茶师",而谢大钧的儿子谢永清也被称作"茶师",因为这一对父子都是得到了谢正安的真传,制茶看茶评茶的手艺或技艺都很高.可是,与超出一般意义的"茶手"相比,还是有相当的差距,而"茶手"的制茶熟练和看茶评茶技艺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的"茶师",更何况"茶手"是有着神奇的手!  相似文献   

12.
《晋书·刘颂传》记载"郡界多公主水碓",然其文意难通。水碓原被军民用以磨麦舂米,在晋代又成为公王产业或皇帝赏赐,象征着财富与荣誉,其所有者既可经营致富亦可游娱观赏。古籍作"王公"者多而作"公王"者少,考《晋书》亦有"公王"之说,《太平御览》《通志》皆作"公王水碓",可知《晋书》"公主水碓"是因形近致讹。  相似文献   

13.
金针菇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食用菌和药用菌.鲜菇内含有多种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最高,而这两种氨基酸对儿童智力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日本金针菇被称为"智力菇"、"增智菇",被列为妇女和儿童的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14.
板栗是重要的落叶果树,因其寿命长、产量高、根、枝、叶、花、果均能综合利用而被群众称为"铁杆庄稼",但因生产上缺乏科学而不能充分发挥优势.故对板栗生产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全面阐述板栗的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一些林业专家和医学专家研究认为,常在树林中散步有益健康,有利长寿. 目前,世界上有三个长寿村,90岁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100岁以上的寿星也有数百人.居住在这三个村的人为什么能长寿呢?这三个村的环境特点都是高山环绕,终年绿树成荫,人们生活在大片树林之中.当地人把那些树干高大、枝叶茂盛的大树,称为"神木",说它们能释放出"长寿素",人们吸进了这种"长寿素",寿命会比其它地方的人长.  相似文献   

16.
医学上把热水洗脚称为"足浴",经大量临床观察证明,足浴不仅能消除疲劳,除去汗臭,且有治疗足癣、足皮肤粗糙干裂、足跟痛、冻疮、风湿病痛、关节炎、下肢麻木、冷痛、脉管炎等病症,还能降压醒脑,提高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7.
<正>只开雄花不能结果的番木瓜树,俗称"木瓜公"。在果园内如有1~2棵"木瓜公"而不及时挖除,会使周围数十米地方的正常雌花也会受到"木瓜公"花粉的异花传粉授精,若用这种授了"木瓜公"花粉的果实留种,其下代木瓜树也会大量出现"木瓜公",造成严重减  相似文献   

18.
黎霞 《北京农业》2011,(20):49-50
在农业科研领域,有这样一种说法"南有袁隆平,北有赵治海"。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而赵治海则被称为"杂交谷子之父"。他独辟蹊径,大胆采用光温敏两系法利用谷子杂交优势,经过20多年潜心研究,攻克了世界性难题,完成了"谷子品种间杂交创造光温敏不育的规律与技术"的研究,选育成功8个品种。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把谷子生产的相关项目作为FAO与中国政府"南南合作"协议的核心项目。如今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支持下,已将非洲9个国家列入杂交谷子试种计划。  相似文献   

19.
赵春江是我国农业信息化领域的领军人,他领导并参与研发的两个项目被专家们称为是"顶天立地"的项目.所谓"顶天",指的是精准农业示范研究,目标是要把一块大田里每一小块土地最大的生产潜力挖掘出来,这是目前国际农业研究的前沿项目:而"立地",说的是农业专家系统,也就是农民常说的"电脑农业",就是用电脑来指导农民种地,选什么品种、什么时候播种、施多少肥、浇多少水,电脑全能告诉你.这"顶天""立地"的两项研究,分别获得了2007和2006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位能够在"天"、"地"之间自由翱翔的科学家究竟具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  相似文献   

20.
"绿色健康食品"野山菌,是国内外医学界、营养学界公认的"健康食品",被誉为天赐的"营养素之王",享有"上帝的食品"的美称,被称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我国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对其有"味之美者,越路之菌"的高度称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