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辽宁冰砬山两种类型林地(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土壤入渗特性的研究得到,前者林地的3种入渗指标(初始入渗速率7.11mm/min,平均入渗速率4.09mm/min,稳定入渗速率3.48mm/min)均显著低于后者(初始入渗速率为19.79mm/min,平均入渗速率为14.23mm/min,稳定入渗速率为11.74mm/min),后者林地的入渗能力要强于前者.Kostiakov方程和Horton 方程能较好的模拟这两种森林林地土壤的水分入渗规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地的土壤入渗速率减小快于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地.土壤孔隙度特征是影响入渗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质地、紧实度、石砾含量与砾径大小和植被的根系生长等与入渗规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基于林分生长过程的Richards生长方程以及蓄积量转换生物量模型,评估了辽宁冰砬山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两种典型森林类型4个龄级的植被固碳速率、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森林的单位面积植被固碳潜力总体上都是随着龄级的增加单位面积植被固碳潜力在增加。除中龄林外,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个龄级的植被单位面积固碳潜力均比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大。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龄级森林植被单位面积潜在固碳价值在2 113~9 656元,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在1 594~4 195元。长白落叶松人工林2000年和2005年的固碳潜力分别为14和11 Gg·a-1,潜在固碳价值分别为1 700和1 300万元·a-1,与2000年相比,2005年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都有所降低;蒙古栎天然次生林2000年和2005年的固碳潜力分别为4.8和5.4 Gg·a-1,潜在固碳价值分别为600和700万元·a-1,与2000年相比,2005年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滇中重要水源区迤者小流域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以小流域中的林地、林改坡地、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3种不同地类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渗透性能的强弱排序为:林地林改坡地坡耕地。具体表现如下,从初始入渗速率来看:林地(1.57mm/s)林改坡地(0.92mm/s)坡耕地(0.83mm/s),而稳定入渗率除林地入渗速率变化较大外其他两种地类相差不大;平均饱和导水率的大小顺序为:林地(38.79cm/min)林改坡地(15.15cm/min)坡耕地(8.38cm/min)。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枯落物层对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水文性质的影响,于2017年通过设置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保留/去除样地,调查了枯落物保留/去除样地林下土壤物理和水文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枯落物层能够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土壤蓄水和渗透能力,去除地表枯落物(LR)和保留枯落物(CK)两种林分在0~100 cm土层中平均容重分别为1.38 g/cm~3和1.30 g/cm~3,平均总孔隙度分别为44.88%和49.74%,毛管孔隙度分别为36.33%和42.56%,非毛管孔隙度表现为8.55%和7.19%,LR和CK土壤初渗速率变化为6.25和7.98 mm/min,土壤稳渗速率范围为3.81和5.22 mm/min,土壤平均入渗速率LR和CK分别为4.38和5.64 mm/min。以上结果说明了枯落物层会显著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水文性质。  相似文献   

5.
毛竹林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密度分别为1 200株/hm2(D1)、1 800株/hm2(D2)、2 400株/hm2(D3)和3 000株/hm2(D4)的毛竹纯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毛竹林土壤的初始渗透速率在7.4711.73mm/min;平均渗透速率在6.4911.73mm/min;平均渗透速率在6.499.00mm/min;稳定渗透速率在6.109.00mm/min;稳定渗透速率在6.108.47mm/min。试验林分土壤的初始、平均、稳定渗透速率大小排列顺序均为D1>D3>D2>D4。(2)4种密度毛竹林土壤的渗透速率与入渗时间之间的关系符合Kostiakov模型;在入渗的08.47mm/min。试验林分土壤的初始、平均、稳定渗透速率大小排列顺序均为D1>D3>D2>D4。(2)4种密度毛竹林土壤的渗透速率与入渗时间之间的关系符合Kostiakov模型;在入渗的020min内土壤渗透速率急剧下降,2020min内土壤渗透速率急剧下降,2040min内下降变缓,4040min内下降变缓,4060min达到稳定渗透速率。(3)D1的土壤贮水量最大,达703.33t/hm2,相当于70.33mm降水,具有较高的蓄水性能。(4)密度对毛竹林土壤入渗与贮水性能有一定影响,选择适宜的营林密度对于提高毛竹林土壤水文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辽宁冰砬山地区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综合流域森林为研究对象,采取林分、坡面径流场、集水区测流堰水文因子测定的方法,对综合小流域森林降水截留、坡面径流、区域径流输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冰砬山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冠层能有效的截留大气降水,其截留率分别为24.8%和16.6%;以Kostiakov方程对两种林地土壤入渗速率的模拟较好,模拟方程分别为iL=6.652t-0.179(R2=0.97)和iC=21.147t-0.162(R2=0.93);森林对大气降水的滞留时间随大气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但是小流域径流峰值出现的时间却是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延长,森林能够有效延缓和降低流域径流峰值出现的时间和高峰流量。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入渗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人工林是黄土丘陵区半湿润地区的主要人工林类型 ,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通过对人工油松林地和荒坡地土壤入渗特征的研究 ,发现 :人工油松林地的入渗速率显著高于荒坡地 ,其阴坡和阳坡土壤的入渗速率仅在坡顶部有一定的差异 ,而在坡的中下部并不明显 ;而荒坡地的初始入渗速率和最终入渗速率均是阴坡高于阳坡。由于来源坡上部的泥沙在下部沉积 ,致使坡下部形成一个入渗能力较低的致密层 ,降低了坡下部的入渗速率 ,使入渗速率在坡位上的空间变化表现为坡上部 >坡中部 >坡下部。对于黄土丘陵地区而言 ,水分入渗过程采用方正三方程和Kostiakov方程拟和较好 ,两个方程结合使用可更好地说明土壤的初始入渗速率和最终入渗速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落叶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地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入渗性能及贮水能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不同林龄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密度表现为随着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加大的趋势,土壤孔隙状况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50 a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密度较小、孔隙度较大。各林龄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饱和持水量变化幅度在186.78~193.81 mm之间,土壤的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4种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初渗速率的变化范围为0.03~0.63 mm/min,50 a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初渗速率最大。不同林龄间的变化规律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50 a的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稳渗速度大,稳渗系数大,孔隙度大,渗透性能比较好,从而持水量也较大。  相似文献   

9.
森林植被的土壤层和枯落物层具有重要水文功能,以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蛮汉山5种森林植被(樟子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次生林和山杨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层和枯落物层两方面分析5种森林植被的水文功能。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土壤的最大贮水深存在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25.28 mm)、油松人工林(511.70 mm)、山杨次生林(490.63 mm)、白桦次生林(489.12 mm)、樟子松人工林(448.79 mm);土壤有效贮水深由大到小依次为:油松人工林(40.34 mm)、华北落叶松人工林(31.25 mm)、白桦次生林(30.69 mm)、山杨次生林(28.34 mm)、樟子松人工林(24.35 mm)。5种森林植被的枯落物现存量变化幅度为2.77~15.60 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深的变化幅度为0.42~2.78 mm,枯落物总持水深、半分解层持水深和未分解层持水深均呈现为:樟子松人工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山杨次生林>白桦次生林>油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了解冀北山地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入渗规律,以华北落叶松桦木混交林、山杨桦木混交林和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土壤入渗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持水量和总孔隙度逐渐减小;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的土壤平均容重最大(1.11g/cm3),华北落叶松桦木混交林最小(0.92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山杨桦木混交林(63.55%)、华北落叶松桦木混交林(53.10%)、油松蒙古栎混交林(39.50%),田间持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山杨桦木混交林(49.95%)、落叶松桦木混交林(41.01%)、油松蒙古栎混交林(31.39%);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华北山杨桦木混交林(51.61%)、落叶松桦木混交林(46.14%)、油松蒙古栎混交林(43.18%);华北落叶松桦木混交林稳渗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坡下、坡中、坡上,山杨桦木混交林和油松蒙古林混交林稳渗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坡中、坡上、坡下。  相似文献   

11.
湘西北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森林群落土壤饱和贮水量与最大吸持贮水量均高于荒草灌丛群落,表明森林植被能较好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2) 通用经验方程对各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Kostiakov方程次之,Horton方程最差;3) 毛竹杉木混交林群落土壤初渗率(17.10 mm·min-1)和平均入渗率(7.42 mm·min-1)最大,杉木人工林稳渗率(11.51mm·min-1)最高,油桐人工林初渗率(4.93 mm·min-1)、稳渗率(0.52 mm·min-1)和平均入渗率(1.23 mm·min-1)均最小;4) 坡位对土壤入渗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杜仲人工林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马尾松天然林、润楠次生林及荒草灌丛群落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规律,以下坡最高,上坡最低,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杉木混交林则以上坡最高,中坡最低,油桐人工林以中坡最高,上坡最低;5)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与土壤持水量、土壤孔隙状况密切相关,并受林分结构、植物群落生物量、海拔、坡度及坡位因子的制约,而坡向、草层盖度、土壤密度的作用较小;6) 通过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的主导因子方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当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9、18、33 a)和杨桦天然次生林(9、18、28 a)2种林型下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1)2种林型土壤有机质及氮的差异在不同的林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上幼龄和中龄阶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高于杨桦天然次生林,而近熟林则相反;在多数年龄阶段的多数土层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磷元素含量高于杨桦天然次生林;除近熟林0~40 cm土层土壤全钾略低于杨桦天然次生林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其他年龄及土层的速效钾及全钾含量均高于杨桦天然次生林。(2)在各种养分的垂直分布上,2种林型的有机质、氮、速效钾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全钾及全磷下降趋势不明显,或只有较小下降幅度;同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有效磷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总体上,从2种林型3个年龄段土壤养分含量的比较来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营造并未导致土壤出现明显的衰退。  相似文献   

13.
以辽东山区4种典型林分类型0~30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4种林分类型土壤容重大小顺序为蒙古栎次生林(1.24g!cm-3)落叶松人工林(1.15g!cm-3)白桦+冷杉混交林(0.87g!cm-3)蒙古栎+花曲柳+紫椴混交林(0.79g!cm-3);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大小顺序为蒙古栎+花曲柳+紫椴混交林(67.64%、24.36%)白桦+冷杉混交林(60.80%、17.49%)落叶松人工林(52.95%、12.13%)蒙古栎次生林(49.68%、10.13%);蒙古栎+花曲柳+紫椴混交林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相对较高,白桦+冷杉混交林次之。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有利于提高土壤透气性,涵养水源,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4.
2006年5~8月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土壤节肢动物进行了两次系统调查,共获得土壤节肢动物1560头,隶属6纲22目。其中弹尾目、蜱螨目、膜翅目和啮目为优势类群,蜘蛛目、鞘翅目和双翅目幼虫等为常见类群。通过4块样地对比可得出:天然次生林群落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多于落叶松人工林,多样性也高于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剖面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并且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类群数和个体数也随之减少;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群落中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有比较高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两类林分在土壤节肢动物类群和个体数量分布上有较大的相似度。  相似文献   

15.
对辽宁地区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胡桃楸天然次生林枯落物层厚度越大,持水能力越强,林下土层厚度越大,蓄水能力越强,且林地坡度对枯落物持水、土壤贮水、林地水分入渗速率有显著影响。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可分为瞬变、渐变、稳变3个过程。枯落物层具有保护土层缓存降水的作用,间接地增大了土壤的贮水入渗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新宾城郊林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不同生长期林地水分变化规律,描述了林地土壤的水分变化动态,可供从事长白落叶松造林和经营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人工造林过程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对燕山西部山地常见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杨桦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杨桦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0.45g/kg和28.45g/kg,二者没有明显差异;2种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下降幅度则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缓,表层土壤对土壤的碳存储贡献更大。总的来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深层(30cm以下)相邻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深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小。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造林措施适当、人为干扰较少的条件下,人工林同样可以维持与天然林相近的较高的土壤碳储量。  相似文献   

18.
我场位于四平地区东南70华里.现有天然次生林十万余亩,宜林荒山尚有两万余亩;以长白落叶松为主的人工林四万余亩.大面积天然次生林长势不好,林相很不整齐,经济价值较低,急等进行林分改造.从现有人工林生长情况来看,落叶松确是适地适树的优势树种.但由于连年来的自然灾害,落叶松的种子极为缺乏,远远满足不了造林的需要,而我场人工栽植的落叶松均为长白落叶松,该树的特点是生长快,抗病虫害  相似文献   

19.
女儿寨小流域林地土壤渗透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女儿寨森林小流域11块标准地土壤渗透性能的研究表明,不同标准地的贮水能力受土壤的厚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影响较大,在112~598.5 t/hm2之间;土壤的初渗速度在18.62~38.94 mm/min之间;土壤的稳渗速度在1.42~7.61 mm/min之间;次生林比人工林具有更强的渗透性能;土壤入渗过程的回归方程表现为乘幂函数形式,回归系数R在0.88~0.99之间,方程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广州市不同功能城市绿地表层土壤入渗特征,采集广州市公园绿地(草坪和林地,PGL,PGW)、道路绿地(RG)、广场绿地(SG)表层土壤(0~15 cm),测定了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容重、含水量、孔隙度、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等理化性质,分析了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80.9%的样点土壤容重高于自然土壤平均水平;不同功能城市绿地表层土壤容重平均值大小表现为SG(1.50 g·cm-3)>PGL(1.45 g·cm-3)>PGW(1.44 g·cm-3)>RG(1.40 g·cm-3),而孔隙度平均值大小恰好相反,表现为RG(47.10%)>PGW(45.61%)>PGL(45.22%)>SG(43.23%),SG、RG两种功能绿地之间土壤容重、孔隙度大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初始入渗速率整体上高于稳定入渗速率,但在不同功能绿地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绿地表层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