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中国奶牛养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发展,对干草尤其是优质苜蓿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但中国国内干草供给不足,特别是作为奶牛优质的蛋白饲料来源的苜蓿干草,不但供给不足,而且质量还差,故进口量逐年增加。历史上中国曾是苜蓿的净出口国,但从2009年开始,中国成为苜蓿的净进口国。2008年中苜蓿进口量只有2.0万吨,而2011年进口量达28万吨,进口量年均增加3.4倍。  相似文献   

2.
在2002-2005年苜蓿褐斑病预测模型建立的基础上,补充2006-2008年3年苜蓿褐斑病发生规律的系统调查数据,结合日均温、降雨量、湿度及天敌等因子,对南部山区苜蓿褐斑病进行相关因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苜蓿褐斑病发生的关键因子[1],改进和完善苜蓿主要病虫害的预测模型,建立了苜蓿褐斑病预测模型y=2.758x3-171.334。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极为显著,历史拟合率均为100%,说明建立预测预报的方法是准确的,精度高且简便易行,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俊峰  欧光龙  胥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201-203,273
依据《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的监测方法,对2007年和2008年云南省临沧市膏桐能源林造林项目2007~2009年的碳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07~2009年项目均表现为碳源,项目净碳汇量均为负值;其中2007年项目净碳汇量值为-31 671.50 t CO2当量,2008年为-170 770.40 t CO2当量,2009年净碳汇量增至-158 781.00 t CO2当量。2007~2009年项目净碳汇值均较计量值大。  相似文献   

4.
《山东农业科学》2019,(6):69-74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作资源,构建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其绿色开发的重要一环。为了有效利用及改良盐碱地,本研究于2017—2018年以小麦复种玉米、苜蓿单作为对照,分别设置小麦玉米与5行、10行苜蓿间作处理,研究其对土壤含盐量及各作物产量、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间作苜蓿可以降低0~40 cm土层含盐量,提高小麦玉米的穗粒数、粒重和净面积单产,提高苜蓿周年干物质产量。对小麦玉米来说,两种间作模式均表现出种间互补作用大于种间竞争作用;对苜蓿而言,虽然不利于净面积单产提高,但减产均不显著。小麦季间作5行苜蓿的土地当量比低于间作10行苜蓿,但其玉米季和周年土地当量比较高。从周年来看,小麦玉米间作5行苜蓿是较佳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地区为研究区,运用分辨率为1 km×1 km的MODIS遥感影像的植被指数数据,计算像元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与降水、温度的偏相关系数,并借助Hurst指数对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未来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1)植被净初级生产力1985-1998年处于高位震荡,1999-2008年呈持续下降趋势,2009-2016年基本上保持上升趋势;1985-2016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减少了67 g·m-2·a-1,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为154.71 g·m-2·a-1,最大值出现在1987年(176.3g·m-2 ·a-1),最低值出现在2008年(120.87g·m-2·a-1);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2)年降水量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极显著正相关(P<O.O1),气温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极显著负相关(P<0.01),降水量和气温的空间布局是影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春季和秋季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气温、降水的偏相关系数较为一致,降水为夏季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3)新疆地区未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反持续性的序列的比例为48.07%,持续性的序列的比例为51.93%,因此,新疆地区未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以持续性减少趋势为主.  相似文献   

6.
在一项苜蓿田间杂草防除试验中,综合运用下述六项措施,组成六个处理组。这六项措施是:①在苜蓿播种前清除地面杂草,深耕细整土地;②在早秋温度和墒情适宜时窄行条播苜蓿;③当苜蓿生长至初花期或达到经济利用期及时刈割,并连同杂草一起割净;④在苜蓿行条施磷肥;⑤间播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牧草;⑥在越冬前后及每次刈割牧草后中耕苜蓿。试验结果表明,播前精细整地、早秋适时播种、窄行条播以及及时刈割苜蓿并一同除净杂草,能有效地防除苜蓿田间的杂草。试验结果也表明,间播苇状羊茅的处理组的苜蓿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农业部发布《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十三五"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思路、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优质苜蓿产量达到540万t,苜蓿单产、质量、优质率和商品率进一步提升,草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种养结合更加紧密。《规划》指出,苜蓿产业发展要按照加快发展草牧业、振兴奶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优化种养殖区域布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市为对象,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碳源/碳汇的研究框架,测算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深入剖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1996-2008年广州市土地利用的净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各区县净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大,另外,建设用地的碳排放效应为0.03614×104 t/hm2.GM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净碳排放量明显增加,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的增汇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藏农科院白朗试验站于2008年引进苜蓿品种10余个,筛选出"阿尔冈金"等苜蓿新品种,并开展了该品种栽培技术研究及生产试验示范。提出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苜蓿和草木樨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季将苜蓿、草木樨地上部茎叶(鲜样)剪碎,装入200目尼龙网袋中,水平埋置于土中10 cm深处,第二年春季开始至秋季分12次取样测定其干物质、碳、氮、磷、钾的残留量,得出干物质分解率、碳的矿化率及养分释放率。结果表明:苜蓿干物质的年分解率为75.4%,高于草木樨5.1个百分点;苜蓿碳的年矿化率为73.8%,高于草木樨4.4个百分点;苜蓿氮的年释放率为74.4%,高于草木樨18.6个百分点;苜蓿磷的年释放率为74.7%,高于草木樨23.3个百分点;苜蓿钾的年释放率为96.8%,低于草木樨0.1个百分点;2008年10月~2009年4月苜蓿、草木樨干物质的分解率分别占全年分解率的54.2%和46.4%,钾的释放率分别占全年的94.5%和92.8%。  相似文献   

11.
《福建农业科技》2009,(2):36-36
国土资源部发布了2008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由12172.31598万hm^2减少为12170.38284万hm^2,净减少1.93314万hm^2,比2007年度净减少数量下降50%,表明我国耕地保护呈现好势头,耕地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2008年全国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面积也分别同比下降了37%和48%。  相似文献   

12.
苜蓿引进品种半干旱、半湿润区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王、Spreador-3、Pick 3006和Pick 8925是从美国和加拿大引进的优良苜蓿品种,以国产中兰1号为对照品种,2002-2004年在兰州半干旱地区开展引种试验,2008年与2009年在半湿润区天水甘谷继续开展适应性试验,同时对其营养成分和抗旱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引进的4个苜蓿品种,在半干旱、半湿润区均能正常生长生活,完成生育周期的全过程,无异常表现,未发现病虫害侵染,苜蓿王的抗旱性最强,鲜草产量在半干旱区兰州达68 715.8 kg/hm2,在半湿润区天水高达125 642.8 kg/hm2;Spreador-3具叶大、杆中实、抗倒伏等优良特性,对照中兰1号具优良抗旱性能,建议3种苜蓿在中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国内外苜蓿品种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为引进优良的苜蓿品种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选用国内外17个苜蓿品种,通过3年的品比试验,对各品种生物学特性、株高、枝条密度、鲜草产量和叶茎比等性状进行了田间测定与统计分析。[结果]2006~2008年间,供试苜蓿品种均能安全越冬,且可完成整个生长繁殖周期。国内育成苜蓿品种单株产草量最高,植株高大,分枝能力较差,叶茎比值较低。欧洲苜蓿品种具有较强的分枝能力,美国苜蓿品种叶量最高。[结论]国内品种生产性能优越,而国外品种质量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随着"粮改饲"政策、奶业政策的持续推进,肉、蛋、奶对人们的生活愈发重要。苜蓿作为畜牧业不可或缺的饲料来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中合理种植,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对饲草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当前现状下,以河北省苜蓿创新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苜蓿-青贮玉米-燕麦间作、苜蓿-青贮玉米间作与苜蓿单作模式下的成本构成,比较三种模式下种植户的年收益情况。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10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研究了国内外1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主要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国外苜蓿品种在我国河南地区普遍生长良好,生产性能一般优于我国地方品种,在10个苜蓿品种中,以78的生产性能最好,其次是赛特、意大利苜蓿、MHA1、内蒙古苜蓿和78-1,这些品种可以在我国河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紫花苜蓿越冬问题,阐述了造成苜蓿冻害的原因、受冻苜蓿的症状以及综合防御苜蓿冻害的技术,为提高苜蓿的越冬率,加快我国北方苜蓿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中国粮食对外贸易中虚拟耕地对本国耕地资源的贡献。【方法】在分析中国粮食对外贸易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虚拟耕地贸易量计算方法,对1978-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中小麦、大豆、大米、玉米4种主要粮食的虚拟耕地贸易量进行估计,并分析了其对中国耕地资源的贡献。【结果】1978-2008年,在中国4种主要粮食的对外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一直保持较大逆差,除1985、1986、1993和1994年外,其余27年虚拟耕地贸易量均表现为净进口状态,虚拟耕地贸易净进口量从1978年的415.74万hm2增加到2008年的2 147.61万hm2;31年间,虚拟耕地交易量达22 397.47万hm2,其中大豆和小麦的虚拟耕地贸易净进口量为11 700.52万和7 219.37万hm2,玉米和大米的虚拟耕地贸易净出口量为2 843万和634.58万hm2;在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4种粮食的对外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净进口量合计为15 442.31万hm2,相当于中国2008年耕地面积的1.27倍。【结论】虚拟耕地战略有助于加强耕地资源管理和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实施虚拟耕地战略不仅可以缓解国内耕地资源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发挥国内各地的比较优势、调整各地粮食种植结构、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这对保证耕地和粮食双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紫花苜蓿对次生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该试验地点设在甘肃临泽小泉子试验站。试验选用牧草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进行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及苜蓿的耐盐性研究,实验地分别对荒滩、3年生(97苜蓿)和6年生苜蓿(94苜蓿)地进行取样比较,取样土层分0~30 cm,30~60 cm,分析土壤的可溶性盐分含量、SO42-、Cl-、Mg2+、K++Na+、HCO3-和Ca2+及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苜蓿种植地的可溶性盐分含量及各种盐分离子含量与荒滩地相比均有所降低,有机质含量有明显升高趋势。6年生苜蓿(94苜蓿)较3年生苜蓿(97苜蓿)地的可溶性盐分含量及各种盐分离子含量也少有降低。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国,苜蓿属的植物约有十几个种,常见的有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天兰苜蓿、南苜蓿等。除紫花苜蓿无野生分布、为从国外传入外,其它种类的苜蓿在我国均有野生分布。紫花苜蓿是苜蓿属中人类利用历史最悠久、饲用价值最高的一种牧草。因此,通常所说的苜蓿多指紫花苜蓿。北方寒地种植苜蓿有很多优点,首先能给够提高肥力和改良土壤。苜蓿是种固氮作物,种植苜蓿可在土壤中积累氮素每公顷60~105千克。种过3~4年苜蓿后,土壤中可以留下大量  相似文献   

20.
我国苜蓿青贮饲料的加工与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青贮不仅能解决我国苜蓿干草加工及雨淋造成的损失,而且能增加苜蓿草产品的多样性,在我国未来畜牧业发展中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对实际调研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明确了我国苜蓿青贮饲料生产的基本情况、主要苜蓿青贮工艺、苜蓿青贮饲料生产技术和苜蓿青贮饲料饲喂利用情况,并分析了我国目前苜蓿青贮饲料加工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