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两个水稻改良抗源对纹枯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连续2年的试验中的水稻品种特青和Jasmine85对纹枯病抗性的遗传。对亲本、F1、F2、F3和回交世代的接种结果表明,在与感病亲本Cypress和Maybelle杂交的组合中,2个抗源表现分别具有一对显性抗纹枯病基因。这2个主效基因是不等们县彼此独立的,它们相结合时可能表现一定程度的基因厍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江苏农学院实验农场和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LSU)水稻试验站,同时种植抗源间杂交组合Jasmine85/特青的F4家系。纹枯病菌的接种试验表明,多数F4家系的病级与抗病亲本相似;少数家系的病级与感病对照Lemont相似;其余家系的抗病水平明显高于它们的抗病亲本。试验进一步证明二抗源分别具有一对非等位显性抗纹枯病基因,二基因彼此独立,相结合时表现一定的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3.
在江苏农学院实验农场和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兰大学水稻试验站,同时种植源间杂交组合Jasmine 85/特青的F4家系,纹枯病菌的接种试验表明,多数F4家系的病级与抗病亲本相似;少数家系的病级与感病对照Lemont相似;其余家系的抗病水平明显高于它们的抗病亲本。试验进一步证明二抗源分别具有一对非等位显性抗纹枯病基因,二基因彼此独立,相结合时表现一定的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纹枯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病级为指标, 对 4 个杂交组合正反交 F1 进行了抗病性调查, 发现正反交 F1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纹枯病抗性遗传属于核遗传。同时调查 5 对杂交组合 F2 群体的纹枯病抗性, F2 植株比例都不符合质量性状的遗传特征。运用王建康和盖钧镒设计的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世代分析方法, 以及亲本、 F1 和 F2 方差分析方法, 分析 5 个杂交组合的纹枯病抗性遗传, 结果其至少受 10~13 对主基因和一些微效多基因的共同控制, 且遗传率在 3169% ~5709% 。  相似文献   

5.
采用7个自交系进行完全双列杂交,通过自交与回交获得F2及回交世代。授粉后21d于田间对亲本、F1、F2及回交各世代用刀划法接种黄曲霉菌(AspergilusflavusLink),收获时进行发病情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亲本对黄曲霉菌的田间抗性有显著差异;玉米对黄曲霉菌的田间抗性受多基因控制,既有基因的加性效应,又有显性效应。还对抗性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8个玉米自交系按n(n-1)/2双列杂交与世代平均数设计组配的28个杂交组合的F1,F2,BC1以及BC2世代种子以及亲本自交系为材料,于室内接种黄曲霉菌(AspergilusflavusLink)。结果表明:玉米对黄曲霉菌的抗性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效应都是重要的。某些组合的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抗性的基因显隐性可能因组合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7.
水稻杂种后代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比较相近的6个粳稻品种,采用Grifing双列杂交方法四,再结合直链淀粉含量的单粒测定方法,对亲本在F1、F2代植株上结实的F2、F3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配合力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GCA和SCA方差均极显著,表明在本试验中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二个世代的gcaMs/scaMs值大于1或显著,且随着世代的推进这一比值又明显增加,因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杂种后代的表现主要还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决定。在F2的胚乳表现中基因非加性效应的作用很大,随着世代的增加,加性基因的作用越显重要。在总的遗传变异中,F2种子主要以非加性变异为主,F3种子主要以加性变异为主,但非加性变异仍然占很大比重。配合力效应两世代间相关不显著,亲本稻米直链淀含量的高低与一般配合力的高低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杂种F_2优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3 ~1994 年以5 个组合的F1 ,F2 及其相应亲本为材料,在北京、石家庄和临汾三种环境条件下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F1 和F2 在不同环境下均较其亲本表现出较高的产量和更好的稳定性。由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某些F2 杂种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某些F2 杂种较亲本可增产10 % 以上,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测定冬小麦亲本间遗传距离的基础上,研究了14个杂交组合的F2代性状与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结果亲本间遗传距离与F2代的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抽穗期和株高等的表型变异系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主茎穗长和主茎穗粒重的表型变异系数的相关性不显著;亲本遗传距离与F2代性状均值无明显关系,但亲本的自身性状表现与F2代性状均值有关。  相似文献   

10.
稻谷黑米种波的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三个黑色种皮亲本与五个白色种皮亲本杂交,运用六个群体组配设计,分析种皮黑色素在各的表现,结果:(1)F1种皮黑色素性状为不完全显性,显性度在组合之间有差异;(2)F1、黑色种皮亲本加交一代的变异系数〈F2、白色种皮亲本回交一代;(3)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呈极显著、显著或接近显著。(4)种皮黑色素沉积性 一对显性色素基因控制,存在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
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不同世代遗传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遗传对于培育抗病品种有重要意义。将大豆Essex×ZDD2315组合衍生的后代F2、F2∶3、BC1F2和BC1F4分别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以研究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不同世代抗性遗传率的变化。结果表明:ZDD2315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未发现多基因效应,在F2∶3、BC1F2和BC1F4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15%、72.02%和90.91%;ZDD2315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在F2、F2∶3、BC1F2和BC1F4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5.03%、57.81%、67.76%和95.91%。说明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比较高,但不同世代检测到的主基因数不同,不同世代主基因遗传率不同,随着世代的提高,主基因遗传率也在提高,因此,育种上高世代选择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7个陆地棉品种配制的6个组合的P1,P2,F1,F2,BC1,BC2群体和6个组合的P1,P2,F2群体为材料,接种菌系采自于河北省棉区的2个中等致病力菌系,在人工生长室条件下研究了陆地棉的黄萎病抗性遗传方式。结果表明,陆地棉品种93抗12,鼓泽70和苏2028具有中等致病力菌系的抗性。在抗,感材料杂交分离群体中,抗,感植株的分布表现为主基因控制的质量遗传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抗条锈病品种陕农78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获得的F1代、F1代自交获得的F2代、及F1与铭贤169回交获得的BC1代植株,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条锈病菌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1、条中32对苗期进行人工接种后的反应型分析认为:陕农78对条中31的抗性是由1对隐性基因所控制;陕农78对条中32的抗性是由2对隐性基因互作所控制。  相似文献   

14.
陆地棉抗黄萎病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陆地棉不同种质(品种)的各世代群体(P1,P2,F1,F2,BC2,BC1)的抗性遗传研究表明,以中等致病力黄萎病菌系川V8接种,中棉所12及Mo-3的黄萎病抗性表现为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而川2802的抗性则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以强毒力落叶型菌系苏Vl3接种,川2802的抗性同样能有效遗传,且呈显性,其抗性表现明显异于中棉所12。  相似文献   

15.
用大豆种质PI88788和Peking与应县小黑豆的回交后代 (BC1 F2 )鉴定大豆对胞囊线虫(SCN) 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 ,结果表明 ,抗源应县小黑豆对胞囊线虫 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受隐性基因控制 ,与PI88788存在 1对基因差异 ,与Peking存在相同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6.
农家品种老芒麦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常规杂交方法.以农家品种老芒麦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自交、回交.获得F1、F2和BC1种子,选用水源14和条中32号生理小种单孢菌系,在1心1叶期用扫抹法接种进行苗期抗性鉴定的结果表明,老芒麦对水源14和条中32号在F2代的抗惑比分别为160:12、172:12,符合15:1的理论比例,F1及BC1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果,说明老芒麦对水源14和条中32的抗性均由2对豆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以2个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烟草品种Coker176和Ti245及感TMV烟草品种K326为材料,经杂交、自交、回交建立F1,F2,BC1等世代群体。采用人工接种TMV的方法对各群体进行抗性鉴定,统计各世代抗感植株数;利用卡方测验对分离世代群体进行抗感分离比检测。结果表明,Coker176的TMV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所控制,Ti245的TMV抗性由两对隐性基因所控制。最后对2个抗性亲本在抗TMV育种中的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5 个( 抗×感) 杂交组合 F1 , F2 和 B C1 群体对白粉病菌和若干个条锈混合菌种抗性的分析,探讨了89 - 076 , B Pm14 两个抗源亲本对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抗源亲本对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为完全显性遗传,并且,对白粉病的抗性受2 对显性基因控制;对条锈病的抗性受1 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玉米出籽率是影响果穗同化产物分配状况的重要指标,与单穗产量密切相关,研究其遗传规律对玉米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出籽率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普通玉米自交系组配的P_1、P_2、F_1、BC_1、BC_2、F_2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出籽率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均表现为增效,加性×加性互作、显性×显性互作、加性×显性互作、显性×加性互作等上位性效应均表现为减效;BC_1、BC_2、F_2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54.05%、36.26%、48.83%,BC_1、BC_2、F_2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6.45%、46.36%、31.43%,主基因+多基因总遗传率为81.13%;由此说明主基因与多基因在控制玉米出籽率遗传特性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以主基因遗传为主,非加性基因效应大于加性基因效应,同时环境因素对出籽率性状具有一定影响。本研究将为玉米出籽率性状的基因定位和选择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陈凤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440-4442
[目的]为西葫芦果径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了P1、F1、P2、BC1、BC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果径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径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2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径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