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中国6省421块油松纯林标准地资料编制了油松林分生物量—密度管理图。其中,干量、地上部量及总生物量密度图的估计相对精度在95%以上,并能通过适合性F检验;叶量、枝量和根量的相对估计精度分别为95.2%、92.8%和93.4%。  相似文献   

2.
林分密度对人工油松林下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宜川县铁龙湾林场3种林分密度人工油松林对林下的植物组成、植物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下双子叶植物科的数目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子叶植物在中密度林分下最少,在小、大密度林分下数量基本一致.在小、中、大密度林分下的优势种分别是豆科和蔷薇科、菊科、忍冬科.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各指数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只有草本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在中密度和大密度林分下比较接近.林下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林分密度下灌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的分配呈现出不同,草本层的地下生物量均大于地上生物量,但地下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呈现为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野外调查和实验室仪器分析数据,研究了秦岭天然油松林生物量、碳密度、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随龄级、海拔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碳在油松各器官中的分配以树干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树枝,树皮最小;不同器官生物量碳密度在0.491 6~0.529 8之间波动,由大到小顺序为:皮,叶,枝,干,根;油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密度为183.26 t/hm2,其中土壤层(0~60 cm)约占2/3,植被层约占1/3;油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密度在海拔1 700~1 800m最大,达196.53 t/hm2,海拔低于1 500 m和超过1 900m,都较小,分别为173.80 t/hm2和169.31 t/hm2;5个龄级的天然油松林的生物量碳密度以平均树龄20 a为最小,50 a为最大.
Abstract:
Based on data in a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biomass carbon density (BCD) in 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 ecosystem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were studied. According to measurement data and analysis, the following basic conclusions were drawn. Distribution of carbon was 47.91% for the trunk, 22.80% for the branches and 6.20% for the bark, and BCD of different Pinus tabulae forris organs ranged from 0. 491 6 to 0. 529 8, in the order of bark > leaf > branch > trunk > root. Total BCD in the P. tabulaeformis ecosystem was 183.26 t/hm2 ,of which about 1/3 was stored in the plant (including root) and 2/3 in the soil. The highest BCD value,196.53 t/ha, occurred at the elevation from 1 700 m to 1 800 m; the BCD value was 173.80 t/ha for an elevation of < 1 500 m and 169.31 t/ha for an elevation of > 1 900 m. Of the 5 age classes studied, the class of 50 a had the highest BCD values and the class of 20a had the lowest.  相似文献   

4.
根据1979、1980年在山西太岳林区及1981年在河北承德地区测定的油松人工林生物量资料,对两地区油松林生产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认为承德地区油松人工林的生产力显著低于太岳林区:1.生物量比太岳低约14%;2.干量比太岳低约19%,枝量约高10%,3.总叶量比太岳少约10%,但叶量的分配比例比较接近。导致承德地区油松人工林生产力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密度和气候的变化是主要因素,而又以密度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区不同密度人工油松林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密度的人工油松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其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及年际动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1-4月仅占当年降水量的3.2%~17.0%,表现出春旱严重;(2)林地土壤含水量随降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表现出1-2个月的滞后期,旱季不同密度的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小,雨季及生长季末差异明显,0~3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小密度林地显著高于中密度和大密度林地(P<0.05)。(3)3种不同密度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具有相似规律,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减低(P<0.05)。  相似文献   

6.
为了利用数学图象来表达林分密度与林分其它测树因子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动态规律,适时适量地调整林分密度,于1983—1985年,根据全省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林的分布、立地及起源的不同,分别编制了林分密度管理图共九份。图中的标准密度管理线,是利用抚育间伐定位试验地,观测数据中产量最高的密度—蓄积(ha)数据拟合方程而成;最大密度线选用M_m=A_i·N_m~(-B_1)式;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选用M~(-1)=A_1+B_1·N~(-1)及式M~(-1)=A_2+B_2·N~(-1);自然稀疏线选用M=[A_i·(B_1+1)·(B_1/(B_1+1))~(-B_1)]·[1-N/N_0]·N~(-B_1)式;密度管理线选用M_p=P·M_m式。该密度管理图精度,等树高线为95.4%,等直等径线为93.4%。  相似文献   

7.
8.
大青山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0 a生油松人工林中设置5块不同密度的标准地,分别选定样木,测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再换算到整个样地的平均生物量。结果表明:相似立地条件下,30 a生油松人工林在2 200株/hm2~4 400株/hm2一定密度范围内地上部分总生物量随样地林分密度递增而增大,总叶面积却随密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研究4种12年生不同造林密度试验林的生物量变化特点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林分及各器官生物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当林分密度大于1800株/hm^2后,增加速度减缓。下木层、草本层、林分平均木及其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乔木层林分生物量23.78-86.90t/hm^2,占群落生物量96%以上。树干、树皮和根所占比例,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枝、叶刚好相反;树干生物量占54%-64%,枝占12.45%-20.94%,根占12.83%-14.83%,叶占6.70%-10.77%,皮占7.69%-8.22%。造林密度由稀到密,生物量所占百分比,大径级木分别为42.4%、47.7%、15.3%、6.9%,小径级木分别为6.1%、5.6%、14.2%、32.7%。培育纸浆材林的造林密度可定为3600-4500株/hm^2,12年时3000-4050株/hm^2。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造林密度(625株/hm~2、1 111株/hm~2、1 667株/hm~2、2 500株/hm~2)下樟树7年生人工幼林生物量和碳密度进行研究,探讨樟树人工林营建适宜造林密度和幼林间伐强度。结果表明:4种不同密度下樟树幼林生物量及主干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均在1 111株/hm~2密度下最大,分别为24.91 t/hm~2和9.24 t/hm~2。四种不同密度下樟树幼林各器官生物量分布格局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干生物量占比在35.43%~45.83%。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乔木层碳密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的林分乔木层碳密度最大。不同密度樟树幼林0~100 cm层土壤碳密度在65.28~93.94 t/hm~2,林分总碳密度在70.05~101.61 t/hm~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碳密度呈下降趋势,密度为625株/hm~2的林分和1 111株/hm~2的林分碳密度差异较小,但远高于密度为1 667株/hm~2的林分和2 500株/hm~2的林分。综合从生物量积累和碳汇功能来考虑,樟树人工林培育适宜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也可在适当密植的林分基础上7年林龄前间伐为1 111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林分生物量的密度效应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吕勇 《中南林学院学报》1996,16(2):34-38,46
通过研究马尾松林分生物量与林分蓄积量、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林分密度的相关关系,揭示了马尾松林分生物量的密度效应,提出了马尾松水保林的最适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12.
云南松、华山松是西南地区的主要用材树种。为了研究林木密度与林木生长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经营管理好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在引进国内外编图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滇中地区、南盘江林区的云南松和广元林区的华南山松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图。按典型选样法所设置的样地,基本能代表该地区云南松和华山松的生长情况,其中,滇中地区云南松林内设置样地493块,南盘江林区云南松林内设置样地305块,广元林区华山松林内设置样地252块。本文不仅在数据惧和整理方法上做了说明,而且以数表的形式了说明了数学模型的选择以及最大密度线、等树高线、等直径线、等疏密度线和自然稀疏线的绘制方法。成图后进行了理论和适用精度检验,其理论精度均在91%以上,适用精度均在85%,证明本设计适用于该林区。该图可用于抚育间伐、资源清查、生长量预测及造林设计等。  相似文献   

13.
本次研究应用相对生长法对7种不同密度的桉树工业人工林密度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桉树初植密度在833~2 500株/hm2范围内时,桉树生物量随着密度的升高生物量也随之升高,主要原因是初植密度差距太大,影响了总体的生物量大小。由此得出,桉树初植密度在833~2 500株/hm2范围内时,要取得最大生物量,应选择的初植密度为2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4.
研究4种12年生不同造林密度试验林的生物量变化特点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林分及各器官生物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当林分密度大于1800株/hm2后,增加速度减缓.下木层、草本层、林分平均木及其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乔木层林分生物量23.78~86.90t/hm2,占群落生物量96%以上.树干、树皮和根所占比例,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枝、叶刚好相反;树干生物量占54%~64%,枝占12.45%~20.94%,根占12.83%~14.83%,叶占6.70%~10.77%,皮占7.69%~8.22%.造林密度由稀到密,生物量所占百分比,大径级木分别为42.4%、47.7%、15.3%、6.9%,小径级木分别为6.1%、5.6%、14.2%、32.7%.培育纸浆材林的造林密度可定为3600~4500株/hm2,12年时3000~4050株/hm2.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蔡家川流域30块油松标准地的调查资料,对油松林木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胸径能够较好地用于全株、树干和树枝的生物量测定,建立了以胸径为基础的林木全株及器官生物量估测模型;平均生物量表现为树干>树枝>树叶,树干平均值为63.82%,树枝平均值为26.47%,树叶平均值为9.72%;坡向影响油松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并且影响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冠幅面积对油松整株、树干、树枝、树叶生物量和树高胸径均有影响:树冠冠幅面积每增加1 m2,整株生物量增加1.842 kg、干生物量增加0.941 kg、枝生物量增加0.704 kg、叶生物量增加0.196 kg;树冠冠幅面积每增加1m2,胸径增加0.149 cm、树高增加0.08m;油松树冠冠幅面积对油松器官生物量分配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宁夏贺兰山天然油松林碳储量和碳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贺兰山天然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并结合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调查资料,对其生物量转换因子、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估算,通过实测数据及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天然油松林生物量转换因子平均值为0.89;对各组分生物量与蓄积量关系进行了拟合分析,建立了各组分生物量蓄积量相关方程,地上生物量随蓄积的增加而增加,其...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鹭科鸟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90-1995年在鹭类居留浙江期间,以样方法统计了鹭类群体的数量, 7种鹭的生物量和消费生物量,结果表明,池鹭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最高,群体的总生物量和总消费生物量以同弓针阔叶混交林最高,分别为1028.671kg.hm^-2和1362.906kg.hm^-2。群落中鹭种的多样性与生的多样性要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更深层面上了解不同林龄下黄山松的生物量分配模式的变化,所应用到的是嵌套回归方法建立了黄山松各器官生物量、胸径和树高的回归方程,并分析了各器官上下的生物量比例随林龄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每个器官的上层和下层生物量比值随林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山松树林的生物量分布模式随林龄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差异。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呈显著的指数生长模型(P<0.01);各器官碳含量大小依次表现为:针叶>枝条>树干>总根>细根;各器官碳含量随林龄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32年达到最大,32年以后有所降低。黄山松林各组分的生物量都与林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来了林龄对各组分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凸显出来了明显的影响(P<0.05),树干所占的生物量比例最高。黄山松各器官平均生产力大小依次表现为:针叶>枝条>树干>总根>细根;黄山松各器官碳密度变化范围在5.342~13.26 t·hm-2之间,各器官碳密度大小依次表现为:针叶>枝条>树干>总根>细根;各器官平均生产力随林龄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快速培育优质高产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优选最佳的适宜密度。[方法]设间伐强度20.00%、30.00%、40.00%、对照4个处理,即Ⅰ号区2 235株/hm~2,Ⅱ号区1 995株/hm~2,Ⅲ号区1 365株/hm~2,Ⅳ号区2 975.00株/hm~2(CK),选择18年生的林分进行不同保留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10年间各试验区日本落叶松的生物量变化比较明显,Ⅱ号区保留密度1 365株/hm~2,乔林层生物量比CK提高74.80%,总林分生物量比CK提高72.22%;Ⅲ号区保留密度810株/hm~2,林分乔木层生物量比CK降低3.94%,林分总生物量比CK降低3.36%,而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生物量比CK分别提高2.53%和20.34%。[结论]在日本落叶松中龄阶段,林分的保留密度以1 365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20.
针对建筑材目的油松人工林经营措施,探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下蓄积变化,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对河北平泉阳坡中土、阴坡中土和阴坡厚土3种主要立地类型的全生命周期油松人工林编制密度管理图,得出培育小、中、大径级建筑材措施。结果表明:河北油松建筑材林的培育,阳坡中土培育小径材、阴坡中土和阴坡厚土培育中大径材,期间经过2~3次间伐以达到高效培育的目的。阳坡中土林分,初植密度3 000~3 300株/hm2,10年生间伐强度12%,15年生强度20%,25年生强度25%,主伐时树高级为9~11 m,培育小径材。阴坡中土林分,初植密度2 700~3 000株/hm2,9年生间伐强度25%,19年生强度30%,主伐时树高级为9~11 m,培育中径材;初植密度2 200~2 500株/hm2,9年生间伐强度20%,17年生强度25%,27年生强度30%,主伐时树高级为11~13 m,培育大径材。阴坡厚土林分,初植密度2 000~2 300株/hm2,7年生间伐强度20%,15年生强度30%,主伐时树高级为11~13 m,培育中径材;初植密度1 000~1 200株/hm2,7年生间伐强度20%,13年生强度20%,23年生强度25%,主伐时树高级为13~15 m,培育大径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