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榆林沙地矿区植被恢复造林模式推广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榆阳区小纪汗沙地矿区为例,选择樟子松、班克松、彰武松为主栽树种,通过多树种混交格状防风固沙林、块状混交防风固沙林、带状混交防风固沙林和常规造林不同造林模式的推广示范,达到改造沙地原有植被、增加防护植被类型、改变林分结构、探讨沙地矿区植被恢复造林模式的目的。提出多树种混交格状防风固沙林为最优模式,株行距5m×25m,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人工林的林分生长量可反映林分对环境的适应性,是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以黄羊滩风蚀沙地人工固沙林为对象,对22个林分生长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榆、樟子松、侧柏、黄柳、沙枣、沙地柏、柠条、紫穗槐、沙打旺等9个树种营建的林分能够达到正常生长高度,同时能够实现生物量的持续累积。该类林分,树种能够适应风蚀沙地干旱贫瘠自然条件,群落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强,林分能形成有效防护结构,是沙地人工林重点经营对象;小美旱杨、小叶杨、刺槐等4个树种营建的林分不能达到正常生长高度,出现提前衰退现象。该类林分,造林树种生长发育受限,不能形成有效的防护结构,已失去经营价值,是改造对象。按经营目的,综合考虑林木个体大小和生长特点,提出了不同林分类型的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3.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结构调整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的章古台沙地,选择轻度染病的樟子松中龄林为对象,进行4种方式的林分结构调整试验。结果表明:结构调整促进了林分生长,控制了松枯梢病的发展,改善了林下植被状况和林分土壤水分状况,缓解了林分在干旱期的水分胁迫。综合不同结构调整方式促进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和改善林分环境条件的效果:伐3留2、伐4留2方式好于伐2留2、伐3留3方式,生产上可根据现有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状况,结合混交树种特性,采用适宜的调整方式。  相似文献   

4.
自然更新是评价人工防风固沙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研究更新情况对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立足于黄羊滩人工固沙林22个典型林分类型,对13个树种(草种)的林下自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对不同树种的更新对策与更新障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枣、柠条、紫穗槐、黄柳、沙地柏等5个灌木树种能够通过无性繁殖实现自然更新;白榆、差巴嘎蒿和沙打旺可通过有性繁殖实现自然更新;新疆杨、小美旱杨、小叶杨、刺槐、山杏、樟子松和侧柏等7个树种不能进行自然更新。综合分析,养分贫瘠、干旱、高温、冻害以及这些因子的多重作用是本区限制植物自然更新的主要因子。黄柳林、沙枣林、柠条林、沙地柏林、沙地柏×紫穗槐以及差巴嘎蒿人工草地等通过自然更新能够维持现有植被结构。  相似文献   

5.
在建立沙地樟子松人工植被时,应该充分利用沙地的有利条件,采取必要的措施克服沙地中存在的不利环境条件。应采用容器苗造林;选择最佳造林地;确定合适的人工植被类型;重视影响生长的主要因子。在樟子松造林初期的2~4年内,影响樟子松成活和生长的主要因子,首先是风沙流动强度,其次才是水分状况;在造林2~4年以后,环境中的水分状况成为影响樟子松生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解红花尔基地区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的结构特征,指导沙地樟子松的保护与经营。[方法]在红花尔基地区设置2块100 m×100 m的樟子松天然纯林固定样地,利用样地内每木定位调查数据和分析统计软件进行一元分布及二元分布特征分析。[结果](1)樟子松天然林纯林直径分布为单峰或多峰山状分布,垂直结构简单,只有乔木层和草本层。(2)樟子松天然纯林的林木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接近随机分布,林木分布格局类型与林分密度无关;林分中樟子松个体竞争激烈,多数单元中林木呈较密集状态。(3)2块样地中随机分布状态下的林木多数为中等密集或比较密集,不同分布状态下的林木优劣性差异较小;低密度樟子松天然纯林中多数密集状态的林木为绝对优势木或优势木,而高密度林分中林木密集度分布与林木大小无关。[结论]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结构不合理,应选择病腐木及聚集分布的个体作为潜在调整对象,进行密度调整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7.
对海拉尔西山30a生不同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和土壤水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实不同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土壤含水量,林分结构、组成、更新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初步认为海拉尔西山密度为7株/100m2或8株/100m2(即47株/亩或53株/亩)的30a生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和综合效益较好。随着单株个体的生长,不同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易引起光、水分及养分的竞争,不利于林分健康而稳定生长,因此,进入中龄期后,必须对初植密度进行人为调控,才能保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可持续、健康生长与林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以红花尔基地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林分密度与胸径、树高、生物量等林分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林分密度对其林木生长因子的影响有显著相关性和规律性,随林分密度的递增,林分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单株材积、林木各器官生物量等各项指标呈减小趋势,二者呈幂指函数相关关系,y=ax~b,对树高影响不显著,但树木的高径比随密度增加呈增大趋势;林分密度对单株和不同器官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林下植被生物量和多样性与林分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沙地柏压条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沙地柏能迅速大面积造林,我们在塞旱坝林场搞了不同枝条长度、不同立地类型的沙地柏压条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枝条长度在25cm以上时,沙地柏在草甸沙地、固定沙地和阳坡山脚下压条造林均能成功。  相似文献   

10.
林木保存率是林分维持合理结构的数量基础,是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的前提条件。以黄羊滩人工固沙林为对象,通过对13个树种(草种)进行调查,采用系统聚类等方法对林木保存率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木保存率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不适应种类型,该类型包括刺槐、小叶杨和小美旱杨等3个树种,以该类树种营造的林分林木保存率逐年下降,不能形成有效防护结构,在经营中是改造对象;适应种与顶极种类型,包括白榆、黄柳、沙枣、樟子松、柠条、侧柏、新疆杨、沙地柏。造林后经过多个生长季,保存率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并满足形成有效防护结构所必需的数量,在人工固沙林建设中是重点经营对象;先锋种类型,包括差巴嘎蒿和沙打旺,是流动沙地的建群种。与木本植物相比保存率较低,但可在播种后快速形成地面覆盖。流动沙面固定后,应及时引进功能更强的灌木树种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樟子松、柽柳种源收集区进行杂草防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0%迪林飞达可溶性粉剂每667 m2用药量300~400 g,兑水60 kg,对防除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樟子松种源收集区杂草效果都在85%以上;10%草甘膦水剂在防除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樟子松种源收集区杂草效果也极显著,而且对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樟子松无药害;3种除草剂对柽柳都产生药害,只是药害大小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较系统地论述了嫩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小黑杨、樟子松林分的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小黑杨林分的水分生产率为1.113,较全国农业平均水分生产率(0.8)相对提高39.13%;樟子松林分的水分生产率为1.441,比小黑杨林分的水分生产率高29.47%,说明樟子松林分是嫩江中下游地区较好的抗旱节水型林分,应在该地区适当增加樟子松林分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红松(Pinuskoraiensis)、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彰武松(P.densifloravar.zhangwuensis)、赤松(P.densiflora)、欧洲赤松(P.sylvestris9个种源)、欧洲黑松(P.nigra)、小干松(P.contorta)、沙地云杉(Piceameyerivarmongolica)、北美云杉(Piceapungensglauce)、铅笔柏(Sabinaviginiana)定植在章古台生长表现,结合当地林龄超过20a的针叶树生长材料,进行分析得出:彰武松、樟子松、赤松表现最佳,可结合阔叶树种在平缓沙地及沙丘腹部营造混交林;沙地云杉、红松、铅笔柏可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造林;欧洲赤松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4.
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依照不同立地、不同林龄、不同林型和不同林分密度研究了樟子松人工林改良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状况和林地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含水率有明显区别:0~20年生林分土壤含水率较高,至27年生林分林地土壤含水率为最低,27年生以后林分土壤含水率有所回升。甸子地樟子松固沙林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优于坨子地樟子松固沙林。不同林龄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区别不明显,但较裸沙地要好。从改良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效果来看:樟杨混交是较好造林类型,600~800株/hm2是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适宜的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5.
半固定沙地樟子松小叶锦鸡儿混交林营造及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嫩江沙地樟子松和小叶锦鸡儿人工混交林林分状况和生长指标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混交林主辅林种间的生长消长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辅助树种小叶锦鸡儿对主栽树种樟子松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樟子松的生长发育进程减慢,应对小叶锦鸡儿林分进行人工干预,以促进樟子松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新江实验林场不同密度、不同年龄阶段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进行测定,分析与探讨了樟子松人工森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及涵养水分的能力;不同密度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生长季节变化规律、历年变化情况、贮水量的差别,樟子松的林分密度。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变化受密度制约,适宜的密度为625-830株/hm^2。  相似文献   

17.
以浑善达克沙地东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平坡地(0~5°)、阳陡坡底(26~35°)、阳陡坡中、坡顶、阴陡坡中、阴陡坡底)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的变化,为区域人工林抚育和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阳陡坡底樟子松平均株高、胸径、冠幅最大,分别为2.14 m、25.05 mm、108.65 cm;②各立...  相似文献   

18.
在黑龙江省西部选择典型低山丘陵区,根据其立地类型试验构建了樟子松纯林、樟子松蒙古沙棘林、蒙古沙棘林、云杉落叶松林、小黑杨林、灌木柳林等6种水土保持林示范模式,并对其生长状况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各类试验林总体成活率为87%,保存率为82%,模式区内林木覆盖度已达70%,开始发挥效益:试验前原来的19条水流沟中15条发展沟已变为稳定沟,模式建立成型后较对照减少地表径流量39.7%~95.9%,减少土壤流失量63.7%~99.5%,减少肥料流失量63.9%~99.5%;与造林前土壤养分含量相比,模式区有机质含量提高46%~59%,有机氮提高24%~52.2%,有效磷提高48.6%~60.7%;试验区内物种多样性较试验造林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沙地樟子松针叶保水力及相对含水量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樟子松、油松、赤松形态结构、保水能力的分析及对樟子松相对含水量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针叶形态与结构利于抗旱,叶片组织含水量中束缚水所占比重大,叶片保水力强,初始失水率2.5%~4.1%;立地条件、龄级、密度对樟子松针叶相对含水量无显著影响;生长季内,针叶相对含水量大体呈单峰变化,即6、7月份较低,8月份达到顶峰,进入9、10月份回落;樟子松2年生针叶相对含水量与气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营造生态经济型固沙林,以银中杨、小美旱杨、黑林-1杨和樟子松等树种为对照,选择彰武小钻杨在不同沙丘部位进行造林试验。试验表明:在平缓沙地彰武小钻杨生长量比较高,树高和胸径分别为银中杨的91.8%和104.2%,为黑林-1杨的105.9%和120.6%,为小美旱杨的112.5%和195.2%;在沙丘下部彰武小钻杨比樟子松生长量显著增加;而在沙丘上部比樟子松生长降低,并发生干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