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稻蟹共作就是在稻田放养一定数量的螃蟹,螃蟹能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部分害虫,排泄物可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而水稻又为河蟹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螃蟹生长。稻蟹共作基本不施用农药,只施用少量化肥,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种养模式。一、幼蟹的暂养(一)暂养池修整提前修整好暂养池,用漂白粉进行消毒。7天后注水50 cm深,注水时用细纱网包扎进水口,以防野杂鱼及其他敌害生物进入。  相似文献   

2.
北方稻蟹共生田水稻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蟹田水稻使用农药少,生产的稻米绿色无污染,市场价格高。旱育秧技术随着多年的推广,现已渐趋成熟,但目前在蟹稻共生田还基本上采用过去传统的水育秧栽培法,如何在蟹稻共生田利用旱育抛秧技术达到节工、省本、高产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旱育秧要尽量早播种,科学培养健壮秧苗。大田期既要考虑到螃蟹对水稻的影响,又要兼顾螃蟹的生活习性。在肥水和农药使用上,在不影响螃蟹生长前提下进行,旱育抛秧在蟹稻共生田的运用,旨在探索水稻高产、低成本和高效益的栽培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稻渔共生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中养殖鱼、虾、鳅、蟹、鳖等水产和鸭(禽)等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肥、气及各类生物资源,通过水稻和水(禽)产动物既共生共育又互利互补而形成的种养生态模式。"稻-鱼""稻-鱼-鸭""稻-虾""稻-鳖""稻-蛙-菜""稻-鳅""稻-鱼-菇""稻-鱼-萍""稻-鱼-萍-鸭"等种养模式是最大限度利用稻田空间的主体复合种养模式,水稻扎根稻田泥土中,鱼、虾、鳖、鳅、蟹生长在水中,鸭、萍在水面  相似文献   

4.
在辽宁省盘山县太平农场开展了稻-萍-蟹无公害农业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稻-萍-蟹2、3处理水稻分别增产5.79%、1.69%,而稻-萍-蟹1处理与对照相比减产2.03%,稻-萍-蟹系统增收河蟹103.95—170.85kg·hm-2;稻-萍-蟹系统与对照相比土壤全氮含量增加了12%—20%、全磷增加了15.7%—30.3%、全钾增加了40.9%—49.7%,有机质增加了20.4%—36.2%;稻-萍-蟹1、2、3处理杂草量比对照分别下降了25%、50%、15%;稻-萍-蟹共生模式是北方水田区无公害农业最佳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5.
稻蟹共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稻蟹共生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稻蟹共生稻田中对水稻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养蟹田水稻的许多经济性状及产量都优于对照稻田,综合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对照稻田。[结论]辽宁盘锦地区适合稻蟹共生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相似文献   

6.
稻蟹(扣蟹)共生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为促进该技术在江苏省太仓市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特在太仓市浮桥镇丁泾村开展了稻蟹(扣蟹)共生技术的示范。示范结果表明,稻蟹(扣蟹)共生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示范田块的利润比传统的水稻单作田块每667 m2增加6 005元,实现了生态大米和优质蟹苗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7.
稻田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迅速,但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具有较大争议。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典型稻田种养模式——稻蟹共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开展微区试验,设置持续淹水水稻单作、晒田水稻单作和稻蟹共生3种处理,开展了不同稻田生态系统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稻蟹共生能够降低稻田N2O排放,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处理和晒田水稻单作处理相比,稻蟹共生处理N2O排放量分别降低23.9%和16.7%。稻蟹共生对CH4排放的影响则取决于水稻单作的水分管理模式。相比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处理,稻蟹共生处理使CH4排放量降低13.5%;然而相比于晒田水稻单作处理,则使CH4排放量增加34.0%。整体而言,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处理相比,稻蟹共生处理降低了13.6%的增温潜势;与晒田水稻单作处理相比,却增加了32.6%的增温潜势。冗余分析表明,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受田面水溶解氧和pH以及土壤中NO3  相似文献   

8.
以水稻、小龙虾、螃蟹为研究对象,探讨水稻-小龙虾-螃蟹共生轮养模式的经济效益。选择11个水稻品种进行生育期、产量比较试验并方差分析;以水稻单作为对照,研究水稻-小龙虾-螃蟹共生轮养的经济效益。桃优香占、华润2号、粤农丝苗、狮山3号生育期较短;丰两优香1号、玉珍香、福稻88、香润1号、天优1号生育期中等;稻虾1号、南粳505生育期较长;桃优香占、丰两优香1号、华润2号、福稻88产量均比对照南粳505高,且达极显著水平;稻虾1号、天优1号与对照产量差异不显著。水稻-小龙虾-螃蟹模式经济效益39 580元/hm~2,水稻单作经济效益18 575元/hm~2。水稻-小龙虾-螃蟹模式经济效益是水稻单作的2.13倍。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农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卢龙县刘田各庄镇赵官庄村农民因地制宜,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积极尝试稻蟹混养的立体种养模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稻田养蟹是一种高效立体生态农业,两者互利共生。河蟹以稻田的漂浮生物、害虫为食,它能够清除田间杂草,吃掉害虫,其排泄物、残饵还可作为肥料,促进水稻生长;水稻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两者形  相似文献   

10.
蟹稻共生模式应用种植、养殖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了稻蟹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稻米以及消费者喜食的河蟹,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等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稻蟹共作模式,提高了水稻种植的附加值,实现了"一地两用、蟹稻共赢"。  相似文献   

11.
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是一项以水稻为基础,运用田蟹的生活习惯,将合适数量的田蟹投入到稻田里饲养,明显提高经济价值及生态效益的新型种养方式。本文以稻蟹共生种养实验为基础,寻找制约产业发展的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稻田改造、水草种植与养护及微生物制剂应用等方法,人工模拟河蟹生长的生态环境,对稻蟹生态种养水环境进行管理实现水稻与河蟹互利共生及水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提高水稻品质和河蟹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指在水稻生产季节,放养鱼、鸭,等于在稻田中形成稻鱼、稻鸭种养结合、互补共生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鸭,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具有增粮、增肥、增收和节地、节工、节资的优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生态、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1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技术"稻鱼共生"是根据稻与鱼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生长发  相似文献   

14.
稻蟹生态种养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蟹是根据稻蟹共生互利原理进行的,可充分发挥稻田面积和水域空间,发挥土地资源潜能,将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高产、高效、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的目的,提高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复合经济效益。稻蟹种养是寓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于一体的种养模式,涉及种植业与水产养殖等多学科的交叉,  相似文献   

15.
稻-蛙生态共生模式在原有稻田养殖模式的基础上集成关键技术,创新生态化养殖模式,合理利用了农村田地资源,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养殖设施简易,单位面积产值是单一水稻种植的8~10倍,能极大地提高农民收益,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同时稻-蛙生态共生模式减少了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水稻几乎不会发生疾病,养殖过程达到生态化和循环化,适宜在农村进行大面积推广。既能满足部分市场需求,还能保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符合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在西南地区可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莲套稻的效益评价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稻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水田中以莲子为主体,套种一季水稻的立体结构式种植模式。根据莲稻共生关系及制约因素,用丰产栽培技术措施改良共生关系,趋利避弊,使莲稻互利共生,从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增粮增收,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渔稻共生种养是一种将渔业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结合,并能够使其共生系统产出更多价值的生态化种养模式,具有绿色高效、生态节水,产出多样等优点。因此,本文综述了渔稻共生种养的概念、作用机理、主要模式、主要社会贡献、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与对策,以期为我国渔稻共生种养模式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农业》2019,(19)
稻田养蟹是利用稻田的空间资源及生物资源,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下,让河蟹和水稻和谐共生,稻蟹双收,最大限度地提高稻米产量与品质及农田的总体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稻田的生态空间,实现水稻和水产养殖动物互利共生的创新型农业生产模式。阐述了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的主要功能,综述了我国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概况,介绍了稻鸭共生、稻虾共生、稻鱼共生、稻蛙共生和稻螺共生等5种湖南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典型模式,分析了目前湖南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中存在缺少统一规划、协作机制不全、技术水平不高、培训服务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开拓不足的问题,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技术支撑、创新突破、产业化经营和深挖潜力等方面提出湖南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今后推广对策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稻蟹共作水稻产量形成及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蟹共作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本文以同期播种的水稻为对照,对稻蟹共作产量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穗粒结构"二增二减",单产水平降低,但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并且对其配套技术进行细致研究,稻蟹共作效益稳定,具有很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