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燕麦优异种质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保存燕麦遗传资源2977份。经综合鉴定,已初筛出一批优异种质,可为育种和遗传等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燕麦品种资源目录》一、二册中的大粒裸燕麦与普通栽培燕麦的蛋白质、脂肪和亚油酸含量的化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粒裸燕麦的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5.53%,脂肪含量为6.35%,亚油酸含量为42.44%,均比普通栽培燕麦的13.74%,6.23%,40.20%高。大粒裸燕麦的主要营养成分高于普通栽培燕麦。  相似文献   

3.
采用洗涤检验法和PDA培养基法对来自北京、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陕西、甘肃、河南、安徽和上海等地的32个甜瓜品种的种子传带真菌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干种子、种子洗涤悬浮液、水洗后种子和1%NaClO处理后的甜瓜种仁均检测到青霉菌、曲霉菌、镰刀菌和链格孢菌;经1%NaClO处理过后的甜瓜种子、种皮和种仁的带菌率明显低于干种子的带菌率,且经1%NaClO处理过后的甜瓜种子和种皮未检测到曲霉菌。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轻玉米种传真菌病害的发生,需探索合理的种子处理方法以降低带菌率。以‘郑58’为试材,用PDA平板培养和滤纸发芽试验方法,测得不同温度处理后种子内藏真菌带菌率和发芽指标的数据。结果表明,30℃~50℃处理的种子均能带菌,带菌率在3.3%~23.3%之间,且随温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下降,真菌种类也随之减少。40℃和45℃(10~20 min)处理的种子带菌率为10%~13.5%,显著低于对照(P<0.05),45℃(30 min)和50℃处理的种子带菌率最低,为3.3%~6.7%。不同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30℃无影响,35℃和40℃(10~20 min)明显提高了种子发芽势和发芽指数(P<0.05),40℃(30 min)使发芽率下降,45℃~50℃显著降低了各发芽指标(P<0.05)。40℃处理10~20 min,能有效降低种子内藏真菌带菌率33.5%~50.0%,促进种子发芽,可用于播前种子处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及其进口小麦种子携带真菌的主要类群、致病性、药剂处理效果和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对小麦种子发育和储藏过程中真菌菌群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小麦种带病原真菌预防措施和小麦种子安全储藏方法,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探讨,最后提出了尚未明确和急需研究的问题,以期为生产健康小麦种子,种子安全储藏以及预防真菌性种传病害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时期、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对两个不同类型燕麦品种内农大莜1号(Avena nuda L.)和白燕7号(A. sativa L.)籽粒产量及营养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农大莜1号籽粒粗蛋白、总磷、钙、镁、锌、铁(P<0.01)和钾含量(P<0.05)高于白燕7号。不同灌水制度对植酸、总磷、蛋白质、钙、镁、钾、锌、铁和铜含量有显著影响,全生育期灌水3次(底墒+拔节水+抽穗水),灌水量1 800 m3 hm-2;或灌水4次(底墒+分蘖水+拔节水+抽穗水),灌水量2 400 m3 hm-2有利于燕麦籽粒产量和大多数品质性状的提高。大多数品质性状存在显著的品种×灌水互作效应。不同营养品质性状随灌水量变化规律不一致,并存在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7.
高苇  王勇  张春祥 《种子》2016,(9):91-93
为明确不同黄瓜品种种子携带真菌的种类及其带菌率差异,采用洗涤法和PDA平板法对12个黄瓜栽培品种进行种子外部和内部带菌检测.结果表明,供试种子外部带菌量差异较大,分离真菌的种类主要为青霉(Penicillium spp.)、曲霉(Aspergillus spp.)、木霉(Trichoderma spp.)、根霉(Rhizopus spp.)等腐生菌及镰刀菌(Fusarium spp.)、链格孢(Alternaria spp.)、蛭孢(Cladosporium spp.)等疑似病原真菌.种子内部寄藏真菌较少,疑似病原菌检出率显著降低,其中携带的镰刀菌分离频率最高,种壳内表皮的带菌率显著高于种胚.  相似文献   

8.
欧蒂是高产粮饲兼用型皮燕麦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98d左右,平均株高98.2 cm,千粒重33.80 g,粗蛋白含量14.88%,粗脂肪含量4.29%,2年区域试验每hm2平均籽实产量4418.73 kg,最高产量达到9225 kg,比对照增产16.5%;平均干秸草产量5304.87 kg,比对照增产11.93%。欧蒂群体结构好,成穗率高,高产稳产,抗倒性强,增产潜力大,成熟一致,落黄好,适宜机械化操作,适应在河北省坝上地区和坝下高寒山区及其他同类型生态区的生产潜力4500 kg/hm2以上的平滩地、阴滩地和水浇地种植。2018年8月通过专家会议评价,2018年12月在河北省完成登记,登记号:20182223。  相似文献   

9.
采用C-带技术对二倍体野燕麦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带型分析,以研究该野燕麦染色体的C-带特点.结果表明:二倍体野燕麦具有7对染色体,其上共有35条带,其中长臂具有带纹19条,包括13条中间带(I),6条末端带(T);短臂具有8条带纹,包括2条中间带(I),6条末端带(T),另外还有l条随体带(S)以及7条着丝点带(C),其带型公式为2 n=14=2CIT+ +2 CIT+8 CI+ T+2 CI+ T+S.二倍体野燕麦染色体组成为CC,核型为2A,属于较对称核型,进化指数为7.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0月在青海西宁发现自然患病的野燕麦植株,对其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分离,并对其培养条件以及致病力影响因素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产生灰白色中央隆起的粗糙形菌落,不产孢或很少产孢;在培养到7d,保湿时间72h,保湿温度17~20℃,接种浓度在1×107个/mL时,野燕麦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达到70%和4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产地肉苁蓉种子携带真菌优势菌群和带菌率的差异,采用平皿法对肉苁蓉种子进行外部(洗涤法和干种子法)、内部(种子消毒法与种仁消毒法)带菌检测。结果表明,肉苁蓉种子携带菌群主要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p.)、镰孢属(Fusarium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及少量的散囊菌属(Eurotium spp.)。不同产地肉苁蓉种子携带菌群及带菌率差异不显著,但分离频率有一定差异。研究结果为肉苁蓉种子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裸燕麦麸中β-葡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裸燕麦麸为原料提取β-葡聚糖,研究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水比等对β-葡聚糖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该工艺得到的β-葡聚糖产品含量可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双季栽培”对青莜麦的产质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青莜麦"双季栽培"技术的研究,选用适宜品种和最佳播种期,并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和应用,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饲草料以及提高奶牛产奶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品种和播种期两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表明:晚熟品种的叶片数为9片,比早熟品种增加2片;从叶面积系数上,晚熟比早熟品种在第二季比第一季分别高1.06~1.08;从光合生产率上,晚熟比早熟品种的孕穗至抽穗期分别高0.17~1.26 g/(m2·d);从光合势上,分别提高21 762.57~23 370.09m2·d;从全株干质量上,分别提高0.76~1.01 g/株;从产草量上,内农大莜1号和莜2号比对照增产45.83%~53.51%和41.67%~49.12%;第二季播种期以7月20日的产草量75 537.8 ks/hm2最高,比对照分别增加76.95%和38.87%,"双季栽培"青莜麦产草量达150 000 kg/hm2;从籽实产量上,内农大莜1号产量达3 789.8 kg/hm2,比对照增产26.33%~67.71%,从饲草和籽实的营养成分,内农大莜1号和莜2号均比其他莜麦品种的高,比饲用玉米亦高.选用内农大莜1号和莜2号高产、优质新品种,第一季顶凌播种,第二季7月20日为最佳播种,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和应用,为养殖业提供饲草料,开辟了又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黄瓜种子带菌检测及杀菌剂消毒处理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扬  王燕  张文华  潘骏  吴学宏 《种子》2007,26(1):11-14
采用离体平皿法对10个品种的黄瓜种子进行带菌检测,并测定5种杀菌剂和1种种衣剂对种子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为青霉属(Pen icilliumspp.)、根霉属(Rhizopusspp.)、曲霉属(Aspergillusspp.)、枝孢属(C ladosporium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spp.)和镰孢霉属(Fusariumspp.);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主要为根霉属、曲霉属、枝孢属和镰孢霉属;不同品种的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而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种壳带菌率一般高于种仁带菌率。15%噁.霜.福悬浮种衣剂、适乐时和福美双对种子的消毒效果优于甲霜灵、多菌灵、噁霉灵等供试药剂。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氮量对裸燕麦产量品质及叶面硒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N肥对于裸燕麦产量和品质及硒吸收的影响,从而为冀北坝上裸燕麦高产优质富硒栽培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以裸燕麦品种‘坝莜1号’为试验材料,分别在三叶期和拔节期施6个不同量的尿素,并且所有处理在三叶期和拔节期2 个时期、抽穗期和成熟前10 天2 个时期分别喷施相同量的2个型号硒肥。成熟期田间取样,室内测定裸燕麦的经济性状、产量构成、子实产量和生物产量。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籽粒粗脂肪含量;利用酸水解法测定籽粒粗淀粉含量;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籽粒硒含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裸燕麦的生育期有逐渐延长的趋势,裸燕麦的小穗数、穗粒重、穗数、穗粒数、籽实产量和生物产量以及籽实粗蛋白含量都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N肥增加了裸燕麦对硒肥的吸收,两年均是在三叶期施尿素210 kg/hm2拔节期施尿素240 kg/hm2时籽粒硒含量最高;N肥对于裸燕麦的穗长、粗淀粉、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两年对于裸燕麦的株高和千粒重影响不同,2013 年不同处理对于裸燕麦的株高和千粒重影响都不显著,而2014年有增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11个省份9个裸燕麦主栽品种进行3年的营养品质分析,利用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揭示裸燕麦营养品质形成的决定因子。结果表明:不同营养品质的影响因素不同,裸燕麦粗蛋白含量变异主要因素为地点差异,占43.35%,远大于年份和品种的作用力;脂肪含量变异主要因素为品种差异,占32.60%,大于地点和年份的作用力;淀粉含量变异主要因素为环境差异,占61.29%,其中年份占39.09%,地点占22.20%。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裸燕麦粗蛋白含量与土壤中N含量、生育期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淀粉含量与生育期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脂肪与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脂肪含量与株高关联度最大,其次为穗长、小穗数,与单株粒重的关联度最小。  相似文献   

17.
裸燕麦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林  范银燕 《作物学报》1997,23(1):107-110
对裸燕玫成熟胚进行离体培养。研究表明,基因型和不同激素组合,地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具有重要作用。晋燕8号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85.7%,2,4-D是诱导愈伤组织必不可少的因素。采用循环培养法对愈伤组织进行改造,获得了易分散,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缓减了愈伤组织生活力衰退的速度。将松脆愈伤组织置于流体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增减得到分散性。生长快的悬浮细胞系,悬浮系经分化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8.
56个10-1品系(来源于11个R0植株)和212个晋燕8号品系(来源于45个R0植株)被评价。结果表明,组织培养能够获得有益的农艺性状。82%的20-1系谱和93%的晋燕8号系谱在7个测定性状中至少有一个性状发生显著变异。对每个性状都有一些增加和降低的品系被发现,而且有益的农艺性状变化比不良的变化频率高。再生植物株后代扣进行证明:性状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单株选择能够在作物改良中应用。获得的变异也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