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进行检测,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相关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3931例受血者血清中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 3931例中,HBsAg、抗-HCV、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5.80%、5.34%和1.25%,抗-HIV只检测到1例,阳性率为0.03%.其中不同年度间的HBsAg、抗-HCV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TP阳性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P<0.01).结论 对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是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诊治,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也可以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避免因输血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
于某大型养猪场随机抽样人血清120份,猪血清204份,分别进行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测。120份人血清阳性数:HBsAg19份;抗-HBs34人份;HBeAg7人份;抗HBe26人份;抗-HBc17人份。其中HBsAg、HBeAg、抗-HBe三阳性为5人份。204份猪血清阳性数:HBsAg24份;抗-HBs32份;HBeAg14份;抗-HBe1份;抗-HBc零份。以上得知该猪场的部分工作人员,猪场部分猪只都被乙肝病毒感染。而且人比猪感染率要高,在被感染的人群中,又以饲养员比例最高,占被感染人员的61.4%。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接种乙肝疫苗婴幼儿2周内HBsAg检测结果,筛选200例HBsAg低滴度阳性婴幼儿,分析其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结果,探讨HBsAg阳性和疫苗接种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例接种乙肝疫苗2周内化学发光微粒子法检出低滴度HBsAg阳性的婴幼儿为研究组,选取200例接种乙肝疫苗后HBsAg阴性婴幼儿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法进行HBsAg检测,每种方法选用同一台仪器;对2组婴幼儿分别进行乙肝病毒DNA定量(HBV-DNA定量)检测。结果研究组ELISA法对低滴度阳性HBsAg灵敏度很低,阳性率仅为6%,而化学发光微粒子法检出率为100%(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HBV-DNA定量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乙肝疫苗的婴幼儿出现HBsAg高阳性率可能与疫苗接种相关,并非乙肝病毒感染所致,但部分阳性患者确系感染乙肝病毒所致,HBsAg结果弱阳性婴幼儿需HBV-DNA定量检测以确诊。  相似文献   

4.
从河南省部分地区收集鸡血清312份,用ELISA法分别检测:①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HAVIgM);②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③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其结果312份鸡血清抗HAVIgM和抗HCVAb全部阴性。乙肝病毒“两对半”血清阳性数分别为:HBsAg18份,抗-HBs16份;HBeAg14份,抗-HBe2份;抗-HBc零份。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某奶牛场,采成年母牛血清200头份,鲜牛奶100份,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阳性结果如下:牛血清HBsAg7份,抗-HBs52份,HBeAg1份,抗-HBe2份,抗-HBc零份。100份鲜牛奶阳性数:HBsAg2份,抗-HBs10份,HBeAg1份,抗-HBe2份,抗-HBc零份。电镜观察到HBV核心抗原阳性血清中有球形病毒颗粒。HBV表面抗原阳性血清中有球形和管形病毒颗粒:其直径约20nm。确证该奶牛场有部分奶牛感染乙型肝炎,其病原为人类乙型肝炎病毒。PCR扩增奶牛HBV-DNA,均未扩增特异的DNA片段,表明奶牛类乙肝病毒只是在抗原上与人乙肝病毒交叉,但在DNA水平上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细胞株,将笔者所在实验室构建的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真核表达质粒共转染CHO/dhfr 细胞,通过筛选,获得可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重组CHO细胞,然后进行亚克隆,用氨甲喋呤(MTX)加压选择,以 ELISA 法检测目的蛋白表达量,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目的蛋白的细胞株,并对其进行特性鉴定.最终获得了ClO和A10两株稳定高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细胞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粤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病毒标记物(HBVM)不同模式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7348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对每一HBVM模式进行剖析。结果与结论:HBV感染者血清以HBsAg阳性率最高(92.58%),然后依次为抗-HBc(88.34%)、HBeAg(44.26%)、抗HBe(41.83%)、抗-HBs(3.93%);HBVM模式共有26组,其中以“大、小三阳”模式为主,共占71.39%。  相似文献   

8.
1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V感染情况与AFP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及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140例PHC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AFP水平。结果PH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124例(88.6%),其中感染模式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小三阳)为69例(49.3%),HBsAg、HBeAg、抗-HBc 3项阳性(大三阳)32例(22.9%),单纯HBsAg阳性10例(7.1%)。14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P<0.01)。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孕妇324例,分为研究组(n=166)和对照组(n=158).研究组孕妇于孕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300IU,对照组不注射HBIG.研究组小孩出生后24h内注射HBIG 200IU,2、3、4、5、6月注射HBIC 100IU,且按0、1、6个月龄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分别为30、10、10 μg);对照组小孩不注射HBIG,只在县疾病控制中心进行常规预防接种.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当天扎手指采外周血测HBsAh,随访至1岁时采婴儿静脉血1 mL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岁时HBsAg以了解有否感染HBV.结果 研究组小孩至1岁时mV感染率为9.0%,对照组为8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5.403,P<0.01).结论 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降低HBsAg( )和HBeAg( )双阳性母亲的子女HBV的感染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与庚型肝炎病毒(HGV)混合感染的状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15例乙型肝炎患者检测抗庚型肝炎抗体(抗—HGV)。结果,31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者62例(19.7%),其中以重型肝炎组抗—HGV阳性率较高(23.7%),依次为慢性肝炎(21.0%)、肝炎肝硬化(18.0%)和急性肝炎(9.4%),经统计学处理各型肝炎之间抗—HGV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2.848 P>0.05);抗—HGV阳性与抗—HGV阴性组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有输血或血制品史组抗—HGV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输血或血制品史组(32.6%vs2.2%,χ^2=44.887,P<0.01)。结论:HGV感染主要经血液及血液制品途径;HGV无致病性或致病性很轻微,其与HBV混合感染并不加重乙肝患者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11.
ELISA法与FQ-PCR对HBV三种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与评价联合检测乙型肝炎HBeAg和Pre-S1Ag、HBV-DNA等血清免疫标志物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治疗中的意义,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对619例疑似或确诊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进行乙肝免疫标志物HBeAg、Pre-S1Ag和HBV-DNA的联合检测。结果表明,血清乙肝免疫标志物HbeAg检测为阴性时,不能完全表明患者乙肝病毒复制终止或病毒血症的消失;血清Pre-S1Ag检测结果有助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也可以作为乙肝病毒DNA复制的指标之一;而FQ—PCR检测血清HBVDNA结果则有助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或抗体血清滴度较低时肝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本市城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不合格情况,为市场细分献血者,对不同的献血人群采取迥异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招募和筛选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比分析2009~2011年城乡ALT、HBsAg、抗-HCV、TP、抗-HIV 5项指标不合格献血者的职业和重复献血时出现不合格结果情况.结果 城区和乡镇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比较,x2值为212.68、417.23,P<0.01,城区和乡镇ALT不合格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城乡ALT、HBsAg、抗-HCV、TP不合格献血者职业构成比较,x2值为69.10、46.20、32.10、120.69,P<0.01;城区、乡镇首次和重复献血者抗-HIV不合格率比较,x2值为8.54、7.68,P<0.01,首次献血人群不合格率高于重复献血人群.结论 对城乡无偿献血者进行市场细分后,应对各献血人群采取不同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招募和筛选献血者,选择献血次数多者组成固定献血者队伍,可降低血液报废率.重复献血人群仍存在使受血者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残余风险.  相似文献   

13.
对甘肃省兰州市周边地区采集的300份猪血清的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表面抗体(抗-HBs)5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从HBsAg和抗-HBs抗体阳性血清中提取DNA,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和C基因的巢式PCR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血清学检测的上述5项指标阳性率分别为10.7%3、.0%、6.1%、3.3%和88.5%,大三阳(即HBsAg、HBeAg、抗-HBs抗体均为阳性)的猪血清样本6份,阳性率为2%;序列分析表明,猪类HBV的S基因和C基因与GenBank中的人HBV同源性达到99%,说明猪存在类HBV感染,且猪类HBV与人HBV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2006,(5):32-32
莫斯科医学科学院与其他3家研究所联合研制出用转基因土豆培育抗B型肝炎疫苗的方法。有关专家指出,该研究成果对利用植物培育抗病毒疫苗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土豆将可能成为培育抗病毒疫苗的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植物。俄研究人员在实验中用含有B型肝炎病毒HBsAg的两种蛋白质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HBV感染及获得性免疫的状况,为更好的防治乙型肝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体检人群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995例健康人群血清中HBV抗原抗体系统五项指标阴性者为48.4%,抗-HBs阳性者为44.7%,感染指标阳性者为6.9%,出现10种感染模式:五项指标均阴性;抗-HBs阳性;HBsAg阳性;抗-HBe阳性;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HBsAg、HBeAb两项阳性;HBsAb、HBeAb、HBcAb三项阳性;HBeAb、HBcAb两项阳性和HBsAg、HBcAb两项阳性.结论:健康人群HBV感染近年来明显下降而免疫力明显上升,但尚有近1/2的人缺乏免疫力,并存在少数传染性强的乙型肝炎患者;应提倡健康人群普种乙肝疫苗,即使注射了乙肝疫苗也要注意自身一般性预防,常规检测乙肝五项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常见传染病 ,据资料介绍 ,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近一亿伍仟万人 ,占我国人口的 1 0 %以上。为有效地防止乙肝在我校蔓延 ,确保大学生以健康的身体顺利地完成学业 ,每年新生入学时我校均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 ,对HBsAg( )、ALT异常者采取常规性治疗手段 ,对HBsAg阴性者普遍进行乙肝疫苗注射。黑龙江农垦师专 1 996年 - 1 999年对入校新生共 2 4 86人 ,用ELL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 ,乙肝病毒携带率各年分别为 6 .2 % ,6 .4% ,9.7% ,5 .0 %。HBsAg、HBeAg两者都是阳性者占携带者的比率各…  相似文献   

17.
以表面抗原活性收率和纯度为考察指标,转化乙肝病毒preS2-S基因重组酵母株,经甘油培养基充分增殖,转移到甲醇培养基中诱导表达.破碎细胞收集细胞原液,离心15000 r·min-1除去细胞碎片,超滤浓缩.结果表明,硫酸铵0.12、0.16 mol·L-1时盐浓度低,HBsAg未结合到疏水介质上;硫酸铵0.24 mol·L-1时疏水性强, HBsAg不宜从介质上洗脱.表明0.20 mol·L-1硫酸铵更适合重组HBsAg纯化.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传统的分类法将肝炎病毒分为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丁型四类。近年发现,非甲非乙型病毒(NANBHV)有两种类型:一类经血液传播(致输血后肝炎),另一类经肠道传播,1989年,Choo和Rcycs等分别将二者克隆,并命名为丙肝病毒(HCV)和戊肝病毒(HEV)。因此,新命名法特别是在1989年9月东京会议正式命名法确定后,将肝炎病毒分为HAV、HBV、HCV、HDV、HEV。在世界范围内,HEV肝炎流行多发地见于中国(特别是新疆)、缅甸、墨西哥、  相似文献   

19.
乙肝病毒DNA与乙肝两对半间关系探讨吴恒莲,龙尧,吴文辉,郑春梅(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湛江,524001)目前临床上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记物的常用检测方法存在灵敏度不够的缺点,且不能直接反映HBV的存在。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这一新的体外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检查产前、术前及输血前患者血液梅毒抗体(TP)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防止误为院内感染及输血感染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以及利于医务工作者的自我保护.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检测.结果 13 313例产前、术前及输血前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筛查的阳性率为2.66%,≤20岁阳性检出率(0.88%)为最低,21岁~、31岁~、41岁~、51岁~、61~70岁、>70岁年龄组的检出率分别是1.24%、2.46%、4.03%、3.49%、4.19%、5.06%(最高).男性检出率(3.92%)高于女性(1.67%).结论 产前、术前及输血前患者TP的检出率较高,与年龄、性别有关.有必要对产前、术前及输血前患者进行TP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