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综合防制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所致的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的传染病.1周龄以内的雏鸭发病死亡率可高达95%,2-3周龄鸭死亡率为50%或更低. 相似文献
2.
鸭病毒性肝炎(Virus hepatitis of ducks,DVH)是雏鸭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此病潜伏期短,传播迅速,发病日龄小,病程短,死亡率高,给养鸭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对本病的综合防制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3.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发生于1月龄内的雏鸭,以3~14日龄的雏鸭多发,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为10%~90%。该病的流行给养鸭业造成巨大损失。90年代以来,虽然推广应用雏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和高免蛋 相似文献
4.
5.
《养殖与饲料.饲料世界》2017,(5)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肿大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鸭日龄越小对病毒越敏感,临床症状表现越明显,成年鸭呈隐性感染一般不表现症状。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鸭舍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等因素可诱发本病。临床上需要加强管理,按程序接种疫苗来预防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8.
9.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在雏鸭间引起的一种传播迅速、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简称鸭肝炎。临床表现为雏鸭运动失调,死后呈现角弓反张,并以肝脏肿大及出血为主要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
自首次报道美国纽约地区发生鸭病毒性肝炎(DVH)以来,世界许多地方相继报道发生DVH。我国早在1960年即有临床病例的报道,近年来,DVH在我国已呈广泛性分布,给养鸭业带来严重危害。1病原特性1949年有人首次用鸡胚分离到了鸭病毒性肝炎病原体。目前,发现DHV有3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我国2002年又分离到了不同于以上3个型的 相似文献
11.
(一)流行病学特点该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成年鸭可感染但不发病,成为该病的携带者。污染的鸭舍、饲料、饲养设备、水、人员、车辆等都可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其传染途径是通过咽和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传染源主要是患病雏鸭及带毒成年鸭,不通过垂直传播。病愈康复鸭的粪便中,能继续带毒1~2个月。 相似文献
12.
13.
14.
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镇散发了一些以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鸭子出现角弓反张症状后死亡为主要特征的鸭病,共发5户,饲养鸭4980羽,死亡1486羽。2006年5月,该镇白石塘村发生同类疾病。该病潜伏期短,一般为24~48h,死亡迅速,症状出现24~28h后开始死亡,传染快,一般为2~4d。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及病理解剖,实验室检验,可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现将疫情和综合防制情况报告如下:1疾病的调查与分析1.1流行情况2005年9月10日,赫山区龙光桥镇白石塘村某专业产从常德购买1000只雏鸭,饲养25天后,有4只开始发病,… 相似文献
15.
16.
舒磊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10)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主要由鸭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在雏鸭中大范围蔓延,雏鸭被感染之后,就会出现肝脏肿大的现象,鸭在感染后死亡率非常高.所以要对该病发生原因做出合理分析,同时采取综合防治,预防鸭病毒肝炎的传播.1诱发原因1.1和环境密切相关因为鸭病毒性肝炎常发生于在孵化雏鸭,如果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比... 相似文献
17.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的雏鸭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1周龄以内雏鸭的死亡率可高达95%。病鸭精神差,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呈角弓反张。主要病理变化为肝脏体积肿大和有出血斑点。 相似文献
18.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播极快的急性病毒病,病鸭或带毒鸭从粪便中排毒。污染饲料、饮水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本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1—2天内发病率可达50%以上)死亡率高(在新发病区死亡率可达50%以上)的特点,同时,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余舒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2,(1):29-29
<正>1发病情况养鸭专业户黄某于2011年10月底买进2000只雏鸭,当天死亡30只,其他的精神状态、食欲都尚好,所以当时判断鸭死亡是正常的。次日,近90%的雏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松散、眼半闭,呈昏睡状,死亡600只,死亡的雏鸭呈一种角弓反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