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风天气是奈曼旗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夏末秋初虽然出现频率低但致灾最严重。2019年8月26日15:00—16:00奈曼旗大沁他拉、土城子、固日班花苏木等3个乡镇出现大风灾害,造成经济损失3 850.275万元,受灾总面积为3 861.28 hm~2,受灾人口24 727人。利用Micaps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观测资料等对2019年8月26日奈曼旗大风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压槽和地面冷锋过境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因素;奈曼地区前期干暖气候为大风天气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地面冷锋前强烈抬升和锋后强烈下沉作用明显,加剧了大风天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立德  梁红  李洪海  张绍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32-15734
利用沈阳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及m icaps常规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发生在沈阳的雷雨大风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8月8~9日的沈阳地区雷雨大风冰雹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冷槽、850 hPa低涡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以及地面冷锋。地面冷锋的抬升作用是该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飑线出现在冷涡的西南方;与地面锋面活动有关,发生在地面冷锋前的暖区内。弓形回波发生时通常伴随着地面大风,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的大值区和VIL的突增现象可以指示短时暴雨、冰雹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亓翠芸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52-20854
利用MICAPS天气图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卫星资料以及加密自动站资料等,对2010年4月26日发生在莱芜市的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风天气过程为低涡后部横槽转竖与地面冷锋结合影响,是冷空气影响时动量下传引起的;卫星、雷达等监测资料为提前发布预警提供了支持;对流参数等强对流天气预报指标,在此次过程中指示意义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19年5月12日出现在乌兰察布市的一次大风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特征及物理量诊断分析,得出此次大风天气的类型是低涡旋转型和冷槽下滑型结合,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冷涡和地面冷高压及其前部的冷锋,对流层中低层气压梯度大,次级环流将高空能量有效向下传递,是造成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刘英 《北京农业》2015,(6):122-12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4月16-17日出现在包头机场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欧亚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呈现两槽两脊型,高空冷槽和地面冷锋后西北大风是主要影响系统,地面热低压发展旺盛,与冷锋后的强冷高压对峙,形成北高南低的气压形势;槽后较强冷平流配合中低层干暖舌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高空强烈的辐散产生巨大的抽吸作用引发高层动量下传,地面风速加大,而且强负涡度平流对地面冷高压的发展较为有利,加大了气压梯度,使得强沙尘天气得以维持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高空、地面和探空资料,对2015年2月27日至3月2日发生在青海地区的春季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冷槽及其槽底的西风急流,是造成3月1—2日大风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2月27—28日的大风天气是由强冷空气快速过境造成的典型冷锋型大风,而3月1—2日的大风天气是一次典型的大范围、持续时间较长的高空动量下传型大风天气过程;强盛的高空急流为高空动量下传至地面产生大风提供了高空动力条件,午后至傍晚近地面层快速升温为动量下传型地面大风的产生创造了地面热力条件;海拔越高,就越接近急流带,高空动量越容易下传至近地面,从而导致风速更大。  相似文献   

7.
2019年5月11日傍晚开始至12日凌晨,巴彦淖尔市出现了大风、强沙尘暴天气。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提供的相关气象资料,对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希望从天气形势的演变中找到产生沙尘暴的规律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主要影响系统是贝加尔湖附近的冷涡不断下滑分裂的低槽,并且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具有典型的斜压不稳定结构;700 hPa的平流显示,冷锋锋区强度≥16℃/5个纬距,冷平流较强;地面主要影响系统是冷锋,为西北路冷空气;前期地面受蒙古气旋控制,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沙尘暴出现前具有强烈的上升运动,而在其发展和消散阶段为明显的下沉运动;巴彦淖尔市地面露点≤-4℃的干区与沙尘暴落区分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水汽云图显示,当暗黑区气旋性弯曲度和范围增大、移速加快时,意味着进入本市的冷空气加强,风力增大,极易吹起沙粒形成沙尘暴天气。  相似文献   

8.
周琴  谢启玉  李洪梅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4):138-142,157
应用探测资料及地面台站的观测资料,对2008年3月30—31日在青海高原东北部形成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地面冷锋演变形势及影响大风发生的持续的关键物理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总结归纳出了此次灾害性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1)此次大风天气过程具有日变化明显(昼强夜弱),过程中伴随沙尘暴、寒潮、弱降水等复杂天气的特点;(2)西伯利亚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向南暴发,与地面系统发展共同造成的强气压梯度、高低空强的温度差动平流是造成此次大风的主要原因;(3)低层辐合上升运动与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叠加加大低层位势梯度和地面气压梯度,配合冷锋过境,使得白天近地层不稳定性加大,湍流加强,动量下传加大地面风速,导致地面持续强劲的大风;(4)柴达木盆地作为沙源在前期干燥无降水的气候条件下,加之层结不稳定和湍流活动造成的地面持续强劲的大风是引起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MICPAS资料、营口地区地面气象站及区域自动站对2015年10月1日营口地区发生的一次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锋过境型大风天气分析宜用天气模型与物理量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冷锋后大风区出现在冷平流最强区域对应的位置,冷锋前后3 h变压正负中心的差值越大,风力则越强。大风区出现在正变压中心附近变压梯度最大的地方;冷锋后7级及以上偏北大风的判定方法:3 h变压正中心在辽西一带,3 h变压负中心在辽宁东北部到黄海一带,正负中心差值在10 h Pa以上,则营口地区将出现7级以上偏北大风。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实况、天气过程影响、天气形势等角度针对2018年3月14—15日出现在瓜州县的一次大风扬沙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冷锋、蒙古气旋是此次大风扬沙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大风沙尘天气的形成与冷空气活动有关,其影响区域和影响程度与冷空气强弱和移动路径有直接关系;大风沙尘前后气压场、风场等地面气象要素均有明显的变化特征;风速的急速增大为起沙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1.
屠月青  慕彩芸 《北京农业》2013,(15):180-181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2011年4月28日午后发生在哈密地区的沙尘天气进行分析,得出:500hPa强斜压槽是此次沙尘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系统深厚、移动缓慢使得沙尘天气持续时间较长;高原到新疆的低层暖高压是沙尘天气发生的有利不稳定条件;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地面冷锋前后气压梯度区,地面3h变压对研究沙尘天气发展路径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散度场表现为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垂直速度则存在有数值较大的负中心,上升运动强烈,这些因素导致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为大风、沙尘天气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3月19~20日山西省一次罕见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及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不稳定小槽和地面冷锋是引发这次罕见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高空急流、风速垂直切变、气压梯度、3 h变压、冷暖平流、散度场等要素对大风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综合分析大风形成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得出了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大风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大风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减轻大风天气对社会及人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造成台前县清水河与王集大风冰雹的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较浅的低压槽、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较弱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地面冷锋、中尺度露点锋和雷暴冷出流等的相互作用,导致鲁豫交界出现了多个强局地脉冲雷暴。台前县致灾脉冲风暴发生在前期雷暴的冷出流中,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充足的水汽和露点锋导致该风暴强烈发展,造成了台前县部分乡镇出现了边际尺度的冰雹和短时大风。  相似文献   

14.
朱学玲  陈红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762-11765,1193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数值预报产品及多普勒雷达产品演变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10年4月26日河南省豫西一次大范围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风属于冷锋后的偏北大风,出现在冷锋后高压前沿气压梯度最大的地方,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推进;冷锋呈南北向,具有前期移速慢后期移速快的特点;贝加尔湖地区有较强低涡且有强冷中心配合,在两脊一槽的背景下,高空槽为典型的后倾槽,温度槽明显落后于高度槽,中低层温度线与高度线呈近似90。的夹角,利于冷空气的扩散;高低空风向的一致性、风速的差异以及槽后急流带的生成维持和风速辐合带的形成,有利于冷空气下沉,具有显著的动量下传特点,促使锋后地面风速加大出现大风天气;雷达产品为这次大风天气提供了详细的中小尺度临近演变特征,强度产品上出现与大风有关的弱回波带,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了速度模糊及与大风有关的急流,动量下传作用在不同仰角基本速度的演变特征中得到体现,预示了近地面风速的增大;实况大风出现的时间与〉27rn/s的径向速度区出现的时间比较一致;风廓线图上也较好反映出动量下传作用对地面大风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 2 0 0 2年 4月 3日出现在张掖市的一次大风降水天气过程 ,从地面气压场、5 0 0hpa高空环流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分析结果表明 :此次大风降水天气的触发系统主要是冷锋过境 ,低槽快速东移 ,是造成这次天气过程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2007年5月5日江苏出现的大范围雷雨、大风和区域性冰雹天气的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触发所致,锋前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和500hPa冷空气的先行南下使潜在的对流不稳定性加剧;地面冷锋前中尺度低压的发展是对流性天气发展的主要因素;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低层水汽通量辐合提供了有利于冰雹产生的过冷水滴的碰撞增长条件;冰雹天气的产生与地面物理量场有很好的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吴恒  冯旭  郭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39-17142,17145
2010年4月7~9日吉林省连续3日出现大风沙尘天气,通过对天气形势及卫星云图和相应物理量场的分析得出:蒙古气旋东移形成大的气压梯度是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高空涡度平流、中低空温度平流、促使地面低压强烈发展生成新的锋面气旋是大风形成的中尺度系统;动量下传加大了地面的强风和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18.
利用FNL0.25°×0.25°再分析资料,分析2017年7月15日发生在宿迁地区雷暴大风过程的天气形势、环境条件、触发机制和物理量特征.发现:(1)此次雷暴大风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冷涡,低空切变线、西南急流和地面冷锋;700 hPa和850 hPa干线、中尺度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是其触发机制.(2)此次强对流过程的...  相似文献   

19.
2017年5月2日,甘肃酒泉市出现大风天气,肃州区瞬间风力达到29.5m/s,突破了历史极值。为了更好地分析此次过程的成因,该文对该次过程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今后大风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分析表明:乌山脊强烈发展,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经新疆进入河西走廊,形成这次大风天气过程。冷锋过境,锋后较大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酒泉东部地区出现大风天气。高空冷空气经阶梯槽逐级补充南下,在冷锋后形成副冷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加之大气下沉运动使有效位能转化为动能,及动量下传作用,出现了突破历史极值的大风。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面、高空区域自动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2.5°×2.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4月26日阿拉善盟大风沙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中低层锋区增强,配合地面冷高压南压触发阿拉善盟大风沙尘天气;(2)强沙尘暴发生区域内,在中小尺度次级环流作用下,地面偏东风风速增大,同时伴有强烈的垂直而运动;(3)温度平流与高低层大气流速构成正反馈,在正反馈机制作用下,暖平流使地表沙尘粒子受热上升做上升运动,同时有利于地面风速增大;(4)垂直速度对判断沙尘天气范围、强度以及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具有指导意义;(5)阿拉善盟境内巴丹吉林、乌兰布和及腾格里三大沙漠是主要沙源,为沙尘天气的发展与维持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