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景观题名和景观本身、景观题名和作者读者、景观题名与社会时代之间关系的研究,探究景观题名的功能和意义,对其命名依据和表现进行系统的分析。从景观题名与景观本身的关系看,景观题名往往能直接反映或间接影射出景观本身的内容或主题,实现能指功能;从阐释性层面来考察二者之间的意义可分为写实与象征2种类型;从景观题名涵盖景观内容范围不同则表现为标志和隐蕴2个方面。从景观题名和作者读者关系看,景观题名是作者创作的一部分,反映作者的心理和意图,同时也将读者因素考虑在内;从景名中有无感情成分来考察可以分为有我与无我;从景名是否首次被创作出来方面看可以分为单篇与系列。文学惯例和与从众心理使景名在社会时代的影响下表现出一种趋同的特征,景名对社会时代也会产生反作用,表现出效益与功利。因此,景观题名可以看作是景观的延伸,阅读者可以从景观题名观照其背后的信息,将它作为看待景观作品的又一视角。参11  相似文献   

2.
赵中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795-1798
农田土地权属的流转集中反映了人类社会活动状况,并成为我国农田景观格局衍变的主要因素,将社会、自然、经济、政治等因素通过农田土地流转的途径表现出来,并最终影响了农田景观空间格局的衍变。农田景观空间格局的组织与结构的衍变受到3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因农田区域内农田土地流转所带来的农田景观空间重组;二是乡村区域农田与建设用地之间流转所引发的农田景观衍变;三是农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流转所诱发的农田景观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3.
乡村景观管护是维系国土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当下正处于对乡村进行振兴以及发展魅力乡村的关键时期,乡村区域的农业类景观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对乡村区域内景观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进行最大程度地发挥,促使其能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得以传承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丰富与拓展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景观发展的理论体系,对相关的研究工作思路进行拓宽,呈现出较为强大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如今,如何借助科学有效的手段对乡村景观进行维护成为社会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社会经济变化日新月异,传统乡村景观的变迁乃至衰退现象日趋严重,通过了解传统古村落乡村景观的变化与保护现状为乡村景观发展规划指明方向。【方法/过程】选择闽西山区的历史文化古村落芷溪村为研究对象,结合走访调查结果,探究乡村景观的变迁与保护,重点分析景观变迁的过程和特点,系统阐述该村现阶段的保护利用现状和衰退原因,提出发展建议。【结果/结论】芷溪村乡村景观变迁主要表现在:自然与生态遭受破坏;传统人文景观与意境正在散失;非物质文化景观与表现载体受到冲击。由城市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乡村人口结构转变、生产方式转型、乡村发展自发性和人们观念变化等是乡村景观变迁的主要原因。当前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需着重保护自然生态景观;注重乡村人文景观的保留与重构;要提高公众参与和保护意识;发挥古村落景观优势,适度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5.
现代高校校园景观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世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8152-8153,8156
强调校园景观环境与学校的形象、品牌、荣誉和质量密切相关,建设高质量、高品质的大学校园景观应引起各高校的重视,而要建设一个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现代高校校园,必须了解校园景观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校园景观的特征,指出校园景观是有机生长的过程;是校园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能够体现大学自身的精神风貌与特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是具有社会综合功能的专用绿地,能够成为融入城市整体环境中的具有多种性质、尺度和功能的空间,其主要活动交流空间构成了城市休闲、交流场所的一部分,校园景观管理也趋于社会化。通过对高校校园景观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对现代高校校园景观的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唐莉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34-14836
探讨了景观艺术的含义,分析了其研究层面及内容,指出景观艺术应该产生在景观设计层面,其特征主要在于3个方面: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处于公共空间之中,具有公众参与性,能够体现公共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在此基础上,从设计内容、设计原则及设计手法方面就景观艺术的设计展开研究,指出景观设计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场所环境中的各个要素,并应与景观、建筑设计一样,遵循整体性、公共性、时间性、人本性、生态性5个原则,景观艺术设计方法则应注重美学观念的融合、形式美学的借鉴、实践语言的表达,而关于审美问题的阐释、景观艺术作品价值与意义的评价,能够对景观艺术起到良性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发展城市生产性景观对于解决当今由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生态环境、人文社会和技术发展三方面介绍了城市生产性景观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性景观的内涵进行扩充与外延,提出了中国城市生产性景观的发展趋势与推广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神农架林区森林保护工程陆续实施,使得神农架林区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需要分析这些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以探究保护工作成效,同时为林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合理利用对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以神农架林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6、2007、2018年共3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布重心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了神农架林区1996?2018年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  结果  1996?2018年,林地与水域景观处于稳定向好状态,林地是研究区最主要的用地类型,占林区总面积的90%以上;草地与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他土地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的趋势较明显。神农架林区总体上景观破碎度有所降低,而东北部区域与中南部区域的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多样性也随之呈现扩散趋势。经济、人口、政治等是引起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  结论  神农架林区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初见成效,景观格局总体趋于整合,局部破碎化加重而景观多样性有所增加,社会经济空间与生态空间相互融合;近年来神农架大力开发的旅游产业造成了人工斑块对自然景观的侵占,对林区生态安全产生威胁。图4表5参3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贵阳市土地利用景观的社会经济梯度变化特征。【方法】运用了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和景观梯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贵阳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的城乡、人口密度、交通梯度变化。【结果】1在景观类型上,各种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面积及比例、破碎度、形状复杂性随距城区、交通的远近和人口密度大小在各梯度带上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2在景观水平上,沿距城乡、交通和人口密度梯度方向土地利用景观的破碎度变化由大到小,整体景观类型面积趋于均衡化,分离度下降,聚集度增强。【结论】贵阳市土地利用景观的社会经济梯度变化明显,其中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和城镇化发展是社会经济梯度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段发展。我国的生态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景观生态越来越受人关注,于是提出了生态环境主义这一概念。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学和生态学作为基础,以生物多样性为蓝本来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是开展景观评价、对景观进行规划与管理的应用性学科。其重点是探讨生态景观的空间格局、景观的系统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景观与文化的协同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乡村景观特征评价进行乡村规划、景观提升是解决当前乡村景观建设问题的重要途径,景观分类是景观特征评价与规划的基础工作。本研究以河北省邯郸西部太行山丘陵至平原过渡区3个典型村落为代表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各景观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信息,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生成景观亚类并与高程、坡度指标叠加生成景观单元。最终获得3级乡村景观类型,分别为景观类9类,景观亚类29类,景观单元50类。通过ArcGIS生成直观的多等级景观分类图,不仅体现乡村景观组成,还揭示出景观间隶属关系,为相似区域乡村景观分类与制图提供借鉴案例。  相似文献   

12.
乡村景观是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其中的社会结构所组成,也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产生的生态综合体。乡村景观的空间分异是人地关系和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不同地域由于不同的经济、社会、人口及环境发展模式,导致不同的景观空间类型。以东莞和中山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两市的乡村景观划分为空间生长型、空间制约型和空间衰落型,分析了各类型的乡村景观问题和特征,并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提出了发展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天津滨海新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天津滨海新区湿地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ETM/TM遥感及非遥感数据,以1999~2007年为时间尺度,以滨海新区新的行政区划为空间(尺度)范围开展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景观变化的主要特征是自然湿地和农用地呈减少趋势,盐田、养殖区、建设用地面积有明显增加。整体景观的形状均向着简单化和规则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农牧交错带草地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草地景观格局,以农牧交错带的草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2个方面选取影响因素,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内蒙古武川县哈乐镇草地斑块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哈乐镇草地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斑块规模东南大西北小,斑块形态东南密西北稀,斑块分布东南整西北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是研究区域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共同驱动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差异性变化。其中,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至最近河流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规模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高程、坡度和至最近河流距离是草地斑块形态分异的内在诱因;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分布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地表景观极为敏感、脆弱,科尔沁沙地东缘是典型样区。以该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75—2015年Landsat影像面向对象解译数据,借助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该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东缘景观类型主要以旱田、缓起伏沙地、林地等为主,1975—2015年,建筑用地和盐碱地面积增长明显,涨幅分别为134. 58%、176. 84%,草地和湿地呈减少趋势;该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结构趋于复杂,旱田、草地、盐碱地、缓起伏沙地等景观优势逐渐下降,而建筑用地、林地、水域、湿地、灌草丛沙丘地等景观优势作用逐渐提升;从数理统计角度来看,该地区社会经济因素对景观格局演变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城镇化过程中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景观破碎化加剧的问题,以甘肃省广河县2011—2018年2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移动窗口法、样线法、灰色关联法,分析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的景观破碎化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18年耕地是广河县的基质景观,景观利用类型之间结构变化特征较明显。基于样线法确定最佳研究尺度为900 m,从乡镇尺度进行样带分析发现,乡镇集聚效应导致景观破碎化程度趋势表现为越靠近乡镇区域变化程度越大,而距离较远的丘陵山区则变动较小;从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角度来看,景观破碎化整体上为递增趋势,其变化剧烈区集中于广通河谷与道路沿线周围乡镇,在空间上呈现带状延伸变化;广河县景观破碎化主要驱动力是政策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发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量、人均GDP总值、工业总产值和交通运输业产值等5个指标是导致景观破碎化加剧的主要驱动因子,气候因素的影响则低于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圆明园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重大议题,其中植物景观的恢复与建设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园内植物资源的全面调查,探讨了圆明园植物景观的现状以及在恢复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结论包括:1)圆明园开放区域共有植物169种,分属64科128属,与盛期相比主要缺少常绿乔灌木、温带果树和农作物;2)植物景观的现状与盛期相比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有较大差距;3)恢复植物景观是保护圆明园的重要内容,要与周边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在恢复原本的整体基调和局部特色的同时,也要体现时代特点,适当应用一些新的植物。  相似文献   

18.
论公园绿地景观研究的与时俱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公园绿地驾起了一座人与自然联系的桥梁,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促使公园绿地景观建设快速发展;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等多学科交融为公园绿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借鉴西方在人性化、大众行为、浪漫主义和场地分析上的景观实践,系统分析现今国内公园绿地景观研究关注景观生态学实践、生态效益分析、新技术运用、景观视觉影响、人性化设计、旅游与园林的结合、景观安全格局分析、传统园林的发掘、地域景观塑造等9方面。提出今后应重视在绿地选址的历史成因分析、景观结构与空间布局关系、经济效益计算、人性化运用的评价、绿地管理与旅游发展、应对灾难性气候等方面的研究,进而促进公园绿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盲人公园的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园的服务对象是社会的每一个人,传统的公园设计往往把健全人作为考虑对象,而忽略了缺少视力的人群—盲人。找出公园中针对盲人设计的不足之处,以盲人为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了解盲人的心理需求和对空间、景观的需求,基于此提出针对盲人公园设计的安全性、景观结构完整、无障碍化原则;景观设计的内容包括声景观、嗅觉景观和触觉景观的设计;无障碍设计主要是道路和公共设施的无障碍设计。以期唤起社会对盲人的关注,完善城市公园的设计理论,使盲人也有一个适于自己的休闲活动空间,充实自己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0.
李向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26-15228
乡村景观研究是景观科学和景观规划研究的前沿领域,景观分类和评价既是景观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基础,又是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前提条件。以乌川湖村为例,对项目区进行景观类型分类和景观制图,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该村乡村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乌川湖村分为3个景观类10个景观单元;评价的结果是:奇特美感度最高的为人工水域景观;景观多样性最高的为自然森林景观;通达度最高的为农田景观;此3类为以保护为前提,可适当开发的景观;而道路景观、居民点景观、工程景观,为急需整改的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