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分布很广。近年来在三峡库区为害严重。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免(少)耕栽培技术及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壮秆大穗水稻品种的应用种植、螟虫抗药性的增强和气候条件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二化螟大发生频率高,为害重。造成水稻产量损失大。据调查统计.在三峡库区二化螟种群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为害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二化螟种群回升原因浅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浙江省二化螟种群回升原因浅析及治理对策蒋学辉章强华(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杭州310004)水稻二化螟是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的变化和防治技术的改变等的影响,二化螟种群盛衰,经历了多次周期性变化。从50年代至70年代共出现3次回升。19...  相似文献   

4.
1991年以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稻区生态环境趋向复杂化,二化螟已成为我市水稻生产上主要害虫。1991年全市二化螟发生面积达到1.4万hm^2,防治面积达到2万hm^2次以上。经大力防治后,当年挽回稻谷损失1.5万t,但损失仍有0.5万t。  相似文献   

5.
水稻恶苗病俗称白秆病、抢先稻。多年来自然发病较重。据近年各区(县)植保部门调查统计,恶苗病从秧苗期至抽穗期都有发生,自然发病株率在秧苗期为5%~10%,在拔节孕穗期为10%~20%,严重田块病株率达30%以上。通过严格的种子处理后,一般品种病株率在0.3%左右,感病品种为2%左右。而2001年在局部地区水稻恶苗病发生很重,部分田块发病株率达15%以上。为此,作者与基层植保员进行了认真的走访、询问和调查工作,现将结果简述如下。1发生现状根据市、区(县)有关部门于2001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对6个区…  相似文献   

6.
稻象甲在应城市每年发生1代,从1990年开始,稻象甲明显回升,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到2000年时稻象甲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成为应城市常发性害虫之一.一般中稻秧苗被害率在10%左右,严重田块中稻秧苗受害率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中期以来,乐平县三化螟明显回升,发生量、分布面、危害程度均居全省之首.为了找出回升原因,深求防治对策,根据1990年铅山县病虫分析会与会者提议,由省植保植检站牵头,江西农大植保系、景德镇市和乐平县植保站参加,组成联合调查组,于1990年4月22~24日,7月21~22日、10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我区水稻二化螟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的态势,2008年已形成大发生的严峻局面,对水稻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全区早、中、晚稻种植面积分别为2 333.33hm2、3 000hm2、2 333.33hm2、共计7 666.67hm2.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加重,是崇阳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该虫一年发生3代,正常年份,二化螟对水稻为害造成的损失达2%~5%,在大发生年份,水稻损失可达15%以上。1发生特点1.1发生期较早越冬代二化螟发蛾高蜂期一般在4月下旬中期,卵孵化高峰期一般在5月12日前,发生期较早。1.2发生期长二化螟在崇阳县没有明显的发生高峰期,害虫世代重叠  相似文献   

10.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昌县常年种植水稻2.1万hm^2左右.占粮食种植面积的76.51%.为主栽品种,水稻上的重大虫害主要是二化螟。为了有效防治二化螟的为害.减少农药残留量和环境污染,净化水域环境.保护水生动物.最大限度扩大水稻的绿色成分,笔者研究探索了二化螟的生物学特性,找准防治的最佳时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推广生物防治.示范“稻鸭共育控螟”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水稻二化螟,俗称钻心虫,是赤壁市水稻常发、重发虫害之一,常年发生面积达到2.67万hm2次以上,一般年份对我市水稻产量造成的损失在3%以上,随着全市农药使用量逐年加大,致使二化螟抗药性迅速上升。因此进行本试验,以探索出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乐至县水稻三化螟曾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普遍发生且为害较重.随着70年代末期一季杂交中稻的普遍推广.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发生非常轻。从2007年开始.三化螟在局部区域少量发生.2009年高寺镇简乐村3.3hm2稻田连片发生.有2块稻田产量损失在80.0%以上:在大佛镇圣寿寺村6.7hm2连片发生.其中5块稻田产量损失在80.0%以上,一般严重田块减产10%~30%。近年来水稻三化螟在乐至县大佛、宝林、盛池等地大量发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损失逐步加重,已成为影响乐至县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从水稻二化螟历年基数及为害早稻枯鞘率入手,研究了鄂州水稻二化螟的发生演变规律。分析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二化螟急剧回升,危害严重,本地耕作制度在80年代由纯双季稻改为单、双混栽是主要原因,农药防效下降、杂交稻引进等本世界是重要原因。防治上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科学用药为重点的持续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上高县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稻螟虫回升原因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高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耕地面积2.7万hm^2,水稻播种面积4.0万hm^2次。二化螟、三化螟(以下合称稻螟)是本地主要害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二化螟发生危害为主:2001年以来,三化螟在部分地方迅速回升,一季稻(中稻)、二晚白穗面积大,以致两虫同时猖獗。  相似文献   

15.
松滋市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 ,近 2 0年以来 ,二化螟 (ChilosuppressalisWalker)的危害损失均在一成以上 ,尤以 3代大发生造成的晚稻损失最为严重。科学分析“3代多发型”形成的原因 ,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是研究二化螟的重要内容。经过综合分析历史资料 ,结合田间调查 ,我们认为 ,形成二化螟 3代多发型的原因主要是耕作制度的改变 ,防治不力与气候条件等原因。1 耕作制度的改变耕作制度的改变使二化螟的食物链得到极大的改善 ,是产生“3代多发型”的基本原因。地处江汉平原南部的松滋市 ,60年代以前全为单季稻 ,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16.
水稻二化螟持续大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89~2003年15年间水稻二化螟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认为二化螟发蛾期长,发蛾峰次多,为害时间长,危害症状多,虫伤株造成的损失逐年加重,发生代次多,代代重发,以及发育进度不整齐,世代重叠明显是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同时认为二化螟具有较强的内禀生物潜能,种群数量上升,适宜的寄主,抗药性的产生,冬季偏暖,自然控制能力减弱,适宜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防治措施不到位是二化螟持续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二化螟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重点,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辅助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1 小麦吸浆虫分布范围 根据历史资料和近年调查结果分析,临夏州小麦吸浆虫分布范围为7县1市,约75个乡(镇),5.3万hm2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洮河、大夏河、牛津河、广通河、银川河、三岔河沿岸的川水灌区和部分山阴地区.  相似文献   

18.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80年代水稻二化螟在东台市常年重发生, 90年代应用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杀虫单以后,二化螟的发生程度逐年下降, 1997年,其发生数量下降至 9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然而,由于长期反复使用单一农药,二化螟对杀虫单产生了较强的抗性。 1998年以后,本市二化螟的发生数量急剧上升,到 2000年,发展到大发生,部分地区达特大发生程度。为摸清二化螟在本市的抗性水平,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控制其发生和为害,于 2000年,在江苏省植保站的指导下,请南京农业大学帮助对本市的水稻二化螟进行了抗药性测定。同时,根据二化螟的抗性情况进行…  相似文献   

19.
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二化螟为害,促进农药减量,本文探讨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最佳使用方法。结果表明,在蛾羽化始盛期开始第一次放蜂,按10 000头/667m2标准,每667m2设10个点放蜂,每隔5d放一次,连放3次,即可取得较好防效。  相似文献   

20.
防治水稻二化螟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杂交水稻及单季稻面积的增加及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水稻二化螟生存环境大为改善,有效虫源田、桥梁田增多,致使二化螟种群数量突增。在本省南部地区,从2001年开始,二化螟对三唑磷产生了较强的抗性。为寻找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我们进行了防治水稻二化螟药剂田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