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试验利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3种用于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对该病进行防治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显著;种衣剂能有效地控制丝黑穗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提高玉米产量,与对照差异显著。黑败种衣剂的防效最佳,黑虫双全次之,立克秀最差。  相似文献   

2.
玉米抗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个抗玉米丝黑穗病自交系(齐319和Mo17)与2个感病系(E28和黄早四),组配4个抗感杂交组合。2004年,对4个组合的亲本、F1、F2、BCR(F1与抗病亲本回交1代)和BCS(F1与感病亲本回交1代)6个世代群体分别在北京和黑龙江进行丝黑穗病的人工接种鉴定,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特点。研究表明,各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均含有显著的加性效应,其中3个组合有显著的显性效应。不同杂交组合的抗病遗传模式表现不同,用感病亲本E28组配的2个组合(齐319×E28)和(Mo17×E28)的抗病性基本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而用另一个感病亲本黄早四组配的组合(齐319×黄早四)和(Mo17×黄早四)的抗病性存在明显的上位性效应。这说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呈现较复杂的遗传模式。因此,在抗玉米丝黑穗病育种中既要重视对自交系抗病水平的鉴定,也要加强杂种F1的合理组配及抗病性评估。  相似文献   

3.
Mo17抗玉米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研究了玉米丝黑穗病重要抗源Mo17在不同感病背景下的基因效应差异。两背景下不同世代间玉米抗丝黑穗病程度存在极显著差异,F1和F2的病株率介于双亲之间,偏向与抗病亲本,均无超亲优势,F1与双亲回交,后代的病株率基本偏向于回交亲本;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分别符合六参数和四参数模型,其遗传贡献中主要以加性和显性效应为主,但在黄早四背景下表现为超显性且存在明显的上位效应,而3788背景下加性、显性效应相当,且仅存在加性、显性上位效应;以Mo17为抗病亲本组合的抗病性至少由1对抗性基因控制,估计的基因对数为0.48~1.03。  相似文献   

4.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都是真菌性病害,但是两种病害的病原菌不同,症状不同,防治药物不同。介绍了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时期。危害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玉米抗丝黑穗病QTL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Mo17(抗)×黄早四(感)的F2分离群体(191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有84个SSR位点和48个AFLP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 542.9 cM,平均图距11.7 cM。在吉林省公主岭和黑龙江省哈尔滨2个地点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184个相应的F3家系(缺失7个)进行抗病鉴定。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丝黑穗病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在吉林公主岭地区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8、9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10.0%~16.3%。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也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4、7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4.6%~13.4%。比较分析发现,两地一致在第2、3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QTL,其中第2染色体上的表现为超显性效应,第3染色体上的表现为加性效应。研究结果为玉米抗丝黑穗病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玉米丝黑穗病,农民称为“乌霉”或“乌米”,是由孢子菌侵染所引起的玉米系统性病害。近两年,此病在吉林省发生普遍且严重,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今年,许多地区出现了丝黑穗病爆发的情况,造成了玉米产量的大幅度减产,已引起各级领玉米丝黑穗病,农民称为“乌霉”或“乌米”,是由孢子菌侵染所引起的玉米系统性病害。近两年,此病在吉林省发生普遍且严重,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今年,许多地区出现了丝黑穗病爆发的情况,造成了玉米产量的大幅度减产,已引起各级领导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表现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种子萌动到五叶期都能感…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抗丝黑穗病玉米的遗传、表达及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海92-1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的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对其To代种子进行了潮霉素抗性筛选试验,结果表明T1代的分离比分别为3:1和15:1(表1).这证实大多数转基因植株中几丁质酶基因是以单拷贝、单位点整合到植株的基因组中,个别转基因植株中是以单拷贝、多位点整合到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中的.农艺性状调查分析,转基因株系的株高和穗位高都高于对照植株,单株结穗数基本不变,而转基因植株的穗长值和穗粒数值均比对照植株大,穗长增加4~7 cm,穗粒数增加1%~7%.对T1,T2,T3代株系的PCR检测结果说明目的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可稳定遗传.田间抗病鉴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的发病率比当代对照株系明显减少2~4级,选育得到的纯合系06006和06012的发病率为0,表现出高抗病性.  相似文献   

8.
玉米丝黑穗病年年都有发生,惟有2003年确实让我们大吃一惊:田间调查发病率高的点达到52%,低的点也达到29%,平均41%,减产严重.难怪农民反应强烈,四处告状,要求种子公司赔偿.我们作为调查组的成员,面对大田玉米受危害的事实与受害农民一脸的苦涩和无奈,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秋天本来是收获的季节,而眼前的景象与这个季节实在太不相称了.  相似文献   

9.
李素红 《种子科技》2004,22(3):170-170
近年来,玉米丝黑穗病在制种田里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此病由于果穗全被破坏,一旦发病则全株没有产量,成为春季制种区影响玉米增产的重要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10.
1发病原因 一是散落在田间土壤中的病菌冬孢子,可存活2~3a,且必须经过一个秋、冬、春季的生理后熟过程,才能萌发.病菌冬孢子通过牛的消化道,仍能保持活力.所以,土壤、粪肥是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侵染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部分含CIMMYT玉米种质的半外来群体选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用CIMMYT种质Pob45和Pob46与黑龙江省部分自交系杂交构建的半外来群体的选系中,对丝黑穗病中抗及其以上的选系占一半以上,其中高抗占35.9%。CIMMYT种质的引进总体上有利于提高黑龙江省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玉米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以14个玉米杂交种(京科308、四单19、辽单565、吉单261、京科25、京单28、京科508、郑单958、京科516、DH3719、丹玉39、中丹808、农大108、京玉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苗期反复干旱对玉米株高、干物质积累、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等的影响。分析表明,反复干旱胁迫下玉米各杂交种幼苗存活率与株高、干物质积累、POD含量呈正相关,与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呈负相关,上述指标和幼苗反复干旱后存活率的相关性都达到显著水平。鉴定玉米苗期抗旱性以幼苗反复干旱后存活率为主,结合其他5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几年来,玉米丝黑穗病已成为北方玉米区严重病害之一,发病区域大,发病程度、发病率增高,产量损失较大,应引起高度重视。1病害症状玉米丝黑穗病是由土壤带菌传病侵染植株幼苗引发的病害,侵害雌穗(果穗)和雄穗,通常于玉米抽穗后呈现症状。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个加拿大玉米群体性状表现及对丝黑穗病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引进的20个加拿大玉米群体为材料,对其主要性状及玉米丝黑穗病抗性进行评价.供试群体在黑龙江省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且生育期较短,属早熟和中早熟类型,可以在早熟玉米育种中利用.其中,群体EP9的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子等性状表现较好,可优先利用.20个群体对丝黑穗病抗性差异较大.其中,群体EP7、EP8、EP15、EP23表现为抗病,占供试材料的20%;群体EP1、EP9、EP12、EP16、EP21表现为中抗,占25%;感病群体11个,占55%,但发病率均小于21%,表明供试群体均对玉米丝黑穗病具有一定的抗性,在抗病育种中可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防治稻曲病危害的主要途径有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本文介绍了当前主要栽培品种的田间发病状况,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05~2006年,在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山西省寿阳县,开展了以覆盖农膜为主,结合抗病品种和杀菌剂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控制效果以及玉米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和2006年,覆膜使玉米丝黑穗病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从15.5%和8.9%降低到6.3%和6.5%,防治效果分别达59.4%和27.0%;使玉米产量分别提高746.2kg/hm2和1410.0kg/hm2。选种抗丝黑穗病品种能显著降低丝黑穗病的发病率。晋单34号在2005年和2006年较宽诚1号和张玉1号丝黑穗病的发病率分别从17.3%和9.5%降低到4.5%和6.0%。本研究所选用的杀菌剂15%三唑酮、CAM和黑虫双全均未显著降低丝黑穗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和作物生长环境的日趋恶化,以及种子市场的放开和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玉米丝黑穗病已成为影响我省玉米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充分认识和普及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常识对玉米产量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