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寻找一种廉价的夜蛾斯氏线虫液体培养基,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对一种新的夜蛾斯氏线虫液体培养基的组分配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培养基6个组分的最佳水平编码值分别为:0,2,0,-2,-1,2,即6种培养基的组分分别为:1.0g,95:5,0.9g,0.2mL,0.2mL和40mL.应用筛选出的培养基对夜蛾斯氏线虫进行液体发酵培养,20d后夜蛾斯氏线虫的产量达到最大值51.33×103 IJs·mL-1,比在同样条件下用生化培养基培养的夜蛾斯氏线虫的产量(29.33×103 IJs·mL-1)高出42.86%.  相似文献   

2.
利用Minitab软件优化阿维菌素产生菌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nitab软件中的响应面设计法,对1株产高纯度阿维菌素B组分的阿维链霉菌菌株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研究原始培养基各成分对响应值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玉米淀粉、黄豆饼粉、CoCl2.6H2O三因素对阿维菌素B1a组分产量影响显著,进一步利用Box-Behnken分析方法确定了其最佳质量浓度。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为(g/L):玉米淀粉92.19,花生饼粉10,黄豆饼粉9.70,酵母粉5,酵母浸膏2.8,玉米浆2.2,CoCl2.6H2O 0.04。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其发酵液阿维菌素B1a产量达到525μg/mL,比优化前提高了45%。  相似文献   

3.
桦褐孔菌菌丝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碳源、氮源、琼脂、天然物质在桦褐孔菌菌丝体液体培养基中的配比。结果表明:培养基配方以葡萄糖20.0 g/L、淀粉50.0 g/L、蛋白胨3.5 g/L、KH2PO43.0 g/L、MgSO41.5 g/L为最佳,菌丝生物量达0.181 2 g/100 mL。在最佳培养基配方基础上,桦褐孔菌菌丝体摇床培养5 d、培养液装量为容器的1/3时菌丝体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为0.041 4 g/50 mL。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猪苓菌发酵三七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以提高总皂苷得率,试验以猪苓为发酵菌种、三七为发酵培养基中的添加物,以发酵液中总皂苷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猪苓菌发酵生产三七总皂苷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3 g/100mL,蛋白胨0.2 g/l00mL,磷酸二氢钾0.3 g/100mL,硫酸镁0.1 g/100mL;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0%,中药添加量5g/100mL,温度25℃,初始pH 7,发酵8d.采用优化后工艺总皂苷得率为7.233%.  相似文献   

5.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人参锈腐病拮抗细菌HN01进行摇床发酵条件和培养基配方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适发酵条件为温度30℃,初始pH值7.0,250mL三角瓶装液50mL,接菌量10%,摇床转速150r· min-1,发酵时间36h.最佳产菌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15.0g·L-1,牛肉膏8g·L-1,NaCl 5g·L-1,(NH4)2SO41 mg· L-1,K2HPO4 4g·L-1.抑菌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10g·L-1,牛肉膏8g· L-1,NaCl3g· L-1,(NH4)2SO4 2mg· L-1,K2HPO4 4g· L-1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碳源(可溶性淀粉)和氮源(硝酸氨)不同浓度配比对玉米纹枯病菌丝的生长速率、菌核粒数、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在39.86~50.00 g·L-1,氮源在1.859 1~2.952 5 g·L-1的范围内为该菌生长的最佳浓度组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蒙山牛肝菌液体发酵培养基.[方法]以菌丝干重为指标,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适于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再以正交试验优化碳源与氮源以及无机盐与VB1的最佳配比.[结果]蒙山野生牛肝菌优化的液体培养基配方为乳糖10 g/L,可溶性淀粉20 g/L,酵母膏5g/L,牛肉膏10 g/L,KH2PO41 g/L,MgSO4·7H2O1g/L.[结论]正交设计法优化的蒙山牛肝菌液体发酵培养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大规模发酵生产及后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探索了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杨树菇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菇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优组合为:40g/L蚕蛹粉、20g/L可溶性淀粉、2g/LKH2PO4和1g/LMgSO4·7H2O;最优培养条件为:装液量320mL/L,接种量100mL/L,pH6.5,摇床转速180r/min,在(25±0.5)℃条件下恒温振荡培养8d,菌丝体生物量可达0.03g/mL。  相似文献   

9.
长根奥德蘑液体培养基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根奥德蘑进行了4种不同液体培养基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长根奥德蘑在培养基M3(玉米麦麸粉培养基)中的菌丝体生长势好、菌丝球大小适中(平均直径3 5mm)、菌丝球数量较多(30 3个/mL)、菌丝体干重最高(1 72g/100mL)。玉米麦麸粉培养基(M3)是长根奥德蘑菌丝体培养的最佳液体培养基,可作为长根奥德蘑菌丝体繁殖的首选液体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
响应面法优化双孢蘑菇菌株W38液体菌种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和中心组合设计对双孢蘑菇新菌株W38液体菌种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根据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模型并确定其最佳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小米粉49.90g·L~(-1),黄豆粉13.60g·L~(-1),KH_2PO_4 2.00g·L~(-1),MgSO_4·7H_2O 1.067 5g·L~(-1),初始pH 6.5,发酵时间7d,发酵温度24℃,摇瓶转速180r·min~(-1)。在此条件下,双孢蘑菇菌株W38液体菌种的菌丝体每100mL生物量可达2.35g,与初始培养条件下的菌丝体生物量相比提高了3.05倍,平均菌丝生长速度加快了14.7%。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两组乳酸菌复合系,以MRS改良培养基为对照,初步研究以玉米面、玉米蛋白及马铃薯淀粉作为培养基成分时,乳酸菌复合系的生长情况,并筛选两组复合菌系生长最适的培养基.结果表明:复合系LBC-8在玉米面、玉米蛋白与葡萄糖7:3配比培养基中生长最适;复合系LBC-8和SFC-2的pH值下降程度,OD600nm的增加幅度,玉米面与葡萄糖培养基中较马铃薯淀粉与酵母粉培养基中明显;两组复合系分别在马铃薯淀粉与酵母粉3:7和5:5配比中生长菌落数最多,分别为5.0×10^7CFU/mL、3.4×10^7CFU/mL.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酸性α-淀粉酶高产菌株B-5的发酵特性并对B-5菌株进行细菌鉴定,为进一步挖掘该菌株的应用价值奠定基础。[方法]以B-5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菌体形态、菌落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 DNA同源性分析对其进行菌种鉴定。以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法对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B-5菌株的最适发酵条件。[结果]通过传统细菌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B-5菌株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以可溶性淀粉、玉米粉、小麦粉作为碳源时,都有利于B-5菌株产酶,从工业化生产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选用玉米粉作为发酵产酶的碳源。而以胰蛋白胨作为氮源时产酶活力最高,故选用胰蛋白胨作为发酵产酶的氮源。正交试验结果表明,2%玉米粉和2%胰蛋白胨的培养基组成最有利于发酵产酶,酶活为74.6U/ml。B-5菌株在60h时,发酵液中酶活力达到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酶活力逐渐降低。[结论]B-5菌株虽然产酶活力还有限,尚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但该菌株的酸性α-淀粉酶性质优异,通过对其菌种的鉴定则可以方便地获取该酸性α-淀粉酶的基因以尝试酸性α-淀粉酶的工程菌生产。  相似文献   

13.
石志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637-4638
[目的]寻求黑玉米饮料的最佳生产工艺。[方法]以成熟度为60%~70%的黑玉米鲜穗为材料生产黑玉米饮料,研究不同酶解条件、糖化时间、糖化酶用量和稳定剂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最佳酶解条件为:a-2淀粉酶用量1%,90℃保温酶解5 min;糖化酶参考用量为:液化DE值17%,淀粉乳33%,酶制剂240 U/g淀粉,实际生产中,糖化酶加入比例1%,55~60℃保温糖化4~5 h;添加比例为0.20%的复合稳定剂(琼脂+黄原胶)的稳定效果最好;三聚磷酸钠、食盐、柠檬酸钠等对饮料电解质平衡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结论]黑玉米饮料的最佳生产工艺为:a-2淀粉酶(添加比例1%)90℃酶解5 min,糖化酶(添加比例1%)55~60℃糖化4~5 h,0.20%复合稳定剂(琼脂+黄原胶)。  相似文献   

14.
胶质芽胞杆菌WY120是微生物肥料生产常用菌株,传统的生物钾肥菌剂发酵生产的主要原料是采用淀粉、蔗糖和葡萄糖等。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与淀粉蔗糖培养基发酵培养胶质芽胞杆菌的比较研究,探讨了玉米秸秆酶解液作为碳源发酵生产胶质芽胞杆菌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玉米秸秆酶解液作为碳源发酵生产的胶质芽胞杆菌,其活菌数为3.52×108 cfu/mL,是淀粉蔗糖培养基的1.63倍。秸秆酶解液培养基的优化试验结果显示,其最佳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5 g/L,活菌数可达到3.95×108 cfu/mL。当转速为250 r/min,pH控制在7.0~7.2时,5 L发酵罐的试验结果显示,其活菌数高达6.76×108 cfu/mL,是摇瓶培养的1.71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可替代传统的淀粉蔗糖为碳源发酵生产胶质芽胞杆菌,为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菌株MY02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龟裂链霉菌MY02菌株为试材,采用单因子试验与均匀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筛选出活性组分SN06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并建立了多元二次回归数学模型。菌株MY02优化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淀粉质量分数为2.69%,花生饼粉质量分数为1.39%,(NH4)2SO4质量分数为0.18%,CaCO3质量分数为0.14%,NaCl质量分数为0.16%。根据回归模型计算出SN06理论效价与实测效价相比较,二者非常接近,拟合误差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新疆吐鲁番地区常用饲料样品(玉米、苜蓿、小麦)的乳酸菌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及多样性分析。[方法]利用平板分离法分离3种饲料原料中的乳酸菌,再以MRS+CaCO3固体培养基进行筛选。对所分离得到的80株乳酸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可知8,0株乳酸菌分属于2个属,即乳杆菌属、肠球菌属;7个种,即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肠道球菌(Entercoccus faecium)、耐久肠球菌(Entercoccus duran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海氏肠球菌(Entercoccus hirae)。3种饲料原料中干酪乳杆菌和肠道球菌普遍存在。除了这2种乳酸菌外,小麦中还有鼠李糖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苜蓿内有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海氏肠球菌、耐久肠球菌。玉米内有植物乳杆菌、耐久肠球菌。[结论]新疆吐鲁番地区不同饲料中乳酸菌存在较大的多样性,干酪乳杆菌、肠道球菌等乳酸菌为饲料发酵的关键菌群,该试验结果为饲料乳酸菌资源开发及饲料乳酸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蜡质玉米淀粉凝胶的冻融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多次冻融循环(FTC)处理手段,研究蜡质玉米淀粉凝胶与冻融稳定性相关的物性变化,为蜡质玉米淀粉在冷冻食品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一个普通玉米淀粉样品(YM)为对照、两个蜡质玉米淀粉样品(WCS1、WCS2)为研究对象,采用离心过滤方法测定淀粉凝胶的析水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淀粉凝胶的糊化焓、回生焓、冰晶熔化焓;Brabende黏度仪测定淀粉凝胶的糊化特性;物性测试仪测定蜡质玉米淀粉凝胶的质构特性;流变仪测定淀粉凝胶的凝胶动态黏弹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淀粉凝胶截面的微观结构。【结果】析水率测定结果显示首次FTC后,WCS表现超强持水能力,其中WCS2持水能力最强,析水率为5.75%,而YM持水能力最弱,析水率超过50%。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淀粉凝胶的回生率和冰晶熔化焓均逐渐增大,且1、3、5次FTCs之间差异显著,说明多次冻融使淀粉的回生程度和可冻结水含量增加。WCS的回生率在首次FTC时达到17%—18%,而YM的在40%—50%。WCS的冰晶熔化焓在首次FTC时达到540 J·g~(-1)左右,而YM的在555 J·g~(-1)左右。5次FTCs后淀粉凝胶硬度均发生明显的增大,其中WCS凝胶硬度较小(45—100 g),远低于YM淀粉凝胶硬度(440 g左右)。凝胶动态黏弹性结果显示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淀粉凝胶的tanδ均逐渐降低,但WCS的tanδ值始终大于YM的,表明WSC凝胶较黏软。WCS的糊化特性也表明其在冷却过程中不易老化。5次FTCs后的淀粉凝胶结构均发生明显变化,WCS凝胶形成的网络结构较不规则,淀粉壁出现的孔道不明显且相互黏连缠绕;YM凝胶形成比较致密的网络状结构,结构较规则,淀粉壁出现的孔道完整,淀粉壁光滑。【结论】蜡质玉米淀粉凝胶经冻融处理后,其抵抗由温度波动造成的不良物理变化的能力强,比普通玉米淀粉凝胶的冻融稳定性好,本研究结果对蜡质玉米淀粉在冷冻食品中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新疆吐鲁番地区常用饲料样品(玉米、苜蓿、小麦)的乳酸菌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及多样性分析。[方法]利用平板分离法分离3种饲料原料中的乳酸菌,再以MRS+CaCO3固体培养基进行筛选。对所分离得到的80株乳酸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及16SrDNA序列分析,探讨其分类学地位。[结果]从苜蓿中得到乳酸菌20株、小麦中得到乳酸菌41株、玉米中得到乳酸菌19株。经生理生化和16SrDNA基因序列鉴定可知,80株乳酸菌分属于2个属,即乳杆菌属、肠球菌属;7个种,即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casei)、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rhamnosus)、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paracasei)、肠道球菌(Entercoccusfaecium)、耐久肠球菌(Entercoccusduran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海氏肠球菌(Entercoccushirae)。3种饲料原料中干酪乳杆菌和肠道球菌普遍存在。除了这2种乳酸菌外,小麦中还有鼠李糖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苜蓿内有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海氏肠球菌、耐久肠球菌。玉米内有植物乳杆菌、耐久肠球菌。[结论]新疆吐鲁番地区不同饲料中乳酸菌存在较大的多样性,干酪乳杆菌、肠道球菌等乳酸菌为饲料发酵的关键菌群。  相似文献   

19.
胞外表达L-天冬酰胺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胞外表达L-天冬酰胺酶工程菌的发酵条件。[方法]用正交试验研究培养基的组成,用单因素试验研究诱导条件以及通气量对酶产量的影响。[结果]发酵培养基采用8.0%玉米浆和1.0%甘油组成;诱导剂采用终浓度为0.5g/L的乳糖,扩大培养后10h加入,诱导时间为12h,通气量为0.83VVM。[结论]该研究为胞外表达L-天冬酰胺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