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2004年7~11月“中远渔1号”调查船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探捕调查的生产情况,对秋刀鱼渔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秋刀鱼渔场可根据渔场位置分为北部渔场和南部渔场,北部渔场范围为44°~45°N、156°~158°E,南部渔场范围为41°~42°N、150°~151°E,南部渔场的分布范围小于北部渔场。②秋刀鱼的生产以11月份生产最好,平均日产量达22.7t,其中最高日产量为60.42t;8月份的秋刀鱼生产最差,平均日产量为2.95t,与2003年的12.05t反差较大,主要是由于受到渔场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鱼发位置偏至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内的缘故。③秋刀鱼舷提网作业平均日放网次数达7.6次,最高1天放网次数达到16次,而最高网次产量为11.05t。④秋刀鱼渔获组成以中小型鱼为主,占80%以上,除7月份渔获中特大型秋刀鱼占有较大比例外,其余月份很少有特大级秋刀鱼。⑤在相近的渔场位置,秋刀鱼个体随着生产月份的推迟,鱼体呈变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根据1985—2013年日本秋刀鱼(Cololabis saira)生产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温度距平值(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及亲潮、黑潮环境数据,探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冷、暖2种气候模态下秋刀鱼产卵场、索饵场海况特征及资源丰度差异。结果表明,PDO暖期内单位捕捞量努力量(catch per unit effect,CPUE)略高于冷期,另CPUE与PDO指数存在滞后关系,且前者滞后于后者3年时相关系数最大(– 0.318);PDO冷、暖模态转换对索饵场SST影响较产卵场大(P<0.05),产卵场及索饵场SSTA与PDO指数间均呈负相关性,滞后时间分别为 –1和0年时相关系数最大;PDO暖期内黑潮经向流量年间变化率低于冷期,冷、暖2种模态下亲潮春季占有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冷、暖模态转换对亲潮影响程度大于黑潮。研究表明,2种气候模态通过影响秋刀鱼产卵场及索饵场的海表温、海况环境,进而对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量产生年间波动影响。  相似文献   

3.
秋刀鱼是日本传统性的捕捞鱼种之一。据日本水产综合研究中心下属的东北区水产研究所八户分所(位于青森县八户市)称,早在五年前就知道了在北太平洋公海存在着丰富的秋刀鱼资源。其后经过本国水产研究机构等连续多次的调查中,特别是最近(2007年5月20日~7月20日)的一次调查中,已充分确认了以北太平洋东经155度-165度一带水域为中心的包括向日本周边水域洄游的秋刀鱼资源量在400万t以上。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5年7—10月在北太平洋E 150°~158°56′、N 42°34′~46°25′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15个站点浮游动物样本资料,测得甲壳纲的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毛颚类、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等的代表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隶属于1目4科5属8种。浮游动物生物量4~699 mg/m3,均值168.6 mg/m3。根据浮游动物的种类、分布状况及优势种类的强弱,判断和分析黑潮暖流的强弱趋势,对确定秋刀鱼渔场的南北位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的秋刀鱼,具有一定的资源量,因此为了提高鱿钓作业的经济效益,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一船多业的作业方式,即鱿钓船增加秋刀鱼舷提网设备,实现2种作业方式的兼营,利用远洋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生产的间隙(7~12月),赴西北太平洋从事秋刀鱼生产。2001年,我国台湾地区和  相似文献   

6.
《现代渔业信息》2010,(10):33-33
日本水产综合研究中心近来对公海未利用秋刀鱼鱼群进行了旋提网渔场开发调查,并取得了确认到灵活应用运输船可增大渔获量等成果。  相似文献   

7.
秋刀鱼广泛分布于北纬30度以北的北太平洋,据推算北太平洋秋刀鱼的资源量为400~800万t,而现下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总渔获量约为55万t,捕捞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日本、俄罗斯、韩国、中国和中国台湾,其中,日本捕捞的约31万t,俄罗斯的约11万t,中国台湾的约9万t,韩国的约2万t,中国的不详。在其中,中国台湾、韩国和中国主要捕西北太平洋公海。表明西北太平洋的秋刀鱼资源尚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8.
秋刀鱼广泛地分布于北太平洋的温带水域,其中以东西两侧的分布为多。分布于北太平洋的秋刀鱼有以下4个种群,它们是日本海种群、西北太平洋种群、北太平洋中部种群和加利福尼亚种群,其中利用最多的是西北太平洋种群,该种群一部分是分布于日本和俄罗斯200海里专属经济水域以外的公海。此外,北太平洋中部种群的大部分分布于美国200海里专属经济水域以外的公海,利用不多。[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4年6—7月和10—11月于西北太平洋公海两航次采集的秋刀鱼样本,分析其性别比例、体长和体质量组成、摄食等级,以探究其生长、性腺及繁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增大,秋刀鱼雌性比例逐渐降低,雄性占比升高;6、7月雌、雄样本优势体长组与体质量组范围均较10、11月小;体长和体质量关系中,秋刀鱼雌性生长系数为3.24,雄性为2.82;各月样本胃饱满度以1级为主,F检验表明,除0级外,4个月内各摄食等级间呈显著差异(P<0.01);秋刀鱼雌、雄样本性腺发育以Ⅱ期为主,各性腺等级间差异不显著(P>0.05),雌性性腺指数在Ⅱ、Ⅲ、Ⅳ期内大于雄性,Ⅴ、Ⅵ期内相反,逻辑斯蒂方程表明,秋刀鱼50%性成熟体长雌性为284.7 mm,雄性为267.4 mm;雌性秋刀鱼绝对繁殖力为1032~17 708粒/尾,平均值为(5522±3196)粒/尾,绝对繁殖力高的个体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280~320 mm、110~150 g。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明 《齐鲁渔业》2007,24(1):45-46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新的国际海洋法制度逐步确立,沿海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管理体制日趋完善,这使远洋渔业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海洋资源的开发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业空间越来越狭窄。发展远洋渔业特别是受限制较少的公海大洋性渔业是我国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它的发展对于带动加工、贸易、运输、渔需物资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就中北太平洋海山渔场的开发利用情况作一述评,并对我国开发利用中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渔业种类之一,其资源评估工作已成为热点问题,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标准化可以为开展有效的资源评估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研究利用2003~2017年中国大陆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生产统计资料,结合卫星遥感获得的海洋环境数据,如海表面温度、海表温度梯度、海表面高度等,基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GLM)和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对中国大陆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进行CPUE标准化。结果显示,根据BIC准则,在GLM模型结果中,年份、月份、经度、纬度、海表面温度、海表面高度、海表温度梯度及年份与月份对CPUE具有显著影响,并组成了GLM模型的最佳模型,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52.47%;在GAM模型结果中,除上述8个影响变量外,交互项月份与经度和月份与纬度也对CPUE影响较大,GAM的最佳模型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61.9%。通过5-fold交叉验证分析发现,GAM模型标准化结果较优于GLM模型,更适合于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CPUE标准化。  相似文献   

12.
13.
ABSTRACT:   The ages ( n  = 11 178) and length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 n  = 173 300) of Pacific saury Cololabis saira caught from September to November in 1989–2000 were examined. Most specimens were determined as either age 0 or 1 based on the number of annual rings in the otolith. The knob lengths (length from the tip of the lower jaw to the posterior end of the muscular knob on the caudal peduncle) at which 50% of the fish were age 1 ranged 277.8–304.7 mm. Analysis of length frequency distribution was also useful to divide the knob lengths of the two groups. The modal lengths of age 1 fish ranged 303.9–325.9 mm.  相似文献   

14.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耳石透明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年我国秋刀鱼捕捞船在西北太平洋采集的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样本,提取1 062个耳石进行拍照处理,并根据耳石透明带特征对其进行划分,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耳石类型及与肉体长组的关系,分析各月份耳石类型变化。研究发现,83%小型鱼(Kn L≤240 mm)和71%中型鱼(240 mmKn L≤280 mm)耳石属于类型Ⅰ,大型鱼(280 mmKn L≤314 mm)和特大型鱼(Kn L314 mm)耳石类型Ⅱ、类型Ⅲ占优。肉体长在280 mm以下的类型Ⅰ耳石比例较大,耳石没有形成透明带,随着Kn L的增加,类型Ⅱ和类型Ⅲ在肉体长组的比例增加。耳石透明带最早在202 mm时开始形成,秋刀鱼耳石第1条透明带主要在260~280 mm之间形成,以中型鱼为主;秋刀鱼耳石第2条透明带主要在290~310 mm之间形成,以大型鱼为主。雌性和雄性秋刀鱼耳石在各耳石类型下无显著差别(P=0.0640.05)。耳石类型Ⅰ比例在月份间变化大,在10月和11月份耳石类型Ⅰ比例占优,分别为44.1%和36.4%,多为小型和中型鱼,6月和7月份耳石类型Ⅱ和类型Ⅲ比例大约为40%,多数为大型和特大型鱼,表明大型鱼比小型和中型鱼早到达索饵场进行索饵。  相似文献   

15.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是西北太平洋温带海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也是西北太平洋渔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研究根据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统计的2003~2017年渔获量数据以及中国秋刀鱼组织提交的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数据(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基于贝叶斯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分基准方案和敏感性分析方案对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对其管理策略做了风险分析。结果显示,基准方案和敏感性分析方案下模型参数预测值以及生物学参考点估计值比较相近。在基准方案下,估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sustainableyield,MSY)为75.26×10~4t,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资源量BMSY为240.14×10~4t,此时的捕捞死亡率为0.32。在敏感性分析方案下,估算的最大的可持续产量MSY为70.03×104t,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资源量BMSY为232.53×104t,此时的捕捞死亡率为0.31。该海域秋刀鱼资源状况良好,未经受过度捕捞。风险评估分析表明,为使秋刀鱼资源可持续利用,需将捕获率设定在0.3左右。  相似文献   

16.
西北太平洋公海7~9月秋刀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2003~2005年7~9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数据和水温遥感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表温和上层水温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7~9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重心有从西南向东北变动的趋势;各月产量重心处水温结构有较大差异,9月混合层深度较7月和8月有所加深,渔场也较后者向北移动;各月高产渔区0~15m温度梯度都在0.25℃/m以下,0~40m温度梯度在0.1℃/m左右,40~60m温度梯度在0.25~0.42℃/m之间。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渔区月产量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捕捞努力量、渔区平均日产量和表温是其主要影响因子,对渔区平均日产量影响较大的有表温、0~15m温度梯度、0~40m温度梯度和月份,其关联度都在0.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夏季索饵场浮游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清澄  夏辉  花传祥  许巍 《水产学报》2008,32(6):890-898
根据2005年7-9月于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所采集到的浮游动物的有关数据,对调查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的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在30个站点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中,分别测得甲壳纲、矢足纲、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的25种代表种,其中以桡足类、箭虫类、端足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的平均丰度最高。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不均匀,近专属经济区和 46º30´N以北各站点的生物量较高,站点平均值为430.06±251.18 mg/m^3,超过500 mg/m^3的站点共有11个。分别利用灰色关联和胃含物法对其与秋刀鱼渔场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秋刀鱼的平均日产量为7.72±5.25t/d,日均网次产量为0.78±0.33t/net,都与桡足类、端足类、箭虫类的分布关系非常显著。秋刀鱼胃含物样本频数最高依次为桡足类、箭虫类、虾类、端足类、浮蚕类。在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箭虫类占绝对优势,出现频率分别达到100%和93.3%,平均生物量为298.56mg/m^3和118.09 mg/m^3,其和占总生物量的高达96.88%,严重影响了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分析认为与中心渔场分布的关系最为显著,因此可将其生物量大小作为确定秋刀鱼中心渔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