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黑龙江省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通过6个抗感差异显著的自交系,对黑龙江省12个玉米主产地的玉米丝黑穗致病力分化进行分析,结果鉴别出4个致病类型,即致病类型Ⅰ,包括哈尔滨市、泰来县、大庆市菌株,致病力极强;致病类型Ⅱ,包括双城市菌株;致病类型Ⅲ,包括尚志市、呼兰区、巴彦县、龙江县、明水县和兰西县菌株,属黑龙江省玉米丝黑穗病菌的主要致病类型;致病类型Ⅳ,包括甘南县和佳木斯市菌株,致病力最弱。通过方差分析,致病类型Ⅰ和致病类型Ⅳ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致病类型Ⅰ和类型Ⅱ、Ⅲ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应用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丝黑穗病菌的致病性情况进行了鉴定,共划分为4个不同的致病类型,其中黑龙江省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性较强,发病率为29.34%,辽宁省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性较强,发病率为18.00%,说明玉米丝黑穗病菌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应用RAPD技术对4个省区玉米丝黑穗病菌的生理分化进行了分析,不同菌株的相似系数在0.40~0.64之间,在0.58的相似系数水平上共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505号和506号菌株相似性最大,相似系数达到0.64;504号和507号菌株相似性最小,相似系数达到0.40,说明丝黑穗病菌存在着丰富的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利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3种用于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对该病进行防治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显著;种衣剂能有效地控制丝黑穗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提高玉米产量,与对照差异显著。黑败种衣剂的防效最佳,黑虫双全次之,立克秀最差。  相似文献   

4.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桂清  陈捷 《华北农学报》2006,21(3):100-104
从我国玉米品种资源中首次成功筛选出9个具有广泛血缘代表性的自交系,即沈137,78599-1,Mo17,478,C8605-2,E28,598,Va35,K12,作为玉米灰斑病菌的生理分化鉴别寄主;8个主栽品种,即沈试29,沈试31,铁单9,掖单13,丹413,丹玉18,沈农87,东单54,作为辅助鉴别寄主,从而确定了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鉴别寄主体系。采用田间成株期鉴定,高粱粒灌心法进行接种,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将采自北方玉米主产区的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划分成5个致病类型。研究表明,我国玉米灰斑病菌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病性分化,通过病级评价可将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分成5个致病类型,其中致病类型I为强致病类型,致病类型IV为弱致病类型,Ⅱ,Ⅲ2组致病类型介于两者之间,而致病类型V属于不确定类型。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品种抗性鉴定、灰斑病流行监测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都是真菌性病害,但是两种病害的病原菌不同,症状不同,防治药物不同。介绍了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时期。危害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玉米丝黑穗病,农民称为“乌霉”或“乌米”,是由孢子菌侵染所引起的玉米系统性病害。近两年,此病在吉林省发生普遍且严重,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今年,许多地区出现了丝黑穗病爆发的情况,造成了玉米产量的大幅度减产,已引起各级领玉米丝黑穗病,农民称为“乌霉”或“乌米”,是由孢子菌侵染所引起的玉米系统性病害。近两年,此病在吉林省发生普遍且严重,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今年,许多地区出现了丝黑穗病爆发的情况,造成了玉米产量的大幅度减产,已引起各级领导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表现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种子萌动到五叶期都能感…  相似文献   

7.
胡安龙  杨再能 《种子》2012,31(8):92-94
建立玉米苗期抗丝黑穗病快速鉴定方法,对开展抗病种质资源收集,加快玉米育种进程,保障玉米质量安全有重要意义。丁布(DIMBOA)是玉米植株重要的抗菌、抗虫次生代谢物。本试验测定了12个对丝黑穗病抗性不同的玉米材料播种后7 d幼苗丁布含量,结果表明,玉米幼苗丁布含量与丝黑穗病发病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55 4,p=0.000 1),表明通过丁布含量可初步鉴定玉米对丝黑穗病抗性。  相似文献   

8.
玉米丝黑穗病年年都有发生,惟有2003年确实让我们大吃一惊:田间调查发病率高的点达到52%,低的点也达到29%,平均41%,减产严重.难怪农民反应强烈,四处告状,要求种子公司赔偿.我们作为调查组的成员,面对大田玉米受危害的事实与受害农民一脸的苦涩和无奈,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秋天本来是收获的季节,而眼前的景象与这个季节实在太不相称了.  相似文献   

9.
李素红 《种子科技》2004,22(3):170-170
近年来,玉米丝黑穗病在制种田里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此病由于果穗全被破坏,一旦发病则全株没有产量,成为春季制种区影响玉米增产的重要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10.
1发病原因 一是散落在田间土壤中的病菌冬孢子,可存活2~3a,且必须经过一个秋、冬、春季的生理后熟过程,才能萌发.病菌冬孢子通过牛的消化道,仍能保持活力.所以,土壤、粪肥是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侵染源.  相似文献   

11.
在22℃和有萌发的玉米种子及土壤湿度为20%~25%条件下,有利于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但在无玉米种子时,则不能萌发。采用1%冬孢子制作的带菌土接种方法于2007年和2008年在两个病圃鉴定了云南省302份玉米新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结果表明,高抗、抗病、中抗、感和高感品种分别为65份,118份,27份,86份和6份,各占供试材料的21.45﹪,38.94﹪,8.91﹪,28.38﹪和1.98﹪。依据株发病率就是损失率的特点,建议在重病区,只宜推广抗病和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12.
抗玉米丝黑穗病转基因株系的分子检测及抗病株系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花粉介导方法将质粒pGL II_RC_1导入玉米自交系海92_1中,获得了T0种子128粒,种子经潮霉素抗性筛选得到抗潮霉素植株16株。对抗性植株分离的统计分析表明,多数情况下几丁质酶基因以单拷贝形式导入转基因植株,后代分离比约为3∶1。抗性苗移栽到大田后,5~6叶期取样进行PCR扩增、PCR 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对T1的分析结果表明,几丁质酶基因已导入转基因植物细胞中。对T2,T3植株的检测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已整合到转化植株基因组中并可随植株世代稳定遗传。田间抗病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及后代的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明显比对照降低。根据分子检测及田间抗病鉴定结果,得到GH05024,GH05028 2个抗丝黑穗病的纯合转基因株系。  相似文献   

13.
不同供水条件下玉米耐旱生理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目的】研究了玉米耐旱生理特性,为玉米耐旱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以玉米品种正大619、农大108为材料,分别在间隔4天、8天、12天、16天灌一次水的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分析玉米叶片叶绿素、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加大,玉米叶片脯氨酸的含量、MDA含量和POD活性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则随着水分胁迫程度加大而降低。且敏感型品种农大108的变化明显强于抗旱型的正大619。【结论】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可以作为玉米耐旱品种选育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不同鲜食玉米品种抗丝黑穗病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于2015—2017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对89份甘肃省区试鲜食玉米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89份鲜食玉米品种中,9份材料‘彩糯1号’‘、甘甜糯1号’‘、秦粮糯902’‘、九洋双色蜜’‘、AP358’‘、酒糯4103’‘、雅玉1号’、‘禾糯1号’和‘田福糯1号’表现高抗(HR);5份材料‘保糯1号’‘、田福糯2号’‘、甘垦糯2号’‘、金辉306’和‘瑞糯260’表现抗(R);9份材料‘华甜玉6号’‘、白玉909’‘、朝糯606’‘、12009’‘、银玉16号’‘、黄糯90’、‘白甜糯828’‘、原玉糯505’和‘仲甜5号’表现中抗(MR);其余36份和30份表现感(S)和高感(HS);高抗、抗、中抗、感、高感分别占供试玉米品种的10.11%、5.62%、10.11%、40.45%和33.71%。  相似文献   

15.
将玉米种子萌发期、苗期及整个生育期相结合,研究了玉米种子耐旱指数(GSI)、不同生理性状和抗旱指数(DRI)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正常条件下叶片水势值较高、胁迫后降低幅度较大以及渗透势较高、胁迫后降低幅度较小的品种,抗旱指数较大;正常条件下水势低、胁迫后降低幅度中等以及胁迫前后渗透势降低幅度较大的品种抗旱指数较低;正常条件下植株POD活性较低、而胁迫后酶活升高幅度较大的品种,抗旱指数较大,而本身酶活较高,胁迫后升高幅度较小的品种,抗旱指数较低;胁迫下升高幅度较小、而本身脯氨酸含量较高的品种,抗旱指数较大;胁迫下升高幅度较大且本身脯氨酸含量较低的品种,抗旱指数一般较小;正常条件下丙二醛(MDA)含量较低的品种,抗旱指数也较大。种子耐旱指数低的品种,抗旱指数也低。综合认为,萌发期种子耐旱指数、苗期叶片水势、渗透势、POD活性与抗旱指数的一致性较高,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次之,从机理上解释了玉米抗旱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5%烯唑醇微粉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制了以烯唑醇为主要成份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微粉种衣剂及其应用效果。经室内及盆栽试验筛选出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微粉种衣剂配方,并确定烯唑醇种衣剂加工工艺流程。通过盆栽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和区域试验,明确了烯唑醇种衣剂使用剂量、处理方法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烯唑醇微粉种衣剂对玉米的发芽率、发芽势有提高的趋势。用烯唑醇微粉种衣剂包衣,在接种条件下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在51.2%~60.3%,增产率38.6%~58.7%。异地试验示范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在71.7%~96.2%,增产率6.8%~15.6%。生产上推荐剂量药种比1:200~1:300为宜。  相似文献   

17.
Seventeen maize hybrid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o estimate the damage effects of smut intensity and location of galls on yield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1982, 1983 and 1984. The term "relative yield" was introduced to give an indication about the variation in yield of each maize hybrids among yea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osed system of grade classification. Additional calculations were also applied to give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the specific effect of grade and location of galls on yield los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 most cases, the relative yield followed up the grade classification, being the highest for the highly resistant group (99.0 %) and the lowest for the highly susceptible ones (82.0 %).
2. Small galls, as expressed in grade 2 and 3 did not appreciably reduce the yield, but the losses resulted from grade 4 up to grade 8 were more destructive and the losses ranged from 11.0 to 95.0 %, respectively.
3. The loss in yield associated with smut galls located on ear, stem + ear, stem + tassel, stem and tassel were 57.1, 48.9, 38.6, 24.3 and 9.3 %, respectively.
4. Yield losse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increasing smut infection and/or smut location among years, due to the changes of climatical conditions.
5. The loss in yield at any specific smut location tended to increase exponentially with increasing smut intensity, but the degree of severity was, however, greater when the galls were located on the ear.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郑单23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郑单23为试验材料,在30000、37500、45000、52500、60000、67500和75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郑单23玉米品种产量及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23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产量在52500株/hm2时最高,达9141.67kg/hm2;在3.0-7.5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郑单23的株高、穗位升高,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减小,单株产量明显降低,经济系数表现为减–增–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玉米杂交种生理成熟后子粒田间自然脱水速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黑龙江省推广的12个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杂交种生理成熟后子粒田间自然脱水速率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玉米杂交种生理成熟期在抽丝后55d至65d,品种间田间自然脱水速率差异极显著;适合第一积温带南部的6个杂交种中吉单180的田间自然脱水速率最快,达到0.840%/d,其次是本育9,达到0.815%/d,最低是丰禾10,为0.305%/d;适合第一积温带西部的3个杂交种中庆单2脱水最快,达到0.795%/d,其次为四单19和金玉1号;适合第二积温带中西部的3个杂交种中白单9最高,达到0.875%/d,其次为东农250,达到0.525%/d。其结果为快速脱水玉米杂交种选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