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条石鲷早期生活阶段的发育特征,丰富其发育生物学基础资料库,也为判断种苗生产工艺的培育效果与适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常规采样方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条石鲷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营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条石鲷在水温(27.8±1.05)℃、pH 8.15、盐度32‰的人工培育条件下,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d后消失,油球消失于孵化后第6d,卵黄囊依照先卵黄、后油球的顺序被吸收,吸收速度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初孵仔鱼在孵化后1d内生长迅速,之后生长速度减慢.仔鱼在孵出后48 h、卵黄囊消失时出现口裂,口径/全长比随时间变化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条石鲷仔鱼的营养源可归纳为内源性营养—混合性营养—外源性营养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孵化后2、3~4和5d.[结论]条石鲷早期仔鱼形态发育与其摄食习性的转变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的早期发育阶段特征和规律,采用显微观察法,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拉萨裂腹鱼受精卵呈圆形、黄色,卵径为(2.53±0.10)mm;拉萨裂腹鱼胚胎发育水温不宜超过17℃,在(13±1)℃水温下,拉萨裂腹鱼胚胎发育历时225 h 10 min,积温为2838.79 h·℃,根据发育时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将胚胎发育的过程划分为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8个阶段,33个时期;出膜仔鱼全长为(10.71±0.28)mm,出膜后11 d,仔鱼的鳃、口、胸鳍、尾鳍、鳔、肠道等功能器官先后形成,出膜23 d后卵黄囊消失,全长为(18.35±0.65)mm,出膜70 d时各鳍基本长成,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进入幼鱼阶段。研究表明,拉萨裂腹鱼的早期发育特征与其生存的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瓦氏黄颡鱼仔稚鱼生长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流水水族箱中(水温22.5~28.5℃)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仔稚鱼的生长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发育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该鱼的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后期仔鱼和稚鱼3个时期,分别历时4、6和22 d;仔鱼期其头部和体高的发育较体长快;各鳍的发育顺序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发育完全历时10 d;仔稚鱼体长和体重的生长趋势基本相同,仔鱼期生长速度较快,稚鱼期趋缓。用不同生长方程对瓦氏黄颡鱼仔稚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进行拟合,以抛物线方程拟合效果为最佳,即WL=0.7572L2-6.8860L 5.1877。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哲罗鱼Hucho taimen仔稚鱼嗅囊的发育过程及其与摄食强度的关系,对哲罗鱼仔稚鱼嗅囊发育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了嗅囊发育与摄食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初孵哲罗鱼仔鱼嗅囊上皮未分化,消化道未有食物充塞度;2526日龄仔鱼仅有少数个体(11.1%)消化道有一定的食物充塞度(1级);27日龄仔鱼多数个体(占66.7%)开始少量摄食,此时嗅囊上皮仍未分化;29日龄仔鱼均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达到2级和3级的个体分别占44.4%和33.3%;30日龄仔鱼嗅囊上皮从嗅囊基部开始分化;42日龄稚鱼上皮分化更加明显,细胞分化加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45日龄稚鱼均强烈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等级均达到5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完成;55日龄稚鱼嗅囊形成第一个初级嗅板;85日龄稚鱼嗅囊分化完成,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嗅上皮细胞可分为6类,即基细胞、支持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纤毛感觉细胞、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本研究结果可为哲罗鱼资源的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哲罗鱼Hucho taimen仔稚鱼嗅囊的发育过程及其与摄食强度的关系,对哲罗鱼仔稚鱼嗅囊发育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了嗅囊发育与摄食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初孵哲罗鱼仔鱼嗅囊上皮未分化,消化道未有食物充塞度;25~26日龄仔鱼仅有少数个体(11.1%)消化道有一定的食物充塞度(1级);27日龄仔鱼多数个体(占66.7%)开始少量摄食,此时嗅囊上皮仍未分化;29日龄仔鱼均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达到2级和3级的个体分别占44.4%和33.3%;30日龄仔鱼嗅囊上皮从嗅囊基部开始分化;42日龄稚鱼上皮分化更加明显,细胞分化加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45日龄稚鱼均强烈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等级均达到5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完成;55日龄稚鱼嗅囊形成第一个初级嗅板;85日龄稚鱼嗅囊分化完成,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嗅上皮细胞可分为6类,即基细胞、支持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纤毛感觉细胞、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本研究结果可为哲罗鱼资源的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白斑狗鱼胚胎和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连续观察了7批白斑狗鱼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状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白斑狗鱼在水温7~13℃时,胚胎期需248h,有效积温100~120℃·d;水温11~13℃时,卵黄囊期需10d,有效积温110~130℃·d。(2)白斑狗鱼出膜前期可见眼球色素、出膜期可见体色素。白斑狗鱼胚胎卵黄囊表面有许多小油滴分布。白斑狗鱼出膜前期胚体头尾绕卵黄囊超过一周。(3)白斑狗鱼胚胎颜色随着发育进程由起始的淡黄色转为绿黄色,最终出膜前转变为棕褐色。胚胎发育不同步,仔鱼出膜数百分比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分别是20%、50%、20%、10%,为避免互相残食,对分批出膜的仔鱼即使是同批受精卵也应分开饲养。  相似文献   

7.
连续观察了7批白斑狗鱼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状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白斑狗鱼在水温7~13℃时,胚胎期需248h,有效积温100~120℃·d;水温11~13℃时,卵黄囊期需10d,有效积温110~130℃·d。(2)白斑狗鱼出膜前期可见眼球色素、出膜期可见体色素。白斑狗鱼胚胎卵黄囊表面有许多小油滴分布。白斑狗鱼出膜前期胚体头尾绕卵黄囊超过一周。(3)白斑狗鱼胚胎颜色随着发育进程由起始的淡黄色转为绿黄色,最终出膜前转变为棕褐色。胚胎发育不同步,仔鱼出膜数百分比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分别是20%、50%、20%、10%,为避免互相残食,对分批出膜的仔鱼即使是同批受精卵也应分开饲养。  相似文献   

8.
牙鲆早期阶段的变态发育及其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鱼类仔鱼在形态和生理上通常明显不同于其稚鱼或成鱼,仔鱼向稚鱼的转变过程往往是剧烈的,这种转变称之为变态[1]。硬骨鱼类中最为典型的变态是鲽形目鱼类,而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T.&S.),作为鲽形目鱼类中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已逐渐成为研究鱼类变态的极好的模式生物[2]。对于牙鲆变态的研究,国外有较多的报道,已经确认甲状腺激素在牙鲆变态中起重要作用[3]。目前国内对牙鲆变态的研究仅停留在形态描述[4]、激素处理[5]、生态调控[6]上,而有关变态机制方面的报道则较少。因此,本文仅就牙鲆早期阶段的变态发育及其变态机制作一简…  相似文献   

9.
鱼类仔鱼在形态和生理上通常明显不同于其稚鱼或成鱼,仔鱼向稚鱼的转变过程往往是剧烈的,这种转变称之为变态[1]。硬骨鱼类中最为典型的变态是鲽形目鱼类,而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T.&S.),作为鲽形目鱼类中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已逐渐成为研究鱼类变态的极好的模式生物[2]。对于牙鲆变态的研究,国外有较多的报道,已经确认甲状腺激素在牙鲆变态中起重要作用[3]。目前国内对牙鲆变态的研究仅停留在形态描述[4]、激素处理[5]、生态调控[6]上,而有关变态机制方面的报道则较少。因此,本文仅就牙鲆早期阶段的变态发育及其变态机制作一简…  相似文献   

10.
以人工繁殖的倒刺鲃仔鱼为材料,观察了仔鱼发育过程,对各个发育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倒刺鲃仔鱼发育可分为卵黄囊仔鱼、晚期仔鱼、稚鱼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16±0.29) mm;水温(25±0.5) ℃时,开口时间为2日龄,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为5.15日龄;卵黄囊消失时间为7.79日龄,混合营养期为2.64 d;发育到9日龄时,尾鳍鳍条开始出现;到18.79日龄时,仔鱼各鳍鳍条全部形成,进入稚鱼期;发育到22日龄时,个别鱼体出现透明鳞片;仔鱼全长与日龄成直线相关,其回归方程为:LT=0.4801D+6.9620(R2=0.9870).  相似文献   

11.
检疫性害虫咖啡豆象在贵州的危害特点及其生活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枣作饲料,室温下在相对湿度75%,光照L∶D=14∶10,强度3500lx条件下,对咖啡豆象2代进行了实验室驯化培养。结果表明,咖啡豆象在贵阳地区年发生3~4代,少数发生5代。多以幼虫越冬,极少见蛹越冬,未发现库房有成虫越冬,完成一个生活周期约需42.3d。并描述了各虫态形态结构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12.
赣南松墨天牛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赣南地区松材线虫病防治的实际需要,研究媒介昆虫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生活史.研究表明,赣南松墨天牛1年发生1~2代,以1代为主,2代数量仅约2%;以2~4龄幼虫在树皮下和木质部内越冬为主,占92%~93%,且幼虫越冬需在10~13℃完成,翌年3月中旬恢复活动,继续取食,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中旬化蛹基本结束,最迟11月下旬化蛹结束;越冬代羽化期从4月下旬到8月,5~6月为羽化盛期,第一代10月上旬至11月初羽化;4月中旬到11月初林间可见成虫;全年均有幼虫,有世代重叠现象.  相似文献   

13.
哈密地区美洲斑潜蝇一年发生9代,其中露地菜发生6代,温室大棚菜发生3代,各代历期长短与气温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刘兵 《农业网络信息》2011,(10):109-111
结合民国初期颁布的壬戌学制,探究几部典型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与特色,归纳出民国初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特点,以期对今天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玉米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ticale Baly)为近年来在湖北省山区发现的一种危害玉米的新害虫。2002~2003年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定点观察表明,该虫在宜昌市夷陵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4月底气温稳定在15~20℃时出蛰活动,取食禾本科杂草;5月中上旬玉米长出第5片叶时开始迁入大田危害,取食叶肉;6月初至7月中旬幼虫潜叶危害;7月中下旬成虫开始羽化,陆续钻出土壤;7月中下旬至9月底成虫大量取食禾本科植物叶肉,准备越冬。幼虫、成虫对叶片的危害均可致使玉米叶片枯死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学中利用生命科学史可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西藏高山栎类生活史多样性考察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基于西藏高原高山栎类野外考察,阐述了高山栎类(QuercusSect.Suber)的种子扩散、更新与生长、自然分布与生存环境多样性问题.通过对其生活史各个阶段的分析,及其与分布于欧洲的冬青栎(Q.ilex)研究结果的比较,说明了高山栎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多样化的生长对策.同时,还对硬叶常绿栎类的起源、扩散及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8.
刚竹毒蛾生活习性及其大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刚竹毒蛾在庆元la发生3代,第2代危害最为严重。气候条件对刚竹毒蛾周期性大发生起主要制约作用。倒春寒可使越冬代死亡率达80.0%以上;大暴雨对刚竹毒蛾有大量的机械杀伤作用;9月份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低,而10月份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高,且气温变化平稳,刚竹毒蛾就有可能大暴发。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孤雌拟长跗摇蚊实验室连续规模培养技术,在恒温20、25、28℃条件下对其生活史进行了详细地记录。结果显示:槐叶-黏土培养基适于作为该种摇蚊的食物及筑巢来源。生活史方面,恒温20℃条件下,约25.5 d经历1个世代;恒温25℃,约19.5 d经历1个世代;恒温28℃,约15.5 d经历1个世代。又因该种生物对水质反应敏感,适于作为模式生物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20.
李萍  庹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65-566
[目的]探究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Tchang)]的早期行为习性。[方法]水温21~25℃时,对出膜岩原鲤0~90d仔幼鱼的摄食、游泳方式、趋避光性、洞穴隐蔽性、停留的水层、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黑白底质的选择性及聚群性进行观察。[结果]:出膜5~6d仔鱼开始摄食;仔鱼游泳方式的改变为在早期多静卧极少运动,到游速较缓做直线向前运动,转为巡游,最后到快速的疾游;仔鱼的趋避光性则由早期对光亮度不敏感,到趋光以及晚期的避光性;主要停留于水体底层;喜好洞穴隐蔽;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逐渐由弱至强;对黑白底质的选择性则经历了不明显到明显的过程;聚群性由开始分散活动到偶尔少数个体成群运动转为群体活动。[结论]该研究为岩原鲤自然种群的保护和开展人工养殖提供了基础资料。但摄食量很少,如何解决其适口的人工饲料是尚需解决的的重要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