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常有些通讯员报怨:编辑部没有熟人,稿件不容易刊发。我们且不论此话是否正确,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通讯员要将自己挑灯夜战、字斟句酌的稿件变成杂志或报上公开发表的文章,不是信手拈采的客易事。诚然,同等质量的稿件,熟人有可能优先刊发。但是在这里,做为从事十几年编辑工作生涯的笔者想告诉通讯员:真正优质好稿,编辑部绝不会埋没!  相似文献   

2.
在日用洗涤用品行业,传化是一个响当当的商标名称,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传化还是这个企业创始人的名字;徐冠巨是一位有着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头衔的民营企业家,伹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被医生判“死刑”的人;传化集团现在是一个集精细化工,日用化工、高科技农业和物流商贸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但很少有人知道18年前徐家父子靠着一口水缸艰苦创业的故事。今天的传化集团早已是富甲一方了,但很少有人知道,徐冠巨一家老小仍然在曾经创业的地方过着简朴的生活…… 适值2004年“两会”召开之际,怀著敬意,我们走进传化,走近徐冠巨……  相似文献   

3.
每逢新春佳节,在我国广大城乡,人们总喜欢在自家的门、窗子、粮囤、衣柜等上面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满门庭。更有趣的是,人们还故意把“福”字倒过来贴,谐音有“福到”之意,以表达内心期盼“福临门”的殷殷之情。“福”字出现很早。据《说文》中解释:“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也。”其意不外乎有两个方面:一是完备,二是防备。既然家中应有尽有,完善齐全,而且能防患于未然,自然会安安好好,福气多多了。在古人眼里,福是一种心愿和祈求。“福”字的“礻”旁,本有祈祷之意。过去皇帝率文武百官沐浴斋戒,三跪九拜,祭天祀地,目的就在于祈求江山永固;黎民百姓在自家的灶神菩萨面前焚香上供,磕头作揖,目的就在于祈求上帝保佑,阖家幸福。对福的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我国著名经典之一的《书经》中把“寿”、“富”、“康宁”、“贵”与“享受天伦”作为福的特征。有人认为“吃亏是福”,有人认为“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没有饭吃的人,把能吃上饭当作是福;没有上大学的人,把能上大学当作是福;没有当官的人,把能当上官当作是福;有病的人,把没病认为是福……其实,福不是绝对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有一著...  相似文献   

4.
岁数稍大一点儿的中国人,提起孔方兄的名字,大约心里总是风起云涌,尽管早在大明朝的后期,中国就产生过商品经济的萌芽,尽管中国是最早发明货币的国家之一,但千百年来,中国入对于钱却一直引以为耻,不以为荣。像位正派少年不慎投胎于烟花柳巷,或像位庶出的大家闺秀,提起自己的母亲,心中总是百感交集。世人把钱当作洪水猛兽,可这猛兽却能驮着人沈诧风云。有人说,“人为财死,鸟为自亡”,“有钱能使鬼推磨”;又有人说,“君子喻于义,小入喻于利”,“君子怀仁,小人怀玉”。同样是说钱,同样是中国人,看法却截然相反,最叫人伤…  相似文献   

5.
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水中望月,真假难辨。没有足够的了解,往往会造成相当的误解。只有走近它,才能看得真切;只有靠近它,才能感受到真实。一个被人误解的警种在始兴,提起森林公安这支队伍,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但知道的人却并非很了解,于是,各种误解、曲解沸沸扬扬,什么说法都有。不少人分不清它究竟是“哪一部分的”,是“正规军”还是“游击队”。有人甚至说它“不是真正的公安”。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到绿峰山林场检查造林绿化情况,觉得绿峰山林场的精神很可嘉,时刻激励着人们奋发向前。住房与工资一些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特别在有人刻意追求金钱享受的今天,此种思想表现尤为突出。有的人一上了领导岗位,就不择手段地为自己筹划安乐窝。但是,绿峰山林场的领导却不是这样,他们首  相似文献   

7.
人们给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准确而形象地取了名字。这些名字有的反映了它们的形态特征,也有的反映了产地、用途等等。四不象就是根据形态而得名。但以“四不象”为名的动物不只一种,在大兴安岭,鄂温克族人把驯鹿叫“四不象”;小兴安岭地区把  相似文献   

8.
在日用洗涤用品行业,传化是一个响当当的商标名称,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传化还是这个企业创始人的名字;徐冠巨是一位有着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头衔的民营企业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被医生判“死刑”的人;传化集团现在是一个集精细化工、日用化工、高科技农业和物流商贸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但很少有人知道18年前徐家父子靠着一口水缸艰苦创业的故事。今天的传化集团早已是富甲一方了,但很少有人知道,徐冠巨一家老小仍然在曾经创业的地方过着简朴的生活……适值2004年“两会”召开之际,怀着敬意,我们走进传化,走近徐冠巨……  相似文献   

9.
一向都是清纯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木兰在这次的采访中同样保持了自己一贯的风格,白色的连衣裙让她看起来更加的清纯可人,粉嫩饱满的苹果肌又有中国女孩身上最本质的那种纯真。整个人的出现,仿佛夏季里的一个冰激凌甜筒般,甜蜜又清凉。木兰原名“费伟妮”,但这三个字似乎不是很好记,所以她找了个算命师傅,给她改了个名字叫“木兰”,据说这个名字很旺她。她和我们说:“一开始挺不适应,叫自己都没反应,后来才慢慢习惯了。现在只有很亲近的人,才叫我费伟妮。”  相似文献   

10.
沙尘暴,一个让人揪心的名字。2011年美国1年之内就发生了4次沙尘暴,不得不让人重新想起20世纪30年代飘浮在美国上空、肆虐的“黑风暴”。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大多数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人来说,如果有人送来一束花,都会欣然收下,因为我们都知道花意味着什么。可是要有人送来的既不是花也不是日常相送的礼物,而是一些细碎的花瓣、树叶,你一定会感到莫明其妙。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可以用这样的办法来传递信息,互相问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就有着源远流长、意蕴深远的“植物语言”。这种植物语言固然起源于语言文字系统尚不发达的时代,但即使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普及的今天,它们也没有从人们的生活舞台上退去,有时还与信件一起使用,主要起到加重分量,或作暗示、提醒,以起到言…  相似文献   

12.
在梦中,他恍惚听见了敲门声:“嘭嘭嘭……”他不愿睁开眼,还想睡。可是敲门之后有人高声喊:“波忧板!波忧板!……”景颇人将做不好农活,说话办事不会转弯子的人呼为波忧板,意译就是憨包人。“乡长勒农,你米酒喝得烂醉也不该忘记我有名字叫勒当!”勒当躺在床上极不高兴地吼起来。“别人叫我波忧板我不恼,你叫我波忧板我不得!不得!——”“起来快快!”勒农打起官腔:“有好差使,照顾你,咹!”  相似文献   

13.
时代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的欲望的扩张。在70年代 ,一个中国男人只要拥有一辆自行车就心满意足了。到了80年代 ,自行车的位置已被摩托车所代替。90年代的人们则认为“不会开汽车的人就不是现代人” ,拥有私家车乃是世纪末的大众之梦。引导他们做这个梦的是广告和榜样的力量。在电视屏幕上 ,成功人士总是开着漂亮的汽车奔向豪华饭店、海滨别墅、高尔夫球场 ,这些美丽的画面和现实图景规定着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让你身不由己地去追随。于是很多人开始拼命赚钱 ,学车 ,争先恐后地加入“有车族”。尽管有人为此活得很累 ,但他们仍…  相似文献   

14.
情报学作为一门学科,与其它一些新兴学科相比,对其自身的研究是显得不够的。国外早已有人(如 B.C.Brookes)指出这一点。就国内情况而论,较多的是把对象当成“工作”,而不是当作一门学科。这使人想起科学史中某些学科的“前科学”时期。近二年来,我国情报学术界除了从各种学术  相似文献   

15.
鱼尾纹联想     
已过了三十岁的我,最怕的是哪一天会有人说我有了鱼尾纹。是人都不愿老。这个绚烂的世界需要我体味的还有太多太多。爱我的人劝我“不要笑得太很”,建议我应笑不露齿,这样眼角纹定会平静些。我真想随人所愿,却本性难移。也难得早有人在我的毕业留言簿上写下定语——“开口就笑,笑口常开”。既然笑能使自  相似文献   

16.
漫游济州岛     
石英 《森林与人类》2000,20(7):24-24
我早就知道这个岛的名字 ,开始不是从地图上 ,但也不是与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的。一次是六十年代初 ,我国首次自行制造的万吨轮“跃进号”自青岛载货开赴日本 ,途经济州岛而触礁沉没 ,当时成为一个不小的新闻事件 ;另一个更早了 ,五十年代初抗美援朝期间 ,不仅是釜山沿海的运济岛就连济州岛也跟“战俘营”这个充满暴力与血腥的词汇分不开的。不过 ,当我不久前去济州岛 ,东道主是以“东方夏威夷”这个诱人的名号来宣传的。历史好像都已成为不复存在的过去 ,至少从表面上 ,是绝对闻不到硝烟气息的。数字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也许是枯燥乏味的 ;但…  相似文献   

17.
“俊哥”有3个名字,一个名字叫刘俊,官职是原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职称是研究员;一个名字叫刘“忽悠”,是他自己给自己取的,并且在街头地摊上买了一本“货真价实”的“正版”“忽悠”证;一个名字叫“俊哥”,是河北省一些县、区的林农、果农给他取的,并且叫的非常亲切。  相似文献   

18.
情结兰花     
我也许算个爱花的人。不是附庸风雅。就如有人爱集邮,有人爱旅游,有人爱养鸟,有人爱垂钓。养花只是我生活情趣的一部分。朋友知道我爱花,2003年春节前送我两盆含苞待放的金边墨兰,  相似文献   

19.
森林与人类的力量“森林影响的人类,人类关注的森林。”这句话在《森林与人类》杂志的刊头卧了快三年了吧?衷情于这句话,缘于它点化出了一种本来坚实却已变得脆弱的存在,与另一种本来脆弱却变得坚实的存在之间互动而又平衡的关系。“关系”也是一种存在,甚至是一种生产力,简言之,是规律。规律就是“一”,要不我们的老祖宗怎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该属于“万物”一类吧?可文明人那有甘心归于“物”类的,甚至那有人甘心于“三”流,于是就有人顶了“二”,那是“天”;于是就有人挟了“一”,那是“大”。古…  相似文献   

20.
绿色宜人     
不同颜色给人的感觉,常常产生不同效果。有人做过实验和调查:红、黄色对光的反射率为60%,使人感到疲劳,常见生厌;黑、灰色对光的反射率在30%以下,令人有暗淡消沉感,助长悲观绝望情绪;而绿色对光的反射率为40%左右,能给人以轻松、舒适和安宁之感。据报道,伦敦曾有一座黑色的修道士大桥,每年都有厌世者在桥上自杀,故被称作“自杀之桥”。后来英政府将桥改漆成绿色,从此自杀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一。可见不同颜色对人的心理、情绪变化有不同影响,为此,有人曾提过颜色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