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的田间应用技术,包括气候条件、草情与环境、使用技术对草甘膦的药效影响,以提高草甘膦的除草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草甘膦制剂和施药技术2个方面研发、集成了一套高工效草甘膦施用技术。该套技术提高了药效,提升了作业效率,在园林、荒坡等化学除草方面实现了农药减量控害和农民节本增效。本文介绍了高工效草甘膦施用技术特点以及主要创新技术,以期为该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假稻的生物学特性和化学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草甘膦单剂中加入一定量的精喹禾灵能显著提高对假稻的防治效果,草甘膦+精喹禾灵混配剂比草甘膦单剂在假稻的防治上用量低,效率高。  相似文献   

4.
蔬菜地里使用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要特别注意使用技术,否则易给蔬菜造成药害。草甘膦,又名农达、镇草宁、农民乐等,属有机磷类除草剂,有效成分为草甘膦,对杂草有内吸型广谱灭生性除草作用,用于茎叶处理,并可杀死多年生深根杂草的地下部分,但遇到土壤则很快失效,对未出土的杂草无效。  相似文献   

5.
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进行了茶园土壤中草甘膦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在茶园土壤中定量添加草甘膦制备测试样品,在贵州省计量测试院太赫兹实验室开展了样品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样品折射率和吸收系数的变化能够反映土壤中草甘磷残留量的多少。本研究为茶园土壤中草甘膦残留提供了快速检测方法,为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草甘膦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主流的除草剂,但世卫组织声称“草甘膦可能致癌”后便争议不断,全世界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禁用草甘膦。2014年,斯里兰卡禁止使用和销售含有草甘膦的产品,是全球首个禁用草甘膦农药的国家。2016年,马耳他全面禁止使用草甘膦,欧盟出现首个禁用草甘膦的国家;葡萄牙禁止在所有公共场所使用草甘膦。2017年,比利时禁止本国的园丁使用草甘膦;法国开始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草甘膦;泰国限制草甘膦的使用地点,在标签区域内禁止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喷施草甘膦对抗草甘膦油菜物质生产的影响。[方法]以抗草甘膦油菜品种N07为试验材料,在施用氮、磷、钾和不施肥条件下,设置喷施草甘膦和不喷施草甘膦2个处理,测定油菜的产量、产量构成等。[结果]抽薹期喷施草甘膦,降低了抗草甘膦油菜初花期、终花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重以及最终籽粒产量。籽粒产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角果数的减少所致,受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抽薹期喷施草甘膦降低了抗草甘膦油菜抽薹后7d、初花期和盛花期叶片中以及结角中期角果皮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抗草甘膦油菜的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理化诱变筛选抗草甘膦大豆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应用紫外线和叠氮化钠对大豆种子进行诱变处理,以不同浓度草甘膦进行抗草甘膦大豆植株筛选。在40 m l/L草甘膦筛选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处理(0.5、1、1.5 h)诱变筛选出15粒抗草甘膦大豆种子,叠氮化钠(2.5、5.0、10.0 mmol/L)浸泡处理(1、2、3 h)筛选出9粒抗草甘膦种子;紫外线与叠氮化钠复合诱变筛选出174粒抗草甘膦种子。将所筛选出的发芽种子播种,苗期喷施不同浓度草甘膦,最终筛选出对40 m l/L草甘膦具有抗性的大豆植株。  相似文献   

9.
草甘膦微生物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草甘膦农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依据,采用驯化富集培养和平板分离技术对长期施用草甘膦农药的农田和草甘膦农药生产厂家排污口等自然环境中的土壤进行降解菌株的分离与纯化;利用BIOLOG鉴定系统对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平板培养法对菌株降解草甘膦的能力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草甘膦农药污染的原生境分离筛选到2株具有高效稳定的草甘膦降解能力的菌株B-1和Y-1,分别为越南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和硝基还原假单胞菌(Pseudomonas nitroreducens/azelaica)。2种菌株在初始pH6.0、6%接种量和30℃培养温度条件下对草甘膦农药的降解效率最佳,在以草甘膦农药(400mg/L)为唯一碳源的MSM培养基中对草甘膦农药的降解率分别为92.64%和87.73%,对3种常见抗生素(Amp,Kan,Chl)均有不同程度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草甘膦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有机物和有机磷浓度高、可生化性差,传统工艺难以达标的问题,进行催化铁还原技术的可行性研究,为现有处理工艺的改造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摇瓶试验和SBR持续试验,对催化铁还原技术和微生物处理过程耦合处理现有草甘膦废水生物出水COD和磷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将催化铁还原技术与微生物处理过程耦合能够提高草甘膦农药废水的COD和TP去除效果;耦合的SBR系统在微氧条件下对原厌氧出水的COD和TP去除率分别稳定在80.0%和50.0%以上,正磷酸盐浓度在20.00 mg/L以下。[结论]催化铁-生物耦合为草甘膦废水的处理和改造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草甘膦降解菌的分离及其降解效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受草甘膦污染严重的土壤中富集、筛选并分离到1株降解菌G1,采用室内测定方法,对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对草甘膦的降解效能及对草甘膦的耐受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1能以草甘膦作为惟一的碳源生长。在含有草甘膦的培养基上其降解率达71.76%,最适抗草甘膦浓度为300mmol/L,对草甘膦的抗性浓度在500mmol/L以下。  相似文献   

12.
草甘膦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的需求不断增加。草甘膦作为一种除草剂,被广泛应用于农田、果树,草甘膦的大量使用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也对环境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该文综合国内外文献,从草甘膦对土壤环境、水生生物、牲畜以及人体的影响方面阐述了草甘膦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草甘膦使土壤有盐碱化趋势,对土壤微生物、水体生物一般为低毒,草甘膦的不合理使用能够使牲畜和人中毒甚至死亡。在此基础上,倡导规范使用草甘膦,并对修复土壤污染进行展望,为草甘膦的合理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由西南林学院主持的草甘膦应用技术现场表演观摩会,于一九八六年八月三日至五日在双柏县召开。参加会议的人员是来自我省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等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共三十六人。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应用10%草甘膦水剂,进行茶园、桑园、苹果园和苗圃的除草试验现场。双柏县农技站许华香农艺师,详细地介绍了该县用10%草甘膦水剂对  相似文献   

14.
《山西农业科学》2016,(8):1177-1180
为阐明普通大豆品种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品种经草甘膦处理后,植株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的差异,试验在苗期对2种不同大豆品种喷施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之后测定植株体内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以及电导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喷施草甘膦后,晋大73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电导率增大,7 d内叶片遭受毁灭性的伤害,植株死亡;抗草甘膦大豆RR1在喷施草甘膦初期,各项生理指标均出现小幅波动,短期内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RR1对草甘膦具有明显的抗性。这对于研究普通大豆和抗草甘膦大豆在喷施草甘膦后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草甘膦影响非靶标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为进一步探究草甘膦在植物中的致毒机理,减轻草甘膦对非靶标植物的药害,介绍了草甘膦除草和代谢机制,概述草甘膦对植物光合作用、碳氮代谢等生理过程的影响,并对草甘膦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天津农业科学》2017,(9):26-30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草甘膦抗性作物,是当前利用草甘膦的主要途径,然而,优良草甘膦抗性基因资源的缺乏是限制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发展的限制因素,挖掘新型草甘膦抗性基因资源势在必行。极端环境微生物是分离重要功能基因的资源库。研究分离获得了一株高抗草甘膦菌株肠杆菌20,为解析其高抗草甘膦胁迫的分子机制,基于非靶位点草甘膦抗性机理,利用原核表达系统鉴定了其草甘膦离子转运相关基因yhhs的功能,进而对肠杆菌20耐受高度草甘膦胁迫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汾河流域是山西省重要粮食产地,长期大量施用草甘膦导致其在土壤中聚集,严重威胁着汾河流域的土壤质量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本文旨在研究草甘膦在汾河流域的分布、降解及迁移特征。[方法]测定汾河流域农田土壤中草甘膦的含量,掌握草甘膦在汾河流域农田土壤中的分布特征,通过室内培养、土柱淋溶试验,研究草甘膦在施用后的降解、迁移规律。[结果]草甘膦及其降解产物氨甲基磷酸(AMPA)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4月、7月和10月草甘膦的含量为分别为2.20~45.4、11.9~153和6.60~143μg·kg-1,AMPA的含量为11.1~165、71.8~362和20.3~343μg·kg-1。草甘膦在汾河流域农田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5 d,施入草甘膦30 d后,土壤中草甘膦残留量基本稳定。淋溶作用使草甘膦及AMPA沿土壤剖面迁移至35~50 cm土层,50 cm以下土层草甘膦及AMPA含量接近自然土壤。[结论]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土柱淋溶试验初步探索了草甘膦施入土壤后的降解及迁移规律,结果可为汾河流域农田土壤草甘膦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近期草甘膦原药内外销价格从20000元/吨左右的低位跃升至24000元/吨。 (一)、成本推动草甘膦原药价格上涨,预期还有上涨空间。 草甘膦价格在经历了2008年暴跌后于2009年持续低迷了一年多,目前草甘膦原药价格有了明显的上升,草甘膦原药内外销价格已从20000元/吨左右的低位升至24000元/吨,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是草甘膦价格提升的主要原因。草甘膦的生产工艺主要有甘氨酸和IDA两种,  相似文献   

19.
磷与草甘膦在酸性土壤中吸附解吸交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量的磷肥和草甘膦是我国南方土壤中两种共存污染物,通常伴随着水土流失引起面源污染,为揭示土壤中草甘膦和磷的保持、释放规律及其相互影响机制,通过等温吸附-解吸试验,研究了红壤和黄壤经草甘膦处理后对磷的吸附解吸规律以及磷对草甘膦在红壤和黄壤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作用下磷在供试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可用Langmuir方程描述,红壤和黄壤对磷的吸附反应均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两种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均随草甘膦浓度增加而下降。与对照相比,红壤经草甘膦处理后,对高浓度磷的解吸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黄壤磷解吸量在草甘膦作用下变化不明显,但解吸率随草甘膦浓度增加有所上升。此外,Freundlich方程对磷作用下草甘膦在供试土壤上的吸附行为拟合效果较好。未添加磷时,草甘膦在黄壤上的吸附量大于其在红壤上的吸附量,然而随着磷浓度增加,黄壤对草甘膦的吸附量减少。草甘膦在两种土壤上的解吸率均呈下降趋势,随着外源磷浓度增加,草甘膦在红壤上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均显著降低,而不同磷处理下黄壤草甘膦解吸量变化一般在1.83~8.42 mmol·kg~(-1)之间,外源磷对草甘膦在黄壤上的解吸影响较小。以上研究表明,土壤中草甘膦和磷存在着吸附行为的竞争,草甘膦能够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同时磷也能够抑制土壤对草甘膦的吸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由于草甘膦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一直是转基因作物研究的热点,其中草甘膦抗性功能新基因的挖掘是核心问题。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基因资源丰富,论文拟从广东地区农田土壤中筛选和鉴定出高抗草甘膦菌株,克隆其草甘膦靶标酶基因并进行抗性水平验证,以期获得高抗草甘膦新基因资源用于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方法】用含有浓度梯度草甘膦的选择培养基从备选土壤中筛选出具有高抗草甘膦特性的菌株;通过显微观察、革兰氏染色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对菌株种类进行鉴定;利用RT-PCR技术克隆该菌株的草甘膦靶标酶基因aroAS001,并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aroAS001序列的基本特征;利用重叠 PCR法对aroAS001变异位点进行定点突变获得aroAS001-mut序列后,将aroAS001和aroAS001-mut基因片段转入aroA基因缺陷型菌株DH5α/△aroA中进行基因功能互补和草甘膦抗性水平验证。【结果】分离出一株高抗草甘膦菌株,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命名为kpS001;克隆该菌株草甘膦靶标酶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基因aroAS001,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由该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典型的Class I EPSPS特征,但与已报道肺炎克雷伯氏菌的aroA相比其第227位碱基发生突变,致使对应的氨基酸发生变异。对该基因差异位点进行核酸定点突变获得aroAS001-mut基因片段后,将aroAS001和aroAS001-mut基因片段分别转入缺陷型大肠杆菌菌株DH5α/△aroA进行功能互补验证,与对照菌株相比,转入aroAS001和aroAS001-mut的重组菌株均能在含200 mmol?L-1以下浓度草甘膦的培养基中能够正常生长,表现出良好的抗性,之后随着草甘膦浓度增加其生长状态开始受到抑制,当草甘膦浓度达到350 mmol?L-1时,菌株生长基本完全被抑制。【结论】肺炎克雷伯氏菌kpS001菌株是一株高抗草甘膦菌株,由aroAS001编码的草甘膦靶标酶EPSPS属于Class I EPSP合成酶,aroAS001对草甘膦具有优良抗性,能在含350 mmol?L-1以下浓度草甘膦的培养基中生长,该基因可以作为备选基因资源用于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