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模态日益成为语篇的普遍特征.当前多模态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几种主要的研究路径.在多模态互动分析的理论框架下,多模态新闻语篇的意义建构主要体现在语篇内部和语篇外部视觉符号、文本符号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的文学宝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属杰弗里·乔叟的代表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这部作品开英国现实主义先河对后期英国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太光 《草原》2015,(2):98-104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尤其是语言学转型,中国当代文学逐渐迎来自己的"减法"时代。这"减法"时代伴随着一系列文学运动。往上,可以追溯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它们试图在批判和反思中从文学中减掉"政治"(其专门用语叫"极权")。可实际上,它们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政治"的圈子,甚至在叙事策略上跟此前的文学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尽管如此,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它们还是第一次喊出了文学需要做"减法"的口号,虽然其实践跟口号背离甚远。不过,也正是由于这  相似文献   

4.
为畜牧人架构一座文化平台如果你拥有一杆倔强的笔,想要战斗在文学第一线上;如果你怀揣一颗滚烫的心,想要燃烧火热的心房;如果你愿插着想  相似文献   

5.
《草原》2012,(11):48-48
正《草原》文学月刊是内蒙古文联主办的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省级汉文文学月刊。自1950年创刊以来,追求厚重大气的办刊风格,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不薄名家,力推新人,努力站在文学的前沿。杂志设有中篇精粹、小说在线、塞外随笔、北中国诗卷、新批评等栏目,其中北中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为例,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别从词汇、句子结构、修辞等方面对《愤怒的葡萄》进行阐释,从而能多角度理解和欣赏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7.
《孔子家语》在汉代已被载入典籍,堪称传世之作。长期以来,由于其真伪问题悬而未决,《孔子家语》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它是伪书。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出土文献的陆续发现,《孔子家语》伪书说基本被推翻,其研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对《孔子家语》的研究情况从史料研究、思想文化研究和语言文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对今后《孔子家语》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梦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国梦的理论内容得以丰富显现。中国梦不仅蕴含着文化情感,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概念、广泛的民族共识以及深厚的社会根基。它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集中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景、国富民强的期盼,并推动了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佛、道两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产生这些联系的原因除了历史政治等因素,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老子》与《金刚经》作为道家与佛教的两部重要典籍:对两个哲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为老子的思想作了更为详尽的阐释,老庄哲学与佛教思维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为文学的演变注入了新的能量。  相似文献   

10.
"香"在中国美学研究中并不"吃香",而事实上"香"却扮演着重要的审美角色。"香"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待遇"与它自身扮演的审美角色并不相称,因而考察、探讨"香"的美学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以《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涉及"香"的文论为考察中心,通过深入考察和探讨,"香"的美学意义可归纳为:(1)作为客观物品的"香",不仅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审美对象,而且还能为艺术创作和欣赏营造一种虚静、恬淡的审美氛围;(2)作为客观属性的"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由"善"的价值判断升华为"美"的审美判断的客观可能性;(3)作为主观感受的"香",使主体不仅能获得感官的快适,更能获得一种超越感官感受的精神体验。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吸引着众多中外学者对其进行新的阐释。由于此典籍语言的晦涩、句法的模糊,决定其翻译需经由今译与英译两个过程。此典籍今译中的错误必然导致英译中的误译。《道德经》首章今译时在断句方面产生了讹误。“无”与“有”是老子的哲学范畴,文中推翻了以“无名”、“有名”和“无欲”、“有欲”为读的理由,并且论述了造成这种以讹传讹现象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2.
《红杏出墙》被视为左拉从浪漫主义创作走向自然主义创作的代表作。该小说除了对自然主义创作方法做了大量的尝试外,还在对恶魔式人物的塑造、荒诞情节的设计及恐怖氛围的营造以及罪犯心理的刻画上体现了"哥特式"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张雨 《山东饲料》2014,(12):288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司马迁站在"秉笔直书"的立场,对历史进行客观还原,对历史人物做了公证的评价,但他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他本人是孔子思想的忠实追求,形成理性态度和批判意识。《史记》体现作者对人类历史的独特见解,看到了人类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  相似文献   

14.
“谢赫六法”是我国古代美术作品评价的标准。作为重要的美学原则,“六法论”的提出,构建了初步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而在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谢赫“六法论”仍然被美学界视为经典。“六法论”作为绘画的准则,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绘画理论实践的不断进步,“六法论”也在发展。而现如今,谢赫“六法论”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依然具有很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谢赫“六法论”的研究,从我国绘画理论的实践当中,探索谢赫“六法论”的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适"作为一种审美愉悦的范畴,是中国人追求生命的自我超越与完善的生动体现。这种愉悦观在《庄子》中被最终确定下来,并按照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分为"适人之适"、"自适其适"、"忘适之适"。这些不同层次的愉悦观深刻影响了历代文人的创作,使中国文学呈现出从具有生理与伦理倾向的一般抒情境界,到抛弃生理欲望与功名利禄的自由抒情境界,最终由物我二分的境界上升到最高层次的物我为一、忘己忘物的终极抒情境界。  相似文献   

16.
南惠真 《北方牧业》2014,(12):149+178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且大部分是研究其理论框架以及针对教学中的应用。笔者在此将多模态话语分析运用到具体的电影语篇中,以原著小说改编的《暮光之城:暮色》为对象,分析电影语篇中经常出现的多模态话语方式,如:运动画面、言语、音乐、色彩等。通过分析可以更准确的解读话语的意义,进而发现人们是如何在不同的领域中使用多模态交际手段来达到交际的目标的。  相似文献   

17.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就被尊为儒家经典,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历朝历代对《诗经》的研究也都显得十分重视,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对后世研究有益的《诗经》注本,诸如《毛诗》,宋朱熹《诗集传》等。而高亨的《诗经今注》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诗经》全注本,对于之前的《诗经》相关注本自然十分重视。高先生对于这些注本或继承,或发展,或存疑,或推翻,其对注本的态度也对后世研究古籍的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结合《诗经今注》中某些具体的实例,在首先肯定高先生对于《诗经》相关注本的态度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最后点明了这种态度对于我们学术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破戒》、太宰治的《斜阳》、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分别产生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堪称书写成长主题的经典之作。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基于传统与现代成长小说的差异,从“觉醒——顿悟——幻灭”的成长叙事角度剖析三部作品中主人公各具特色的精神成长,揭示其中成长主题的演变历程,并探讨产生这一变化的历史文化背景,指出日本文学中的成长主题有别于西方成长小说之处在于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与强势文化取代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全球过上了一体化的生活。但全球的趋同性和普适性只能是相对的,绝不能使全球达到一致化、整齐化。因为在这种境况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学应该如何建构?  相似文献   

20.
外语文学作品翻译为各国读者充分了解世界文学打开了一扇重要窗户,但翻译质量的好坏肯定会影响读者对作品所要表达思想及情感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为此,通过对英文小说《飘》的两个译本语篇翻译的对比分析研究来说明外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读者充分理解、把握作品主题思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