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用微绿球藻、孔石莼、角叉菜、裙带菜四组天然海藻饵料的投喂对比试验对虾夷扇贝增重效果进行评价。26d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投喂孔石莼的虾夷扇贝鲜体重增重率为99.78%±18.51%,均显著高于其余三种饵料组(P0.05),干体重增重率为286.41%±68.13%,,显著高于其余饵料组(P0.05)。对比结果显示,孔石莼饵料组对虾夷扇贝的增重效果显著,在扇贝育苗生产中可作为替用饵料与单胞藻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2.
积温对虾夷扇贝育苗效果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虾夷扇贝升温促熟过程中,当4℃以上有效积温分别达到48.2℃、57.1℃、46.8℃和64.1℃时采卵,通过产卵量、孵化率、幼虫成活率、变态率、稚贝成活率、单位水休出苗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表明,当有效积温达到57.1℃-64.1℃时采犯便可达到最佳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3.
刘忠颖  陈远 《水产科学》1999,18(3):17-20
在15.0℃、17.5℃和19.0℃3个温度梯度下,各试验组纪体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6.3μm/d,8.6μm/d、9.3μm/d;61.0%、70.5%、23.0%。投附着基经22d培养各试验组稚贝规格(壳长×壳高)分别平均为620μm×595μm、705μm×680μm、745μm×710μm;各组生长速度和附着后成活率分别为17.7μm/d、21.6μm/d、23.4μm/d;35.4%、34  相似文献   

4.
粪肠球菌累积对虾夷扇贝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分析了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在虾夷扇贝(Pactinopecten yessoensis)中的累积及其组织分布,以及扇贝血淋巴中2种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变化.采用接触染毒法,将扇贝浸泡于含105个细菌细胞/mL的海水中处理2周,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了在不同暴露时间和不同扇贝组织中细菌累积数量的变化,并抽取扇贝血淋巴测定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发现处理第7天时,扇贝中含菌量达到最高,为5.20 lg(CFU/g),第14天时又降低到与第3天相当的水平.而累积速率(RA)在第1天时最高,此后均逐渐降低.结果表明,随着在细菌中暴露时间的延长,扇贝累积的细菌数量增长明显减缓.消化道以及外套膜和鳃中细菌含量最高,比软组织平均值高1个数量级以上;而在血淋巴中含量极低,比软组织平均值低2个数量级以上.血淋巴中SOD和ACP酶活性均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第7天时2种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实验期间,扇贝血淋巴中免疫酶活性与体内累积的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一致.血清中的可溶性免疫因子对细菌侵染更敏感,2种酶活性与扇贝组织中累积的细菌数量具有明显相关性,但在血细胞中则不明显,由此推测血清可能是扇贝杀灭和消化入侵细菌的茸要场所.  相似文献   

5.
高温对虾夷扇贝体腔液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贲月  郝振林  丁君  常亚青 《水产学报》2013,37(6):858-863
在实验室内检测了虾夷扇贝对高温突变的耐受能力及在不同高温水平下的存活与相关免疫酶活力.实验分两个阶段:实验Ⅰ,15℃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被驯化到20、22、24及26℃,检测虾夷扇贝的存活及相关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5~22℃处理组虾夷扇贝存活率均大于85.21%,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6℃处理组存活率最低,为26.33%.随温度升高,虾夷扇贝体腔液中T-AOC和MDA含量变化显著(P<0.05),SOD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CAT活力随温度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实验Ⅱ,15℃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被放到20、22、24及26℃,并在1、2、4、8、12、24、48和96 h时检测其存活和相关免疫指标.结果显示,经96 h胁迫,15 ~ 24℃处理组间虾夷扇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大于82.29%,但26℃处理组虾夷扇贝在经12h胁迫后,其存活率降为0.2龄虾夷扇贝在8、12、24、48和96 h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7.52、24.41、24.37、24.24和23.81℃.  相似文献   

6.
虾夷扇贝的捕后处置对闭壳肌的硬化产生重大影响,而硬化又是影响闭壳肌生食品质的重要因素。为延长虾夷扇贝死后硬化发生时间,通过宰杀前暂养,缓解捕后胁迫对后期闭壳肌贮藏特性的影响。将采捕后的虾夷扇贝分为3组(对照组、暂养3 d组和暂养7 d组),然后去壳取闭壳肌进行0~7 d冰藏,分析闭壳肌在贮藏过程中的僵直情况、ATP关联物、K值、p H值、糖原及水溶性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不论是否经过暂养,冰藏3 d内K值均低于5%,可以满足生食要求。经过暂养,闭壳肌中ATP的含量略有升高,暂养7 d组暂养3 d组对照组。在贮藏0~2 d内,暂养组的ATP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可抑制肌肉收缩并减少汁液流失。暂养组的糖原含量和水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30 ku蛋白在暂养组中的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提前了1~2 d。扇贝采捕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胁迫,采捕后应尽快加工,以免影响商品的品质及货架期。  相似文献   

7.
虾夷扇贝生产性育苗的高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方李虾夷扇贝生产性育苗的高产技术;受精卵孵化应在与种贝生水温相差较小条件下进行;幼体培育过程禁止投喂污染及老化的饵料,幼体饵料应多样化;中间育成时稚贝下海水温及育成器材网目大小要适宜。  相似文献   

8.
500m^3水体育出虾夷扇贝商品苗1.2亿粒。虾夷扇贝幼虫培育最适水温14-15℃;以金藻和扁藻投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针对虾夷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以风向标扇贝和虾夷扇贝为亲本进行了种间杂交实验,培育出了虾夷扇贝(♀)×风向标扇贝(♂)(PY♀×PC♂)及风向标扇贝(♀)×虾夷扇贝(♂)(PC♀×PY♂)两种杂交一代,并对其早期发育及幼虫期和稚贝期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PY♀×PC♂杂交一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幼虫期的生长和存活率介于双亲之间,而壳高和壳长的生长均高于双亲,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PC♀×PY♂杂交一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期生长和存活率均低于双亲,表现为杂种劣势。在养殖第1年,PY♀×PC♂杂交一代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质量增长率均高于双亲,杂种优势显著。研究表明,卵子来源对后代的表现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以雌性虾夷扇贝与雄性风向标扇贝进行种间杂交从而改良虾夷扇贝种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张景山 《水产科学》1999,18(3):46-46
虾夷扇贝(peclenyessoesis)属冷水性贝类,适温范围是5℃~20℃,最适温度10℃~18℃。23℃以上的持续高温将引起大量死亡,5℃以下将延缓生长或停止生长。在大连地区现有的虾夷扇贝养殖方法中,最易被忽视的是在冬季分苗和夏季倒笼过程中,使...  相似文献   

11.
虾夷扇贝天然苗种中间育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海区采集的虾夷扇贝苗种比人工苗种晚2个月,为了实现当年采苗,当年培育成3 cm以上增养殖用苗种,2006—2008年,就虾夷扇贝中间育成技术开展了试验研究。育成密度为90~110个/层,密度对中间育成率影响不显著。密度为70~90个/层,平均壳高达到3.28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为83.33%;密度为120~130个/层,平均壳高3.08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为61%;密度为160~170个/层,平均壳高2.77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仅为22%,密度对苗种生长影响显著。分苗时间早晚对苗种生长有一定影响,分苗时间早,天然苗可充分利用7-8月快速生长期快速生长,提高3 cm以上个体的育成率。中间育成期间的水温对育成率有一定影响,23℃以上水温持续时间较长时,育成率下降。  相似文献   

12.
大连沿海虾夷扇贝体内重金属含量研究与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微波消解对大连沿海虾夷扇贝样品进行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虾夷扇贝不同组织中重金属Pd、Cd、Hg、Cr、Cu、Zn的含量,同时对重金属含量进行质量评价。试验结果表明,Pd、Cd、Hg、Cr、Cu、Zn在不同海域虾夷扇贝中的含量相差较大,6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488、2.924、0.047、1.394、2.152、36.08mg/kg,即ZnCdCuCrPbHg。虾夷扇贝不同组织蓄积重金属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闭壳肌中重金属Cd、Cu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织,Zn的含量却高于内脏团,不同组织对Cr的蓄积程度差异较小。调查发现,虾夷扇贝中重金属Cd的含量较高,尤其内脏部分远超过我国无公害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建议食用虾夷扇贝时去除内脏团。  相似文献   

13.
大钦岛海区虾夷扇贝采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在山东长岛县大钦岛南部海区进行虾夷扇贝采苗试验。采用规格为35cm×50cm的12目聚乙烯网袋组成的采苗器,垂挂于浮筏上,第一组网袋距离水面约3m,采苗器下端绑系质量约4kg坠石。试验结果表明,5月26日至6月1日投放采苗器平均采苗量40~50个/袋,6月6日投放采苗器平均采苗量10个/袋。3m、5m、8m采苗水层分别为30个/袋、48个/袋、71个/袋。远岸区平均采苗46个/袋,近岸区平均采苗24个/袋。  相似文献   

14.
内参基因在虾夷扇贝定量PCR中表达稳定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虾夷扇贝的β-actin、Glyceraldehydes-3-phosphate dehydrogen-ase、α-tubulin、Cytochrome b5、TATA box binding protein-associated factor、Elongation factor 1α共6个内参基因在饥饿胁迫下各组织、致病菌感染前后和水环境升温前后不同时间段血样中的mRNA表达情况。经geNorm程序统计分析,6个内参基因在上述处理中的表达稳定性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处理中适用的内参基因有所不同。为进一步开展虾夷扇贝基因表达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持续发展虾夷扇贝的健康增养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是扇贝家族中的优良增养殖品种之一,以其个体大、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该种原产于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沿海水域,是冷水性双壳贝类。日本是虾夷扇贝生产大国,2003年生产量达6.01×105t,作为单一品种,在鱼虾贝藻中产量位居第一[1],这是近30年来大力发展虾夷扇贝健康增养殖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的虾夷扇贝主产地北海道、青森县、宫城县等海区曾经发生大规模死亡。如青森县陆奥湾是全日本虾夷扇贝产量最高的养殖基地,1973~1975年死亡率分别为30.7%、55.7%、56.9%,损失惨重[2]。面对这一…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黄海冷水团锋面温度波动对底播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影向,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温度波动对虾夷扇贝生理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实验温度波动范围为15-10-15℃,升降温幅度为5℃/2 h,共进行了4次温度波动,分别测定了3个规格虾夷扇贝死亡率、耗氧率、排氨率以及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等生理、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温度波动4次后,大、中、小3个规格虾夷扇贝的死亡率均较低,分别为4%、6%、6%,其中,大规格虾夷扇贝的死亡率低于中、小规格,并且大规格虾夷扇贝在前2次温度波动时出现死亡,第3次温度波动后,不再出现死亡.3个规格组在B1(波动1次)时的耗氧率与初始相比,均为降低;随着波动次数的增加,耗氧率逐渐增加而高于初始水平.除小规格组的B1外,排氨率均随温度波动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规格组的B3(波动3次)显著低于波动初始(P<0.05);中规格组的B4(波动4次)显著低于波动初始(P<0.05).虾夷扇贝的免疫指标对温度波动更为敏感:温度波动1次或者2次时,3个规格组的SOD和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适宜温度范围内的温度波动,也会对虾夷扇贝的生理、免疫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0年进行了虾夷扇贝吊耳养殖试验研究。吊耳养殖分为一针四贝及一针二贝2种模式,经过6个月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与笼养方式相比,吊耳养殖扇贝的壳高增长率、单贝质量、贝柱质量、台产量、台产值等指标具有较大优势,存活率、肥满度、出丁率等指标互有优劣。在吊耳养殖模式下,虾夷扇贝壳高的生长优势明显,其中一针四贝模式的生长优势最大。本试验中吊耳养殖扇贝的总体生长情况优于传统的笼养方式;综合对比2种吊耳养殖模式,一针四贝模式的养殖效果好于一针二贝模式。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结果表明,虾夷扇贝精子的最适盐度为23.2~32,最适pH 7.0~8.5.4℃,未稀释精液样品保存5 d后,精子仍有(26±4)%的活力,而经海水稀释后的精液保存70 h后,最高活力仅为(11±1.41)%,用抗冻液稀释的精液,4℃保存5 h后,得到最高的精子活力仅为(24.7±4.16)%.添加抗冻剂后,-18℃的保存效果明显低于4℃保存的未稀释样品.用4℃保存的未稀释精液与栉孔扇贝卵子进行杂交试验,保存3 d内的精子获得的授精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杂交组的幼虫可以正常发育至D形幼虫,与自交组无区别.  相似文献   

19.
虾夷扇贝海区采苗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2005—2006年,在大连旅顺沿海进行了虾夷扇贝海区采苗试验。试验结果为:2005年月亮湾海区采苗密度,第1批为231枚/袋,第2批为423枚/袋;2006年月亮湾海区采苗密度为242枚/袋,董砣子海区为456枚/袋。生殖腺指数等调查结果表明,长海县各海区虾夷扇贝开始产卵时间在3月末4月初。虾夷扇贝浮游幼虫附着高峰期出现在5月底。  相似文献   

20.
虾夷扇贝面盘幼虫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生下沉死亡的虾夷扇贝面盘幼虫中分离到3株细菌X1,X2,X3,经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3株细菌均对虾夷扇贝面盘幼虫具有致病性。应用PCR技术扩增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其序列进行测定,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这3株细菌分别与交替单胞菌属、冰居壶属和假交替单胞菌属的菌株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相似性均超过98%。10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细菌对菌必治均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