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农田野燕麦的发生和危害野燕麦是世界性的农田恶性杂草。在60至80年代曾在欧洲、北美等地严重发生。在我国于60年代初期开始,在青海、甘肃、宁夏和黑龙江严重发生,每亩有野燕麦几十至上百万株,使小麦减产达20~30%,重者50%以上,甚至毁种弃耕。约经20余年,野燕麦迅速传播蔓延,东侵南犯。至80年代中期,全国野燕麦发生危害面积达7500万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约2400万亩,每年减产粮食约17.5亿千克。其中河南省野燕麦发生面积达1600万亩,陕西省野燕麦受害面积达500万亩,新疆野燕麦危害面积约420万亩,每年损失粮食约1.5亿千克。内蒙古野燕麦危害面积350万商,每年损失粮食1.5亿千克以上。在江苏省,野燕麦危害迅速加重,仅扬州地区发生面积已达104万亩。在云南、湖北等省野燕麦危害也很严重。  相似文献   

2.
麦田恶性杂草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麦子播种面积7500万亩以上。据查,全省麦田杂草种类有25科120余种,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恶性杂草有猪殃殃、宝盖草、婆婆纳、野油菜、刺儿菜、麦家翁、野燕麦、看麦娘、硬草等10余种。猪殃殃、播娘蒿分布遍及全省,危害严重的面积分别为2000万亩和4000万亩以上。婆婆纳、宝盖草、看麦娘分别分布在豫西南、豫中和豫南地区,趁生危害面积在300~500万亩;野油菜随着油菜生产的发展,在麦早轮作地区的驻马店,许昌等地由油菜品种间杂交遗留下来的后代,逐步由南向北扩大危害,发生面积已达600万  相似文献   

3.
2002年6月,湖北省长阳县火烧坪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大面积萝卜田突发黑斑病。病情发展迅速,为害损失严重。6月份发生面积达1万亩以上。其中毁茬超过80亩,产量损失达50%以上的面积约2000亩,损失20%~50%的约3000亩。8~9月该病又流行,发病面积成倍增加。春、夏两季发病面积4万亩以上,萝卜产量损失超过3万t,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针对蔬菜生产中出现的这一新问题,笔者请有关专家进行了病原鉴定,并对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观察。1症状初步观察该病发生在萝卜叶片上。病斑初起于叶片背面,为水渍状绿色斑块,一般不突破叶脉表现为角斑。…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经验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基本情况北京市从1974年开始试验利用赤眼蜂防治第二代玉米螟,累计放蜂面积达475万亩。1978~1980年每年放蜂面积达100万亩以上,近几年稳定在80万亩左右。从1978年,先后在密云,顺义和通县分别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赤眼蜂生产车间三个,承担全市赤眼蜂生产任务。三个车间日繁蜂量均达1.5亿头,年产200亿多头蜂。目前,大量生产和应用的是以柞蚕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通县还以米蛾卵生  相似文献   

5.
皖东丘陵地区,位于江淮之间,常年种植小麦320万亩左右,总产8亿公斤。近年来,麦田杂草危害日趋加重。据统计,1980年麦田草害面积98万亩,1986年达到150.5万亩,草害面积增加53.6%,平均每年增加8.7%。杂草发生密度每平方尺30~200株,多的达300株以上。因草害减产,一般为10~20%,严重的达50%以上。如不进行有效防除,全区年损失小麦可达4500万公斤左右。可见,麦田草害已成为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的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6.
稀点雪灯蛾在保定地区暴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强 《植物保护》1989,15(6):56-56
稀点雪灯蛾[Spilosoma urticaeEsper)]自1980年以来在保定地区年年都有发生,一般未造成大的危害。但1989年5月底至6月上旬,全区270万亩麦套玉米普遍受到灯蛾危害,发生面积大、来势猛、密度高、损失重。据统计全区严重受害的面积达120万亩,一般虫口密度3—5头/m~2,严重的10头/m~2以上。涞水县13万亩麦套玉米有10万亩被吃光,全区毁种面积达40多万亩。  相似文献   

7.
我县农田害鼠,近几年来,危害猖獗,逐年加重。每年农作物(包括水稻、豆类、蔬菜等)鼠害面积达3—6万亩,损失轻的10%,重的80%以上,仅稻谷就达2000万斤左右。如1984年春播时,农民陈美贵0.75亩  相似文献   

8.
我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3600万亩左右。稻田杂草种类繁多,对水稻生产影响较大。一般年份因草害产量损失约10~15%,高的可达20%以上。据全省农田杂草普查表明,草害Ⅱ级以上需要进行防除的面积在1670万亩左右。从1988年以来,我站对乐吉化工厂生产的丁西颗粒剂进行了防除早、晚稻本田杂草应用技术的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并探讨该药剂安全性、增产效果和推广前景。1988~1991年全省丁西颗粒剂试验、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达244万亩次。现将试验研究初步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的回顾解放以来,我国的生物防治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72年全国成立生物防治协作组后,生防应用面积为120万亩,1974年全国生防会议统计,生防应用面积为840万亩,1975年为2725万亩,1976年据14个省、市统计,已达一亿零五百亩,1981年达一亿三千多万亩。1975年全国生防以虫治虫会统计,县以上生防站单位有1001个,社队级生  相似文献   

1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13个农业师(局),173个国营农场,分布在新疆各大绿洲,拥有耕地1400多万亩,实际播种面积1240万亩。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0~50万亩,其中95%以上为直播稻田。水稻种植区主要集中在水源较丰富的塔里木河、孔雀河、伊犁河流域,其中位于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流域的农一师、农二师两垦区的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种植技术水平较高。据1990年统计,两垦区30多万亩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已达90%以上,平均亩产近500千克。一、水稻种植与飞机稻田直播新疆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少雨,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因此,农业表现为典型的沿河流域发展的绿洲农业,农业生产完全依靠河流灌溉。新疆垦区种植水稻始于  相似文献   

11.
王振庄 《植物保护》1991,17(1):47-48
河北省水稻种植面积187万多亩,冀东唐山、秦皇岛两市水稻面积达154万多亩,占总面积的82%。自1984年以来,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 Thunb)对水稻的危害逐年加重。1984年两市中华稻蝗发生面积(1头/m~2以上)为41.5万亩,1985年为52.95万亩,1986年上升为102万亩,1987年高达120.62万亩。二至三龄期虫口密度由3—5头/m~2上升为30—50头,局部最高密度达562头/m~2,田埂卵块最高密度62块/m~2,一铁铲能铲出蝗卵8块。昌黎县1986、1987连续两年在8月  相似文献   

12.
谭昌惠 《植物保护》1982,8(6):20-20
草地螟是一种暴发性害虫。1956、1979、1980、1982年黑龙江省曾四次大发生,一次比一次发生范围广泛,为害严重。1956年草地螟在克山、北安等五个县发生,受害面积只有几十万亩。1979年德都等九个县发生,受害面积110万亩。1980年扩展到37个县,受害面积达1370多万亩。1982则蔓延53个市、县,72个国营农场,受害面积达470多万亩。这种蔓延趋势,  相似文献   

13.
自1985年以来,笨蝗 Haplotropisbrunneriana Sauss.在河北省发生和危害越来越重,由山区丘陵到平原农区成为危害春苗的主要优势种。每年有150多万亩农田不同程度的受到危害,成灾面积达10万亩以上。发生密度一般的每平方米2—5头,高的达30头以上。为更好的开展防治,我们从1989  相似文献   

14.
新疆以往为害棉花的蚜虫主要是棉长管蚜和棉黑蚜,但发生面积一般较小,且为害较轻。棉蚜(Aphis gosspii Glorer)在我区虽有分布,但田间很少发现,因此鲜为人知。1985年吐鲁番市棉田突然发生棉蚜,发生面积达3万亩。1986年该市棉蚜发生更为严重,发生面积共达8.56万亩,其中棉花受害面积为7.42万亩,甜瓜受害1.14万亩,经济损失达一千多万元。1986年哈密市棉、瓜田也发生了棉蚜。此后,新疆各植棉区均发现和发生了棉蚜,如1987年喀什地区棉蚜发生面积为22.54万亩,  相似文献   

15.
宁夏发生玉米霜霉病80年代以来,宁夏引黄灌区大力发展小麦套种玉米,仅本市每年种植面积即达8.5万亩左右,占小麦种植面积的85%以上。自1989年以来我市开始试种掖单系列品种36亩,1993年已种植达78811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2.7%。1991年...  相似文献   

16.
由于持续干旱、水库及洼淀大面积脱水,今年东亚飞蝗在河北省的岗南水库、衡水湖、岳城水库、白洋淀周围发生严重,面积达40余万亩。 据省、地、县植保站调查,岗南水库发生6.4万亩,一般每平方米4—7头,最高达300—500头;衡水湖发生10余万亩,平均每平方米1头左右,其中每平方米1000头以上  相似文献   

17.
张炳炎 《植物保护》1985,11(6):40-40
野燕麦是我国西北、东北、西南、中原16省(区)的农田恶性杂草,受害而积约6000万亩,减产一般20~40%,严重的达60%以上,甚至毁种绝收。我省是受害严重的省(区)之一,危害面积达1300万亩以上,严重的500万亩,每年损失粮食达4—5亿斤。 为了防除农田野燕麦,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从1967年以来,先后从数十种除草剂的试验比较中,确定燕麦畏是防除农田野燕麦的优良内吸选择性除草剂,并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应用技术。但是,由于当时燕麦畏国内尚不能批量生产,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兰州农药厂根据农业生产需要,1983年开始试制燕麦  相似文献   

18.
王思政  黄桔 《植物保护》1981,7(4):22-22
竹舟蛾Bireta goddrica(schaus)亦称纵褶竹舟蛾,幼虫俗称竹蚕,竹青虫等,属鳞翅目舟蛾科。近年来在毛竹产区发生为害较重。据了解,毛竹上舟蛾为害在我国曾小面积发生过三次:第一次是1961年于江苏宜兴县,发生面积2万亩,竹林死亡800余亩;第二次为1967年于湖南,发生面积达4万亩,竹林死亡800余亩;第三次为1973年于浙江省发生面积在千亩以上。在这三次中湖南发生  相似文献   

19.
沂水小麦赤霉病1998年暴发流行,发病面积379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68.8%,病穗率一般为45%~60%,个别地块达80%以上。受病小麦千粒重平均下降25.9%,损失严重。一、发生流行因素分析1.菌源充足:全市小麦种植面积551万亩,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20.
淮北是江苏省主要产麦区,常年实播面积2500万亩以上,占总耕地面积的60%左右,其中潮土类麦田约1500万亩(包括沙土、壤土及两合土),占麦田面积的60%左右。多年调查结果表明,这类土壤是荠菜的主要嗜生场所。据不完全统计,常年荠菜发生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造成小麦减产4~5亿斤,损失近亿元。为了探讨有效防除麦田荠菜的途径,笔者从1983年起,利用常规除草剂混配、不同生育期施药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防除效果,以期为大面积推广麦田荠菜的化除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