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盐度养殖的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重的增长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查广才 《水产学报》2006,30(4):489-495
通过池塘陆基围隔实验,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在最适水温、溶氧、pH及低盐度(2~6)养殖环境的生长特性及规律。实验结果,低盐度养殖健康对虾体长和体重平均生长率分别为1.398 mm·d-1和0.169 g·d-1,对虾前期体长呈线性生长,中后期体重呈加速增长。非线性拟合结果,对虾体长生长为二次曲线,符合Quadratic模型,体重增长为S型曲线,符合Boltzmann模型,生长观测值与模型拟合相关系数R2均达到0.99;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典型体长和体重生长模型为L=7.843+2.297t-0.0105t2W=16.541+(-0.621-16.541)/(1+e(t-54.809)/15.456)。低盐度养殖,对虾体长与体重呈立方关系,符合幂指数模型W=aLba值范围4.9~9.0×10-6b值范围2.9495~3.0716,相关系数R2在0.99以上,典型幂指数模型为W=4.9×10-6L3.0716。  相似文献   

2.
2007年3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海区网箱养殖的岱衢洋、官井洋大黄鱼自交以及正反向杂交子代进行生长特性观察。结果表明:整个实验过程(0~526 d),官井洋大黄鱼自交子代(GG)和反交子代(GD)(官井洋♀×岱衢洋)大黄鱼较岱衢洋自交子代(DD)和正交子代(DG)(岱衢洋♀×官井洋)大黄鱼生长快,到526 d实验结束时,GG和GD体重分别达到330.514 g和336.694 g,而DD和DG则仅为278.975 g和243.297 g。对其各阶段生长速度分析,发现虽然一龄DD生长较慢,但过冬后DD生长明显加快,体长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各群子代,体重增长也达到GG和GD增长水平,即有后期增长潜能。对比各群子代肥满度发现,526 d时,DD肥满度最低(1.675),GD肥满度(1.779)虽高于DD,但显著小于GG(1.933)。鉴于GD生长速度高于DD,与GG相当,而体型又优于GG,认为GD具有较大的经济养殖和优良品种选育的潜力。拟合各阶段体长体重数据,得出各群体生长曲线公式如下,DD:W=0.0206L2.9427, R2=0.9949;GG:W=0.0139L3.0994,R2=0.9785;DG:W=0.0229L2.9136,R2=0.9905;GD:W=0.0177L3.0079,R2=0.9949,拟合度较好,可通过体长估算体重,应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3.
强壮箭虫摄食生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青 《水产学报》2006,30(6):767-772
实验研究了强壮箭虫对几种食物的摄食选择性和几种生态因子对其摄食率的影响,以及摄食的昼夜节律。结果表明,强壮箭虫首先选食蒙古裸腹,其次哲水蚤,再其次猛水蚤,不摄食褶皱臂尾轮虫。食物密度、温度和盐度对其摄食率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其关系式分别 为(1)Y =-0.0394X2+1.5861X-4.0500(R2=0.9235),(2)Y=-0.0514X2+1.3238X+7.3833(R2=0.9510) ,(3)Y=-0.0275X2+1.3992X-6.3571(R2=0.9041)。摄食的最适食物密度为每升100个裸腹(生物量15~20 mg·L-1),摄食率为11.9 ind·d-1;摄食的最适水温为12.9 ℃,摄食率15.9 ind·d-1;摄食的最适盐度为25.4,摄食率为11.4 ind·d-1。强壮箭虫在夜间或弱光条件下,摄食较为强烈,早晨8点到12点摄食率最低,午后4点到8点达到摄食高峰。  相似文献   

4.
大口黑鲈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对大口黑鲈全长、体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头长、吻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重共 10个性状进行测定,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剔除与体长存在显著共线性的全长、体高、头长,尾柄高及回归方程中不显著的吻长和尾柄长,计算以体宽、体长、眼间距 3个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重为依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分析大口黑鲈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3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0.942,0.979,0.92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中,3个形态性状对体重的通径系数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它们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其中体宽(P4=0.599)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所选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指数R2=0.980 ,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重为依变量(Y),体宽(X4)、体长(X2)和眼间距(X5)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LgY=1.065 + 0.765 LgX2+1.441 LgX4+0.543 LgX5。以上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效果相关数据的获得为大口黑鲈选育测量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新明  程顺峰 《中国水产科学》2020,27(10):1167-1175
为探明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形态性状和体重的关系,测定了体重(Y)及全长(X1)、肛长(X2)、尾长(X3)、头长(X4)、吻长(X5)、眼径(X6)、眼后头长(X7)、背鳍前长(X8)、躯干长(X9)、头宽(X10)、眼间距(X11)等11个形态性状,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通过曲线拟合获得4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结果表明,星康吉鳗各形态性状之间以及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相关分析发现肛长(X2)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0.970);通径分析发现肛长(X2)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0.450),头宽(X10)通过肛长(X2)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0.431);决定系数分析发现,肛长(X2)对体重的直接决定系数最大(0.203),肛长(X2)和头宽(X10)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172)。形态性状(X)与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13.859+6.481X2+49.213X6+11.514X7+20.145X10R2=0.954)。星康吉鳗肛长(X2)、眼后头长(X7)、头宽(X10)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函数,模型方程分别为Y=1.466e0.287XY=1.435e1.328XY=1.970e1.974X,眼径(X6)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线性,方程为Y=-77.460+222.093X。结论认为,在星康吉鳗选育时,应以肛长(X2)和头宽(X10)为主要选择性状,以眼径(X6)和眼后头长(X7)为辅助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6.
小展弦比立式曲面网板的水动力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健  黄洪亮  陈帅  李灵智  吴越  徐国栋  饶欣 《水产学报》2013,37(11):1742-1749
为研究不同倾角和迎流冲角下小展弦比立式曲面网板的水动力性能,通过水槽模型实验计算网板的升力系数(CL)、阻力系数(CD)、浮力系数(CZ)和升阻比(K)。结果显示:(1)CLK随冲角(α)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CD随冲角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无倾角情况下,冲角为30°时,升力系数最大值CLmax=1.699,此时CD=1.140,K=1.490。冲角为15°时,升阻比最大值Kmax=2.421,此时CL=1.120,CD=0.463;(3)横倾角(β)在-10°~10°变化时,CLmax=1.816(α=25°,β=-10°),Kmax=3.405(α=10°,β=-10°)。横倾角为-5°和-10°时,网板具有一定浮力。冲角为10°~30°时,CZ平均值分别为0.16和0.25;(4)纵倾角(γ)在-10°~10°变化时,CLmax=1.823(α=25°或α=30°,γ=-10°),Kmax=2.729(α=5°,γ=-5°)。纵倾角为-5°、-10°和5°时,网板具有一定浮力。冲角为10°~30°时,CZ平均值分别为0.16、0.18和0.16。结果表明,该网板的最佳工作冲角范围为15°~30°,该冲角范围内网板CL>1.1且K>1.45。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人工鱼礁区单片刺网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选择性, 于 2021 年 10 月在荣成北部人工鱼礁区使用 4 种网目尺寸(40 mm、50 mm、60 mm、70 mm)的单片刺网进行选择性实验。在 SELECT 模型的架构下, 使用 Normal、Lognormal、Gamma、Bi-normal 模型进行选择性拟合, 根据赤池信息指数(AIC)和模型残差(MD)选择最佳拟合模型。结果表明: Lognormal 模型拟合效果最佳, 其 AIC 值和 MD 值均为最低值。根据 Lognormal 模型, 不同网目尺寸许氏平鲉的模型拟合长度分别为 114.23 mm、142.79 mm、 171.35 mm、199.90 mm; 大泷六线鱼的模型拟合长度分别为 129.67 mm、162.09 mm、194.51 mm、226.92 mm。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的体长与最大剖面周长的线性关系分别为: G=0.2877L+0.7463(R2 =0.6722), G=0.2468L– 3.8531(R2 =0.6851)。选取 150 mm 作为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的理论成熟体长(MBL)进行分析, 结合幼鱼留存比例, 发现网目尺寸为 60 mm 和 70 mm 的刺网能够保护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的幼鱼资源。研究结果可为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养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 结合生物学测量数据, 利用函数拟合求得生长方程, 并解剖观察性腺发育情况, 对采自西藏哲古措的 1616 尾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warti)开展了年龄、生长及繁殖特性研究。结果发现, 所采集的异尾高原鳅年龄分布为 1~6 龄, 高龄个体较少。体长为 3.47~14.30 cm, 体重为 0.40~28.70 g, 生长特性符合 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 Lt=13.891[1?e?0.168(t+2.895)](R2 =0.940); Wt=28.179[1?e?0.168(t+2.895)] 3.0115(R2 =0.991)。拐点年龄为 3.65, 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 9.26 cm、8.31 g。异尾高原鳅雌雄性比为 1∶3.01, χ2 检验结果显示雌雄差异极显著(P<0.01)。Fulton 肥满度雄体平均为 1.07, 雌体平均为 1.03; Clark 肥满度雄体平均为 0.88, 雌体平均为 0.76。 异尾高原鳅 1 冬龄达到性成熟。雄性群体成熟系数为 1.57%, 雌性群体为 2.37%。绝对繁殖力为 1040~10176 粒/尾, 平均为 4397 粒/尾。研究结果, 哲古措异尾高原鳅年龄结构简单且低龄化, 生长缓慢, 肥满度低, 雌性个体性腺成熟系数低, 可能是受哲古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本研究可为高原鳅属鱼类积累基础生物学资料, 并为藏南内流湖泊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海区刺鲳生长、死亡及资源利用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芬 《水产学报》2006,30(5):622-668
利用2001-2005年东海区26°30′~32°30′N,禁渔区线外200水深以浅的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底层拖网调查资料和生物学测定资料,利用ELEFAN I软件估算生长参数,拟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死亡系数,利用Beverton和Holt模型评价资源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刺鲳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为:L =267.8 mm;K=0.45/a;t0=-0.63 a。从生长速度看其生长过程是变化的,小时生长较快,当叉长达到178.5 mm时生长速度开始下降,此时年龄为1.81 a。利用Pauly公式和詹秉义等推导的M和最大年龄tλ的线性回归方程求得自然死亡系数M=0.81,用FiSAT II软件中的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BH模式和用CPUE估算总死亡系数,得到Z=3.87,捕捞死亡系数F=3.06。根据Beverton和Holt的单位补充量等渔获量曲线,现行渔业点即F=3.06,tc=1.10 a位于最适产量区内,表明目前对刺鲳的资源利用较为合理,接近最大产量。保持目前的捕捞强度F=3.06和捕捞规格Lc=145 mm不变,不仅能够保持目前渔获量稳定,而且能够保护刺鲳的资源。刺鲳渔获量稳定且缓慢增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开捕年龄较为合理,也就是网目尺寸较为合适,这对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是中国近海重要的渔业资源。本文根据2015-2018年浙江南部海域(120.5°E~123.5°E,27°N~29°N)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蓝圆鲹的叉长-体重关系和生长异质性,并估算其自然死亡系数。结果显示,蓝圆鲹样本叉长(L)范围为45.0~247.0 mm,平均叉长为126.1 mm;体重(W)范围为0.7~206.6 g,平均体重为29.1 g;叉长-体重关系式为:W=5.01×10-6L3.17。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同时考虑季节、性别和年份差异的模型对蓝圆鲹叉长-体重关系的拟合效果最佳。在相同叉长条件下,体重在秋季最大,其次是春季,而夏季最小;从不同年份来看,体重在2018年最大,其次是2016年,在2017年最小;从不同性别来看,雄性和雌性的差异不明显。这说明时间因素对于浙江南部海域蓝圆鲹的生长特征具有显著影响,2018年秋季蓝圆鲹的长势最佳。依据"Pauly"、"Pauly update"、"Jensen"、"Hoenig"和"Lorenzen"等不同的经验方程估算的蓝圆鲹自然死亡系数在0.36~1.41之间。本研究通过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年份、季节、性别对蓝圆鲹叉长-体重的影响,这对蓝圆鲹生活史特征及资源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