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再论小麦育种方向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小麦品种资源,适应农业结构调整,本文根据目前小麦育种,优质小麦育种,超级小麦育种和饲用小麦育种,并从亲本选配,杂交类型选择。生理生化特性的改进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小麦育种方向的方法和途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2.
3.
河南省优质小麦育种的现状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献林 《作物杂志》2002,18(2):45-47
河南是小麦生产大省,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490万hm2 以上,总产160多亿kg,面积和总产均位居各省市之首。近年,随着小麦逐年增产,出现农民卖粮难问题,一方面全省小麦大量积压、调销不畅且价格偏低,国家财政补贴数额加重;另一方面国内和省内生产面包、饼干、糕点等食品的小麦则主要依靠进口。鉴此,国家及河南省于1999年相继出台了以优质麦为主的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小麦优质优价政策,真正拉开了优质小麦生产的序幕。1 国内优质小麦育种的发展简况我国对强筋小麦的品质育种始于70年代,80年代初已有面包用小麦大面积种植。自此,一些育种单位开始了以品质改良为目标的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4.
徐宇贤 《作物杂志》1992,8(1):33-34
春小麦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1100余万亩,约占全省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春小麦又是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中部地区和临夏、甘南州等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故搞好春小麦的育种工作,对全省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庞启华  李生荣 《种子》1995,(3):12-15
绵阳系列小麦品种是以推广良种繁6作中心亲本分别与70-5858和406杂交育成绵阳11、12号后,再对绵阳11号进行系统选育而成。它不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良好的稳产性和籽粒商品性以及对条锈病等病害的持久抗耐性,而且,在四川省小麦育种史上,第一次将高产、优质、矮秆、大穗大粒、早熟、抗病等众多优良综合农艺性状有机协调于一体。该系列品种已在我国连续种植达15余年之久,累计推广面积2180.68余万公顷。  相似文献   

6.
宁夏大豆育种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宁夏大豆育种科研工作的历史、成就.宁夏回族自治区大豆育种科研工作始于1972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区大豆育种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先后自育出5个大豆新品种.经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品种有13个.使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得到4-5次全面更替.大豆品种丰产性不断提高.栽培技术不断完善.品质性状也不断提高,先后对大豆品种资源进行了搜集、创新、利用研究.进行了本区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收集研究.最后对大豆育种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小麦航天诱变育种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两个小麦品种(系)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对SP2代农艺性状变异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均发生了变异,但株系内变异多数为不显著。两个品种(系)的诱变率和性状的变异方向存在差异,豫农201的诱变率高于大粒1号;大粒1号变异株系的性状指标多数为增加,豫农201变异株系的性状指标多数为减少。性状间的诱变率具有差异,株高和粒重的诱变率明显高于其它性状  相似文献   

8.
靖金莲  王全亮 《小麦研究》2000,21(1):32-34,22
随着临汾小麦品种的推陈出新,产量几上台阶,其主要农艺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综观趋向,具体表现在冬性强度减弱,株高明显下降,收获指数大幅提高,产量潜力明显增大,品质性状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说明进入“七五”以来,临汾号小麦品种在选育上考虑到高产与优质的结合。从临汾号小麦中演进规律及社会需求来看,今后小麦育种目标应为多抗高产稳产优势高效益综合优异类型。  相似文献   

9.
在干旱缺水地区选育抗旱丰产新品种的途径是;在较高群体基础上,通过提高千粒重,增加穗粒重;围绕育种目标选择抗旱,丰产性突出的材料作亲本;早期世代采用水旱一体种植,两种生境条件下的交替选拔。  相似文献   

10.
11.
对北京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的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北京地区冬小麦高产育种的进展及问题,提出高产品种模式以中间型模式较现实可行,设计时应注意:1.对产量构成三因素要统筹兼顾,尽量挖潜,争取综合优势.2.协调穗粒数与抗寒及熟期的矛盾,在中等小穗数的基础上争取提高小穗结实数并力争减少不孕小穗数.3.穗粒重构成的三种类型,穗粒数/千粒重是:(1)中上/中上,稳产性好,较易实现;(2)中上/上,高产潜力大;(3)上/中,利于协调高产与优质.4.兼具中上等分蘖力,越冬抗寒性好及成穗率高,可获较高的亩穗数.5.株高80—85厘米,收获系数0.44—0.50为宜.多穗与大粒结合型,也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高产节水冬小麦新品种衡722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新品种衡7228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选育的。选育过程中采用了水旱交替选择法、异地鉴定法等先进方法。选出的衡7228具有高产、节水、抗逆的突出特点,是非常适合黄淮北片冬麦区的一个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3.
小麦高产育种中产量性状的相关及其改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把山东省及黄淮麦区建国以来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与当前高产新品种(系0相应性状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性状的灰色关联度、选择指数、多元回归及相关通径分析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随着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穗重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影响穗重的主要因素千粒重。不同类型的高产可以有不同的产量构成模式。对于如何协调产量性状之间的关系,抓住改良重点,提高选择效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晋太114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晋太114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矮败小麦后代材料2003 F1686矮败为母本,长687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2016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13-2014年度和2014-2015年度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单产7 692.8 kg/hm2,比对照(2013-2014年度为长4738,20142015年度为中麦175)平均增产8.7%,产量居第1位;2015-2016年度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平均单产7 498.2 kg/hm2,比对照中麦175增产6.9%,产量居第1位.籽粒容重790 g/L,粗蛋白质含量13.16%,湿面筋含量28.9%,稳定时间3.3 min,达到国家中筋小麦品质标准.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冻、抗病、抗热、抗青干、灌浆快、落黄好、适应性强的特点.适宜于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一个丰产的小麦品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叶色深绿;(2)株型紧凑;(3)叶功能期长;(4)秆接、秆细,穗大粒多,收获指数高;(5)抗病性好.据资料显示,近30年来四川小麦品种增产的进展是较缓慢的,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审定通过的小麦品种亩产量由350 kg增至373 kg,30年只提高6.5%,每10年约提高2.2%.小麦育种要想取得突破,杂种优势利用是一条可行途径.目前已培育出育性转换只受光长控制不受温度影响的光敏核不育两用系制种安全,配组自由,现已测配出比标准品种川麦107增产25%以上的强优势组合,杂交小麦即将问世.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冬小麦在入冬前要根据田块中的杂草种类,选用不同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冬后要根据苗情实现分类管理,有效促控麦苗的生长,“雨水”过后要预防“倒春寒”和晚霜冻害。中后期要加强肥水管理,防治小麦病虫害获高产。  相似文献   

17.
优质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近年来,河南省温县大力实施“农业名县”战略,积极开展了“创建粮食高产名县”活动。温县农科所针对温县区主导小麦品种生育规律、形态结构指标、生理指标及不同生育时期群体消长及个体发育规律、幼穗及小花分化、退化,籽粒形成、物质运转和积累等特点,为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稳定适宜穗数、提高结实率及千粒重,摸索出一套优质小麦示范区规范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高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京冬6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充分利用本区灌浆期光温条件优势及大粒亲本资源,积极协调穗粒数较多与熟期及抗寒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是京冬6号突破高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节水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衡4041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单交与回交相结合的方式和水旱交替的选择方法,经异地异种条件定向培育,田间自然与模拟限水抗旱节水性以及抗病性专业鉴定,选育成了多穗抗倒、抗病、抗旱节水、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新品种衡4041,适宜黑龙港缺水区及冀中南高产麦区黄淮北片部分冬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程昕  刘伟  郑磊 《种业导刊》2009,(4):24-24,26
1充分做好播前准备,打好丰产基础 1.1深耕整地 深耕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促进有机质的分解,使小麦根系能够充分发育,扩大吸收范围,有效分蘖增多,穗部性状发育良好,达到抗旱抗倒、提高产量的目的。深耕整地一般采取机耕机耙相结合,耕深23~25cm,耕细耙实,无明显坷垃,蓄足底墒,保好口墒,结合整地做好田间工程,达到旱能浇、涝能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