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述了油菜小孢子再生体系的建立、小孢子培养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小孢子再生体系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油菜小孢子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近10年,油菜小孢子培养已得到深入的研究,已建立完善的油菜小孢子再生体系。论述油菜小孢子培养的意义、操作流程、影响因素等,并指出了我国油菜小孢子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EMS(甲基磺酸乙酯)溶液诱变甘蓝型油菜的小孢子,离心去除EMS,用秋水仙碱溶液对诱变后的小孢子进行染色体加倍。再离心去除秋水仙碱,用NLN-13培养基进行小孢子培养。当小孢子发育成完整的试管植株后,用幼叶氧化法定性、快速地筛选高油酸突变材料。筛选获得的材料经移栽定植,用气相色谱法精确地分析其种子的脂肪酸组成,得到了一份油酸含量为80.3396%的高油酸突变材料。本研究提高了油酸改良工作中诱变频率,降低测试分析费用。  相似文献   

4.
EMS对甘蓝型油菜离体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EMS(甲基磺酸乙酯)是烈性致癌物质,对育种者而言,它又是很好的诱变剂。本试验用不同的EMS浓度(0,1.0.1.5.2.0,2.5,3.0mmol/L)和不同时间(12,24,36h)处理甘蓝型油菜的离体小孢子,通过统计每花蕾产胚的数量.观察到随着EMS浓度的增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每花蕾产胚的数量减少,即小孢子的胚胎发生能力减弱。研究得出当EMS浓度为2.5mmol/L.处理时间为24h,每花蕾产胚的数量接近对照产胚数量的一半.根据半致死剂量(LC40)原则,这一浓度和时间对EMS诱变甘蓝型油菜离体小孢子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基因型、小孢子发育时期、高温起始培养、培养基等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诱导胚状体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基因型和小孢子发育时期起决定性的作用,不同品种间甚至同一品种内的个体间,诱导频率差异显著;适宜培养的小孢子发育时期为单核晚期;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可提高胚状体诱导频率;起始培养高温热击促进胚状体诱导。成熟胚状体在无激素B5培养基中,直接再生出植株或经次生胚继代培养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6.
春性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小孢子培养,获得了了青油331的单位体植株。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的初步研究表明,不同材料间小孢子的产胚量存在显著差异,春性材料的产胚量高于冬性材料。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油菜小孢子培养已得到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完善的油菜小孢子再生体系。现综述油菜小孢子再生体系培养操作流程、影响因素及其转化体系等,指出了油菜小孢子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组织培养技术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小孢子培养在细胞遗传学和育种中的应用Eber等(法国)培养了甘蓝型油菜单倍体植株产生的小孢子 ,并获得了苗子。培养单倍体植株的小孢子的目的是想从中分离A和C基因组 ,即分离出白菜型油菜或甘蓝 ,或者创造非整倍体油菜。作者观察了单倍体植株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和单倍体自交、单倍体与单倍体杂交、单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结实率和子代的染色体数。用流细胞仪(FflowCytometry)和同工酶分析了培养的单倍体植株小孢子形成的植株的染色体数和谱带特征。结果是 ,从培养单倍体植株小孢子产生的苗中没出现…  相似文献   

9.
秋水仙碱处理油菜离体小孢子的染色体加倍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秋水仙碱对52份甘蓝型油菜品系(种)和它们的杂种离体小孢子的单倍体二倍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从花药中分离出的单核晚期小孢子接种在含10-800mg/L秋水仙碱的NLN液体培养基中处理16-90h后转入无秋水仙碱的相同培养基诱导胚状体。结果表明,用10mg/L秋水仙碱处理小孢子48h,10份材料的双单倍体植株变幅为37.10%-90.12%,平均为65.44%。50mg/L处理48h的8份材料是48.72%-97.81%,平均88.86%。100-800mg/L处理16-48h的试验,多数加倍率在90%-100%之间。但该处理药用量大,费用高,而且对小孢子毒性大,胚状体再生率低。试验还表明,秋水仙碱处理小孢子诱导的二倍体植株所产生的花一般均能结籽,带有不孕花的嵌合植株极少。用秋水碱处理水孢子再生的植株的根或芽所产生的二倍体植株多是可孕和不孕花共生的嵌合植株,自交后产生的单株种子很少,难以达到遗传和育种所需的群体量。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加倍培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孢子加倍培养技术可以培育基因纯合、稳定的遗传材料,掌握该技术对加速育种进度有重要意义。从选取花蕾、游离小孢子分离、小孢子加倍培养、胚诱导培养、胚状体培养、再生苗培养、再生植株倍性鉴定等方面总结了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加倍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11.
油菜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的发展和辐射诱变的方法及变异机理,介绍了通过辐射诱变创造的油菜新种质,探讨了当今油菜辐射诱变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辐射诱变、组培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的复合育种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西藏油菜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区的油菜育种研究经历了地方种质资源的系统选育、国内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类型间杂交。本文回顾了我区油菜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历程,全面阐述了我区油菜育种的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指出了应重视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加强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针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以及不同的生态条件选育品种。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生物技术解决了在过去油菜育种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小孢子技术、体细胞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等组织培养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油菜育种及基础性研究。RFLP等分子标记在油菜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起源及分类、辅助育种、杂种优势预测等方面已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油菜基因工程研究发展迅速,抗除草剂、抗虫、抗病、品质、育性等转基因油菜品种已获成功并已在生产上运用。本文综述了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这三大生物技术在油菜育种中的研究与利用,并对如何在四川省开展生物技术育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继实生选种和杂交育种后,辐射诱变育种也成为创造果树新种质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辐射诱变,大大提高了果树基因突变频率,而且可以产生小量突变,获得常规育种难以获得的新种质。开展果树辐射诱变育种几十年来,国内外已经创造出许多的具有优良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的果树新种质,辐射材料、诱变剂和诱变方法不断得到补充和改良,短枝型变异、早熟变异、抗性变异、无籽变异等辐射效应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地开展起来。同时,笔者认为果树辐射诱变育种与常规杂交育种、果树离体培养相结合是其今后发展的方向,辐射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相结合在农作物育种上有诸多成功的例子,为其在果树育种上的应用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果树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近年来国内外在果树辐射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述,列举了辐射诱变创造的新种质,对诱变方法,辐射效应、突变体的分离、选择和鉴定进行了介绍;并且根据诱变育种在农作物上的研究,对果树辐射育种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诱变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了EMS化学诱变技术、离子束注入技术、激光辐照技术和空间诱变技术的诱变机理、生物学效应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农用抗生素高产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农用抗生素生产上常用的几种高产菌株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自然选育、诱变育种、基因重组育种、生物工程育种技术.并对各种技术尤其是的原生质体融合及研究热点--生物工程育种技术从技术原理及应用上作了较为详细介绍.通过对当前各种农用抗生素育种技术在生产应用上存在问题的讨论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认为通过细胞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原生质体融合和生物工程育种技术构建以生物工程技术为主的多元育种途径,是今后农用抗生素育种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豆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综述了我国在大豆辐射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辐射获得的大豆农艺、经济、品质等性状突变情况,总结了当前辐射诱变育种方面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探讨了今后大豆辐射诱变育种的目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牛樟资源保护现状及繁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樟是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研究牛樟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繁育尤为重要。分别从生物学特性与分布、种质资源、濒危因素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对牛樟的种质资源和繁育进行综述,总结了牛樟的资源保护现状与无性繁殖中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低能离子诱变育种作用机理及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低能离子诱变育种新技术的特点,包括对生物体生理损伤小、诱变谱广、诱变频率高,并有一定的重复性和方向性等;同时概述了不同低能离子束注入生物体的作用机理,以及注入的低能离子对遗传大分子的直接作用、DNA修复机制的影响和诱发自由基等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