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双季玉米栽培模式、双季稻栽培模式、春玉米-晚稻栽培模式和早稻-秋玉米栽培模式四种栽培模式对一亩田一年的粮食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四种栽培模式每亩田的粮食产量以双季玉米栽培模式为最高(每667m2产量1086.7kg),其次为春玉米—晚稻栽培模式(每667m2产量1063.9kg)、双季稻栽培模式(每667m2产量965.1kg)和早稻—秋玉米栽培模式(每667m2产量943.0kg)。经济效益以春玉米—晚稻栽培模式为最高(每667m2纯收入350.9元),其次为双季稻栽培模式(每667m2纯收入280.4元)、双季玉米栽培模式(每667m2纯收入265.4元)和早稻—秋玉米栽培模式(每667m2纯收入147.5元)。  相似文献   

2.
该文总结了猴头菇工厂化栽培经验,在出菇阶段尝试了倒置栽培模式、侧面割口栽培模式、筐栽模式、瓶栽模式和网格栽培模式等5种方式,从栽培密度、固定投资、环境条件均匀程度、子实体商品性状等方面综合考虑,认为网格栽培模式最适合猴头菇工厂化栽培使用。  相似文献   

3.
试验一种设施菜薹周年栽培模式,为最终实现菜薹在苏州地区周年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撑,助力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传统栽培模式为对照,通过产量、商品性、菜地利用率和经济等指标衡量栽培模式的优劣.结果发现,改良栽培模式菜薹年总产量123 767 kg/hm2,较传统栽培模式极显著增产29.7%;改良栽培模式菜薹商品性的主要指标总体好于传统栽培模式;改良栽培模式年复种指数达到9次,较传统栽培模式增加2次;改良栽培模式所有茬次菜田生产周期之和为267 d,较传统栽培模式减少70 d;改良栽培模式年经济效益114 926元/hm2,较传统栽培模式增加61.8%;改良栽培模式投入资金回报率38.6%,较传统栽培模式增加26.6%.结果表明,利用改良栽培模式生产菜薹具有产量高、商品优、土地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增加显著的特点,值得在苏州蔬菜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超级早稻春光1号和超级晚稻淦鑫688为材料,采用抛秧方式,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其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的产量均以三高一保栽培模式和精确定量栽培模式>三控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有效穗数、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而精确定量栽培模式的有效穗数最高,但成穗率较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精确定量模式、三高一保模式和三控栽培模式可提高双季超级稻的生物产量、氮素积累总量和氮素利用率.三高一保栽培模式明显降低了生产100 kg籽粒的需氮量.  相似文献   

5.
金鑫  何翠  曾旭 《农学学报》2022,12(1):65-69
通过简述魔芋生长环境需求特性,总结魔芋庭院栽培、净作栽培、大田间套作栽培、林下栽培、轮作栽培及保护地栽培等栽培模式研究进展,分析各种栽培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今后应从广泛开展魔芋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与利用,构建魔芋间套作、轮作栽培新模式,提高魔芋种植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扩大魔芋种植范围,创建有机栽培模式等方面改进和丰富魔芋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小偃22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施肥(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和4种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研究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和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小麦穗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4种栽培模式中,垄播覆膜模式穗数最多,其次为地膜覆盖,垄沟栽培模式最少;不同栽培模式间穗粒数差异显著(P<0.05),而施氮、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4种栽培模式中,地膜覆盖模式穗粒数最多,垄沟栽培最小;栽培模式、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施氮对千粒重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种栽培模式中,垄播覆膜模式千粒重最大,常规栽培最小,但差异不显著;施氮有助于提高小麦收获指数,4种栽培模式中,地膜覆盖模式收获指数最高,常规栽培最小;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显著,垄播覆膜模式的小麦产量最高,常规栽培最小,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垄播覆膜、垄沟栽培和地膜覆盖模式的小麦产量分别增加27%,20%和9%。综合分析认为,在施氮条件下垄沟覆膜为最优种植模式,这对农业生产中合理选择小麦种植模式以达到高产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超级早稻春光1号和超级晚稻淦鑫688为材料,采用抛秧方式,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其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的产量均以三高一保栽培模式和精确定量栽培模式>三控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有效穗数、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而精确定量栽培模式的有效穗数最高,但成穗率较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精确定量模式、三高一保模式和三控栽培模式可提高双季超级稻的生物产量、氮素积累总量和氮素利用率。三高一保栽培模式明显降低了生产100 kg籽粒的需氮量。  相似文献   

8.
雪莲果不同栽培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出适宜贵州推广的高效雪莲果栽培模式。[方法]试验设高厢栽培、穴坑栽培、开沟起垄栽培3种栽培模式,随机排列,调查不同栽培模式条件下雪莲果生育期、田间性状、单果质量及单窝产量,采用新复极差法对3种栽培模式的产量进行比较。[结果]3种不同栽培模式对雪莲果的生育期没有影响,但在田间性状的表现上则存在明显差异,以穴坑栽培植株的株高最大,为125.3cm,开沟起垄栽培植株的茎粗最大,为1.61cm。开沟起垄栽培模式在产量上优于穴坑栽培和高厢起垄栽培模式,雪莲果产量为31402.35kg/hm^2,比穴坑栽培模式下产量高出5095.80kg/hm^2,比高厢起垄栽培模式下产量高出12993.15kg/hm^2。[结论]挖沟起垄栽培模式为适宜贵州推广的最佳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考察二比空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24小时定点监测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二比空栽培模式小区比常规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0.8℃,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1.5℃,日平均湿度分别低3.4%和8.2%。二比空栽培模式病情指数比常规栽培模式低11.4,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低16.0。整个病害流行过程中3种栽培模式温湿度依次为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比空栽培模式,且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差异显著。整个病害流行过程中病情严重程度依次为: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比空栽培模式。应用SPSS11.5软件对通过计算机所调查的3种栽培模式的病情指数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拟合出最适Logistic模型,该模型最适用于描述二比空栽培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可知大垄双行栽培模式的始发期出现较晚,而Logistic增长期(盛发期)常规模式长于二比空栽培模式和大垄双行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6,(9):29-30
为筛选出夏黑葡萄的最佳栽培模式,以夏黑葡萄为试材,调查了其在露地栽培、避雨栽培和温室栽培三种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物候期、果实性状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夏黑葡萄的生物学表现差异较大。根据综合表现,夏黑葡萄在冷棚栽培模式下表现最好,要优于温室栽培模式与露地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宽窄行栽培模式和常规耕作模式下进行4.5、6.0、7.5、9.0、10.5万/hm2 5个密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模式下,郑单958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86万/hm2,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宽窄行栽培模式下群体最适宜栽培密度可提高0.52万/hm2,产量增加9.43%.随着密度增加,群体LAI增大.大口期、吐丝期和吐丝25 d宽窄行模式的LAI较常规栽培模式分别增加9.84%、10.65%和8.66%.与常规耕作模式相比,宽窄栽培模式群体对光能的利用率更高,吐丝期和吐丝25 d群体光能截获量较普通栽培模式分别提高5.05%和6.04%.  相似文献   

12.
热区不同栽培模式超级稻-再生稻的养分积累及分配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超级稻-再生稻养分积累及分配特性,筛选合适热区种植的超级稻品种及其栽培模式,以超级稻组合两优1128、天优3301及Ⅱ优3301为材料,研究高产栽培与常规栽培模式下超级稻-再生稻不同时期叶、茎及穗部N、P、K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成熟期高产栽培模式下,两优1128的N和P积累量最大,分别比常规栽培模式高32.39%和32.91%;成熟Ⅱ期高产栽培模式下,两优1128的N、P和K积累量最大,分别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2.34%、26.61%和46.85%。高产栽培模式每生产100kg籽粒所需的N、P和K需求量高于常规栽培模式,N、P和K生产效率低于常规栽培模式。结论:从养分累积和分配看,高产栽培优于常规栽培模式,品种选择上以两优1128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西吉县芹菜轮作倒茬栽培技术,包括蒜苗复种芹菜栽培模式、芹菜复种娃娃菜栽培模式、芹菜复种菠菜栽培模式、豌豆与燕麦(或油菜)混播栽培模式等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选取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品种华南205与新选048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超高产高效栽培、高产高效栽培与常规栽培(CK)3种栽培模式对木薯生理特性、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薯不同栽培模式苗期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叶面积之间差异较为明显,由大到小依次为超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且超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苗期光合特性显著高于对照;不同生育期木薯茎粗、株高由大到小依次均为超高产高效栽培、高产高效栽培、对照常规栽培;2个品种3种栽培模式间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对照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华南205和新选048两年(2013年与2014年)的平均产量在超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下分别增产18.6%、10.5%和15.8%、7.7%,分别增收6 378、2 810元/hm2和7 366、3 018元/hm2。由此可知,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大幅度提高木薯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针对芥菜、白菜、菜心3种叶菜的9个品种,通过自然地栽培、空白膜栽培和光转换技术膜栽培3种模式,初步探索了不同膜栽培模式下的叶菜生长和发育状况。结果表明,3种蔬菜9个品种的地上部分鲜重均一致表现出光转换技术膜栽培模式空白(透明)膜栽培自然地栽培的趋势,不同品种间的地上部生物量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增幅不同。与空白膜栽培模式相比,在光转换膜栽培模式下芥菜、白菜与菜心3种蔬菜不同品种间的地上部生物量增幅分别为20.53%~23.40%、20.13%~32.62%、16.43%~20.30%。与自然地栽培模式相比,在光转换膜栽培模式下芥菜、白菜与菜心3种蔬菜不同品种间的增幅分别为54.91%~67.08%、70.05%~101.52%、53.15%~136.85%。  相似文献   

16.
草莓的立体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草莓的各种立体栽培模式,包括管道化栽培、立柱式栽培、基质袋栽培等栽培模式,以及营养液在栽培过程中的EC、PH的控制和草莓立体栽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大豆产量,试验设置2种配套栽培模式处理,研究45cm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和65cm垄作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并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垄作栽培下,黑河36的株荚数、株粒数、荚粒数均高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的合农60。合农60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产量为3 615kg·hm-2,黑河36垄作栽培模式产量为2 865kg·hm-2,2种栽培模式下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窄行密植栽培模式较垄作栽培模式增产750kg·hm-2,增产率达到26.18%,增收效益为3 000元·hm-2。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品质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铁皮石斛为研究对象,设置活树附生栽培、新伐毛竹附生栽培、岩壁附生栽培3种种植模式,通过生长性状以及检测分析折干率、水分、灰分、多糖、粗纤维和蛋白质含量,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的生长和品质差异。结果表明,新伐毛竹附生栽培模式下生长的铁皮石斛长势虽不及活树附生栽培,但整体略好于岩壁附生栽培。就品质而言,新伐毛竹和活树附生栽培的石斛多糖含量无显著差异,岩壁附生栽培的多糖含量明显增加。新伐毛竹和岩壁附生栽培石斛的粗纤维和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显著低于活树附生栽培;新伐毛竹附生栽培的石斛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模式;3种模式间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新伐毛竹附生栽培模式下的折干率显著低于其他2个模式。由此可知,新伐毛竹附生栽培可一定程度替代其他栽培模式种植铁皮石斛。  相似文献   

19.
介绍青蒜-马铃薯-青玉米-大白菜高效栽培模式,并分别介绍该栽培模式下青蒜、马铃薯、青玉米、大白菜的栽培要点,以期为该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武山县大蒜反季节栽培模式是武山县渭河流域蔬菜生产区为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而试验的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将在不产大蒜及蒜薹的季节,通过人为的设施调控保护栽培,使蒜薹、蒜头反季节上市,显著提高了产值和经济效益。本文详细介绍了大棚多层防寒保温早熟栽培模式、大棚优质丰产栽培模式、拱棚延后丰产优质栽培模式、露地地膜丰产优质栽培模式等四种大蒜的反季节栽培模式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