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在苏淮猪"广选、快稳"改良群体继代选育法等常规选育中,运用G_n♀×G_n♂、G_n♀×Gn-1♂、G_n♀×Gn-1♂3种选配方式对毛色选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G_3世代前,苏淮猪的毛色分离差异显著(P<0.05); G_3世代后,G_n♀×Gn-1♂选配方式的黑毛基因纯合低于其他2组(P<0.05),花豹仔猪占比最太(P<0.05);至G_6世代时,G_n♀×Gn-1♂、G_n♀×G_n♂和G_n♀×Gn+1♂中花豹仔猪分别占1.31%、0.73%和0.24%。黑毛基因已基本纯合,毛色趋于一致,证明G_n♀×G_n♂、G_n♀×Gn+1♂选配方式优于G_n♀×Gn-1♂选配方式。  相似文献   

2.
猪毛色遗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猪的毛色类型、猪的毛色遗传模式,着重综述了猪毛色基因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指出存在问题并就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猪的毛色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猪的毛色遗传极其复杂,至少受7个位点基因控制。现综述猪毛色的类型、猪毛色的遗传以及猪毛色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对目前我国养猪业中出现的一些毛色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猪的毛色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启顺 《养猪》2006,(3):21-24
猪的毛色遗传极其复杂,至少受7个基因座控制。此文综述了猪的毛色类型、猪毛色的遗传以及猪毛色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并对目前我国养猪业中出现的一些毛色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猪的毛色遗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毛色是品种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种类很多 ,主要由于黑色素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不同而造成。黑色素主要由酪氨酸酶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氧化后形成的。在哺乳动物的被毛中 ,黑色素有两种 ,一种为“真黑色素” ,以黑色和褐色两种形式存在 ;另一种是“褐黑色素” ,以黄色和红色两种形式存在。黑色素是由酪氨酸氧化和聚合而产生 ,推测可能是形成黑色素过程的提前终止而产生了黄色和红色。另外 ,色素颗粒的浓度和分布对着色的变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家畜的毛色属于质量性状 ,通常表现为相对的简单遗传 ;除遗传因素外 ,还受到环境因素的修饰…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猪的毛色类型、猪的毛色遗传模式,着重综述了猪毛色基因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指出存在问题并就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猪的毛色遗传极其复杂,至少受7个位点基因控制.现综述猪毛色的类型、猪毛色的遗传以及猪毛色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对目前我国养猪业中出现的一些毛色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养猪场、养猪户和供精站对白毛猪与黑毛猪杂交产生有花斑的杂交后代反应强烈,认为种猪不纯,上当受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特别组织了大专院校和科  相似文献   

9.
章胜乔  徐宁迎 《养猪》2001,(4):29-30
猪的毛色遗传主要是由显性白色和毛色扩展2个基因位点中不同的等位基因所控制的。在德系皮特兰猪的选育过程中发现,其后代毛色分离类型符合猪毛色遗传规律的理论假定,即杂合子白色皮特兰之间交配其后代出现白色和花色两种毛色分离类型,但其比例为3:1;白色皮特兰与花色皮特兰酱,其后代亦出现白色和花色两种分离类型,按1:1分离;而花色皮特兰之间交配不出现毛色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10.
张建  陈伟  王慧  曾勇庆 《猪业科学》2013,(1):100-103
毛色是家猪重要的品种特征之一,是一种易观察的表型遗传标记,在育种实践中可用于分析品种的纯度、亲缘关系和确定杂交组合类型等,因而,毛色遗传机制的研究倍受育种学家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猪毛色类型、形成与遗传机制及其毛色相关基因的近期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斜发沸石对苏淮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肠道形态的影响,为斜发沸石在苏淮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数据参考。选择体重(50±2)kg、健康的苏淮阉公猪4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共4个处理组。试验预饲期10 d,所有猪自由采食对照组基础日粮;正试期64 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至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2.0%的斜发沸石。结果:随斜发沸石水平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肠道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和肠道黏膜IgG含量升高。随斜发沸石水平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升高;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随斜发沸石水平增加,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含量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降低。随斜发沸石水平增加,十二指肠隐窝深度降低;空肠绒毛高度和空肠段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升高的趋势。试验表明,在各组日粮消化能和粗蛋白均满足且一致的情况下,添加适宜比例斜发沸石对改善猪的机体血液及肠道免疫功能有积极作用。综合考虑以上检测指标变化规律及斜发沸石添加成本,建议斜发沸石的适宜添加比例为1.0%。  相似文献   

12.
苏淮猪是2011年刚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其在正常饲养条件下,25kg-90kg日增重650g,90kg体重的日龄约175天,料重比3.1:1,屠宰率72%,背膘厚28.7mm以下,胴体瘦肉率56%以上。在发酵床养殖条件下,达到90kg体重需190日龄,日增重为565g,屠宰率、背膘厚和胴体瘦肉率差异不显著,而料重比为2.87:1,节约饲料9%,特别是肌肉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超过正常值40%以上。苏淮猪发酵床养殖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研究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斜发沸石对育肥期苏淮猪生长性能、肉品质的影响,旨在获得苏淮猪育肥期斜发沸石的适宜添加量。选择体重相近(50 kg左右)、健康的苏淮阉公猪4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共4个处理组,每组10头。预试期10 d,所有猪自由采食对照组基础日粮;正试期64 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至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和2.0%的斜发沸石。于试验结束屠宰全部试验猪,用于屠宰测定和肉质检测。结果表明:1)第1阶段(体重56~68 kg)和第2阶段(体重83~98 kg),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但斜发沸石水平对第1阶段和第2阶段平均日采食量影响显著(P<0.05)并呈线性(P=0.02,P=0.047)二次方升高趋势(P=0.01)。2)对照组、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苏淮猪的生长曲线拐点分别是:第50.26天86.06 kg、第40.22天87.15 kg、第38.27天89.69 kg和第45.98天89.02 kg;最大日增重分别是0.702、0.743、0.814和0.855 kg/d,说明在饲料中添加斜发沸石后,可延长育肥猪到达生长曲线拐点体重。3)斜发沸石水平对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影响显著(P<0.05),眼肌面积随斜发沸石添加水平的升高,呈二次方(P=0.01)变化;肌内脂肪呈线性(P=0.01),二次方(P=0.03)升高;胴体重和系水力分别随斜发沸石添加水平的升高,呈线性(P=0.07,P=0.09)升高趋势。试验表明:苏淮育肥猪采食量、胴体重和肌内脂肪随日粮斜发沸石添加水平增加呈线性升高,系水力呈线性升高趋势,但眼肌面积随斜发沸石添加水平的升高,呈二次方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因此,添加2%斜发沸石有利于采食量、胴体重和肌内脂升高,有助于系水力降低;但从增加眼肌面积的角度考虑,斜发沸石的适宜添加比例为1%。  相似文献   

14.
抗生素对苏淮猪发酵床养殖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选择苏淮猪20头,按照性别相同(母猪)、体重一致(30.0±5.5)kg的原则分为4个组.对照组(CT)为健康猪不添加或注射任何药物,组1(T1)为健康猪群,采用拌料方式,用药量为预防量;组2(T2)为轻微咳嗽猪群,采用拌料方式,用药量为治疗量;组3(T3)为重症连续长咳猪群,采用拌料和肌注两种方式结合治疗.试验期30 d,分别对每组床体进行温湿度测量,及其各组床体对粪便的分解能力和圈舍气味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各项指标T1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T2组发酵床床体中层15 cm和下层30 cm处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垫料表面湿度和内部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对粪便的分解能力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T3组发酵床床体表层0 cm处(P<0.05)、中层15 cm(P<0.05)和下层30 cm(P<0.01)处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垫料表面湿度和内部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对粪便的分解能力显著(P<0.01)低于对照组,且T3组气味显著重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5.
选择苏淮猪20头,按照性别相同(母猪)、体重一致(30.0±5.5)kg的原则分为4个组。对照组(CT)为健康猪不添加或注射任何药物,组1(T1)为健康猪群,采用拌料方式,用药量为预防量;组2(T2)为轻微咳嗽猪群,采用拌料方式,用药量为治疗量;组3(T3)为重症连续长咳猪群,采用拌料和肌注两种方式结合治疗。试验期30 d,分别对每组床体进行温湿度测量,及其各组床体对粪便的分解能力和圈舍气味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各项指标T1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T2组发酵床床体中层15 cm和下层30 cm处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垫料表面湿度和内部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对粪便的分解能力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T3组发酵床床体表层0 cm处(P<0.05)、中层15 cm(P<0.05)和下层30 cm(P<0.01)处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垫料表面湿度和内部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对粪便的分解能力显著(P<0.01)低于对照组,且T3组气味显著重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究日粮脱脂米糠替代玉米水平对苏淮育肥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筛选苏淮猪最适宜的脱脂米糠替代玉米水平。本试验选择体重相近(62.90±0.78)kg、健康的苏淮阉公猪35头,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5个处理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预饲期10 d,所有猪自由采食对照组基础日粮;正试期28 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Ⅳ组分别饲喂以7%、14%、21%、28%的脱脂米糠替代等量玉米的日粮。5组日粮的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分别为8.89%、11.80%、12.93%、14.35%、17.94%。正式期所有猪均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期每天纪录所有试验猪的采食量和体重;分别于试验期第0、14天采集粪样,试验第28天采集直肠内容物,用于测定养分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束屠宰全部试验猪,测量计算胃肠道相对质量和相对长度。结果表明:1)各处理组间猪的初始体重、第14天体重、终末体重、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第0~14天平均日增重、第14~28天平均日增重、料重比(F/G)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试验Ⅰ~Ⅳ组的第14~28天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第0~14天平均日增重(P<0.05)。生长拟合曲线显示,各组猪生长曲线拐点分别是第18.51天(75.87 kg)、第15.92天(73.61 kg)、第17.39天(75.91 kg)、第17.58天(75.45 kg)、第16.29天(76.15 kg)。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猪较早到达生长曲线拐点。但各组生长趋势差异不明显。2)饲喂不同纤维水平的日粮对各组猪胃肠道相对重量、长度及大肠的重量、长度占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3)试验期第14、28天,随着日粮纤维水平的升高,各组NDF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蛋白(CP)表观消化率均呈线性(P<0.01)、二次方(P<0.01)和三次方(P<0.01)降低;试验期第14天,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趋于二次方降低(P<0.10)。4)根据三次方程模型预测,分别以ADF、CP表观消化率为因变量,得到适宜脱脂米糠替代部分玉米水平分别为12.77%、14.78%。在各组日粮消化能和粗蛋白均满足且一致的情况下,增加日粮纤维水平对苏淮育肥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NDF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但降低了对ADF和CP的表观消化率。本试验的脱脂米糠替代部分玉米是可行的,替代比例以12.77%最佳。  相似文献   

17.
分析波尔山羊和麻城黑山羊杂交后代的毛色表现型。结果表明,波尔山羊对后代毛色的影响力很强,其棕头白身的毛色特征在74.22%的后代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回交后的纯黑色和黑头白身个体比例有所提高,横交后代中黑头白身个体的比例高于其他组合。各毛色比例在公母羊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毛色遗传可能不受性别影响。窝内个体毛色对比发现,同窝个体并不一定具有相同毛色。本研究对丰富山羊毛色遗传理论、指导麻城黑山羊新品种的培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旨在研究不同脱脂米糠水平日粮对苏淮猪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35头初始体重为(62.9±0.8)kg的健康纯种苏淮阉公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使用奥斯本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OTSS)饲喂。对照组(CTRL)饲喂不含脱脂米糠的基础日粮,试验Ⅰ~Ⅳ组分别饲喂7%、14%、21%和28%脱脂米糠的试验日粮,5组日粮的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分别为8.89%、11.80%、12.93%、14.35%和17.94%,各组日粮除纤维水平不同外,其他营养成分基本一致。试验预饲期10 d,所有猪饲喂基础日粮;正式期28 d,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试验日粮。试验结束屠宰全部试验猪,测定其胴体性状(胴体重、屠宰率、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平均背膘厚和皮厚);采集肉样用于测定肉质性状(滴水损失、剪切力、熟肉率、肌内脂肪含量、pH和肉色);采集背最长肌样品用于猪滴水损失主效基因磷酸化酶激酶γ1(phosphorylase kinase gamma1,PHKG1)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日粮脱脂米糠水平对苏淮猪的胴体重、屠宰率、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平均背膘厚和皮厚等胴体指标没有显著影响。2)随脱脂米糠水平的提高,苏淮猪背最长肌的滴水损失呈先降低后上升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猪肉的剪切力线性降低(P<0.05);熟肉率、pH24 h随脱脂米糠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的趋势(P=0.061,P=0.068);日粮脱脂米糠水平的增加有降低L24 h*的趋势(线性,P=0.085),脱脂米糠水平对其它肉质指标均无显著影响。3)PHKG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脱脂米糠水平的增加趋于二次方升高(P=0.085)。综上所述,日粮脱脂米糠水平对苏淮育肥猪的胴体性状无显著影响,但在日粮中适度添加脱脂米糠可降低苏淮猪猪肉的滴水损失及剪切力,改善苏淮猪猪肉品质,但其背后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Melanocortin receptor 1 (MC1R) and agouti signaling protein (ASIP) are two major genes affecting coat color phenotypes in mammals, and inactivation mutations in the MC1R gene are responsible for red coat color in European pig breeds. Conversely, the gain‐of‐function ASIP mutations block MC1R signaling and lead to the production of red pheomelanin. Chinese Tibetan pigs have three types of coat color phenotypes, including brownish red, solid black and black with patches of brownish red and white. Herein, we investigated variations of the MC1R and ASIP genes in Tibetan pig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rownish red Tibet pig had the dominant black MC1R allele (ED1). No loss‐of‐function mutation in MC1R responsible for red coat color in European breeds was observed in this breed. No causal mutation for the red coat color phenotype was found in the coding sequence of the ASIP gene. A novel missense mutation c.157G > A was firstly identified in exon 2 of ASIP, which was further genotyped in 285 pigs from five Chinese breeds and three Western breeds having different coat color phenotypes. Nearly all pigs were GG homozygotes. In conclusion, no functional variant responsible for brownish red coloration was found in the coding region of MC1R and ASIP in Tibetan pigs.  相似文献   

20.
细毛羊黑素皮质激素受体1(MC1R)基因与毛色表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黑素皮质激素受体1(MC1R)基因与黑色素生成的关系及该基因突变导致毛色发生改变的机理,研究采用RT-PCR和PCR等技术克隆得到了白色东北细毛羊MC1R基因长1 093 bp的cDNA片段,编码364个氨基酸,其中包括70个氨基酸信号肽和294个氨基酸的成熟肽,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结果表明:细毛羊cDNA与绵羊、牛、马、人、小鼠、犬等同源性均大于91%,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动物的同源性高于89%;除绵羊外与其他动物相比有5处发生突变,且这5处突变均位于MC1R蛋白跨膜结构区;而细毛羊和绵羊之间只有1处发生突变,由K→M,同源性达98.97%。说明细毛羊与绵羊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