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明确青海青稞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对条纹病和云纹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青海主栽的30个青稞品种(系)进行了条纹病和云纹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青稞品种(系)对2种病害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缺乏免疫品种。对条纹病表现高抗的有13个品种(系),占鉴定总数的43.3%,其中主栽品种有3个,即‘门农1号’、‘昆仑13号’、‘巴青1号’。品系17发病率最低。对云纹病表现高抗的有品系1、品系2、品系6、品系17、品系28、RQKQ-3、RQKQ-5、RQKQ-6、RQKQ-7、RQKQ-8、‘门农1号’、‘互青2号’、‘北青6号’和‘昆仑10号’,共14个,其病情指数均在10以下;表现中抗的共有8个,分别为品系5、品系11、RQKQ-1、RQKQ-9、‘巴青1号’、‘北青3号’、‘北青7号’和‘昆仑13号’。 相似文献
2.
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混发流行过程及其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人工接种试验,分析比较了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单独及混合发生的流行过程及对花生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病害混发初期,病害间无明显的相关性,随着病情加重,病害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增大并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病害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不同生育期接种发病情况有所差异,在开花初期和盛花期接种,褐斑病和网斑病的病情较重,而在开花末期接种的病情较轻,但都能表现病害间的抑制作用。病害混发时造成的产量损失小于各病害单独造成损失之和,对白沙1016和四粒红接种2种病菌,病害混合发生所造成产量损失约为各病害单独引起损失之和的77.2% ~ 85.7%和76.1% ~ 79.6%。在不同生育期接种2种病菌,2个品种产量的损失均随着侵染时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细菌性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采用苗期喷雾法和针刺法对黑龙江省42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利用针刺法鉴定的各水稻品种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有14个,其中高抗品种2个,对接种水稻品种病斑长度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42个水稻主栽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喷雾法鉴定各品种,病级表现1级的品种有7个,占16.7%。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针刺法和喷雾法对抗病品种鉴定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鉴定的2个高抗稻种资源对于抗细菌性褐斑病生产实践提供重要价值。因此,加大对水稻品种资源的深入研究,对实现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可持续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7年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天津五省市疑似发生玉米灰斑病的76个市县采集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显微单孢分离法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与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并对黄淮海地区、陕西、辽宁、黑龙江的37个菌株进行ISS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引起黄淮海地区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玉蜀黍尾孢的变异具有地理种群特征。同时对黄淮海夏玉米区主栽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6个主栽品种中郑单958、登海605、先玉335、浚单20等4个品种对玉米灰斑病抗性较差,玉米灰斑病在本区域具有大面积发生和流行的风险。本研究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灰斑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7年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天津五省市疑似发生玉米灰斑病的76个市县采集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显微单孢分离法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与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并对黄淮海地区、陕西、辽宁、黑龙江的37个菌株进行ISS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引起黄淮海地区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玉蜀黍尾孢的变异具有地理种群特征。同时对黄淮海夏玉米区主栽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6个主栽品种中郑单958、登海605、先玉335、浚单20等4个品种对玉米灰斑病抗性较差,玉米灰斑病在本区域具有大面积发生和流行的风险。本研究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灰斑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1997~1999年共鉴定来自全国14个省、市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育成的水稻新品种(系)248份。通过人工接种鉴定 ,筛选出七银占、两优5189、中鉴961、中组73、浙大 72 4、银朝占 ,对白叶枯病抗性较为稳定 ,可供育种和生产部门选用 相似文献
8.
9.
湖南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和2009年选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3个致病力不同的菌株、采用针刺接种法对湖南省54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上述3个菌株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对3个菌株均表现中抗以上水平的品种仅8个,占鉴定总数的14.8%,比例较低。对接种致病力最强菌株RSGD10后各水稻品种产生的病斑长度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供试的水稻主栽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选用RSGD10喷雾接种上述品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差异也明显,其中,病级表现1级的品种9个,比例为16.7%。比较针刺和喷雾两种方法的抗性鉴定结果,两种方法对水稻品种抗性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揭示水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侵入和抗扩展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系)抗麦红吸浆虫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指标的制定是筛选抗虫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实行综合治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分析比较危害指数、粒被害率、估计损失率、抗性指数、相对指数及聚类分析等指标鉴定结果,发现以感虫品种为对照,以穗被害率、粒被害率、估计损失率和单穗虫数等多个指标为依据的聚类分析法的鉴定结果最符合客观实际,建议今后在麦红吸浆虫抗性鉴定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叶枯病是小麦常见病害,由多种病菌引起。本文通过野生二粒小麦叶片的叶枯病病斑表型,菌落和孢子形态,真菌ITS1、5.8SrDNA和ITS2区域序列的进化分析以及科赫氏法则等试验表明,链格孢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是本研究供试野生二粒小麦叶枯病的致病菌。为进一步研究野生二粒小麦中抗病基因的遗传特性,配置了抗感杂交并获得了遗传群体。对F1、F2以及F3株系病情的遗传分析表明,在抗病亲本‘JIC1060003’中存在一对显性抗病基因,同时双亲中可能还存在微效的数量性状抗病位点。本研究为进一步通过遗传作图获得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和抗病基因的进一步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薏苡叶枯病和叶斑病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薏苡叶部病害进行了调查。用组织分离法,PSA平板培养经纯化后作病原鉴定,在其上发现了两种病害:薏苡叶斑病为一种新病害,病原鉴定为薏苡尾孢(Cercospora sp.);薏苡叶枯病为福建省首次记录,其病原为薏苡平脐蠕孢(Bipolaris coicis)。 相似文献
14.
15.
大麦种质对叶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麦根腐平脐蠕胞菌引起的叶斑病在世界各大麦种植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大麦的产量和品质。选育和应用抗性品种是防控该病害最有效的策略,然而可利用的抗源非常有限。在本研究中对中国233份具有代表性的大麦种质资源进行成株期抗叶斑病田间人工接种鉴定,发现只有垦啤麦5号等10份材料对3个供试菌株都表现抗病,仅占供试材料的4.3%。另外对37份国内外重要的叶斑病抗源材料进行苗期及成株期抗叶斑病鉴定,结果显示成株期抗叶斑病材料所占比例为41%~46%,苗期抗性材料所占比例为50%~64%,其中ND17293等11份材料在苗期和成株期对3个菌株均表现为抗病,可作为抗源继续加以利用;基于上述鉴定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供试大麦苗期对三个菌株的抗病比例均高于成株期抗病比例,说明大麦在不同生育期对叶斑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另外发现大麦对B. sorokiniana不同致病类型的抗性也存在明显的专化性。 相似文献
16.
樱桃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品种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樱桃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评价了39个樱桃品种对褐斑病田间抗病能力。结果表明,燕麦培养基和PCDA培养基最适于病菌生长;该病菌在10~35℃均能生长,25℃为最适生长温度;葡萄糖和蛋白胨是适宜病菌生长的碳、氮源;病菌有较广的酸碱度适应范围,在pH4~12均能生长,在pH7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不同光照条件下,黑暗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分生孢子在10~35℃均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5℃;在pH7时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不同樱桃品种对褐斑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39个品种中高抗品种6个,抗病品种12个,中抗品种9个,感病品种8个,高感品种4个,无免疫品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