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省洣江茶场十五亩一分五厘高产茶园,从1975年至1981年,分别亩产干茶九百斤以上。茶叶高产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高产的基础是农业土壤。土壤中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直接影响茶树的生  相似文献   

2.
土壤是茶树赖以生存的基础,茶树生育所需的无机养料是从茶园土壤中吸取而加以利用,因此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和肥力水平不但直接影响茶树生育,而且也影响其产量和品质。为了探讨高产优质茶园的理化特性,1986—87年对祁门县凫峰乡培育的“四大名家”具有优质高产的茶园(平均180公斤/亩)土壤理化指标进行测试分析。 供试茶园7.5亩,分四个小区,按四点取样法,采土样16个,分别作理化测试,其结果如后:  相似文献   

3.
汪松能 《中国茶叶》2010,32(5):30-31
一、夯实茶园基础 高产茶园取决于4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土壤理化性状,二是土壤肥力,三是栽培管理措施,四是茶树品种。只有打好茶园基础,茶叶丰产、优质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4.
茶树生长季节即将结束,茶园将要进入秋冬田间管理阶段.秋耕是秋冬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对翌年春茶的优质高产有重要的作用.在秋耕季节到来之际,本刊记者就如何搞好茶园秋耕访问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栽培研究室吴洵副研究员.问:茶园为什么要进行秋耕?答:在生产季节,茶园土壤经采茶工及其他田间作业人员的多次踏压和雨水的冲击,到茶季结束时已相当坚实,有碍茶树根系的生长.秋耕可疏松土壤,改善土体的紧实状况,增大孔隙度,提高通气和透水性能,可增加土壤有效含水量.另外,土壤疏松之后,可加速土壤熟化,提高有效养分和微生物的繁衍.总之,秋耕可改善茶园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为秋冬茶树根系的生长以及养分的吸收和积累提供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以利提高茶树越冬质量,为翌年茶芽早发、多发、快发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名优茶效应的发挥,各地新茶园面积迅速扩大.而在新茶园建设中,茶园开垦是基础工作,做好茶园开垦就有效地解决了茶树栽培土壤这一基础.因为土壤是茶树赖以生存的场所,深厚的土层,具有较好的保肥、蓄水能力,可为根系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施肥、耕作、灌溉、铺草等栽培技术,都要依赖深厚的土层作基础,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茶叶产量与茶园有效土层厚度的关系非常密切,有效土层深的茶园产量就高,浅的产量就低(表1).据调查,浙江省亩产干茶250kg以上的高产茶园,有效土层平均厚度都在70cm以上,多数超过1m.因此,为使茶树良好生长,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植茶土壤的有效土层厚度达70cm以上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茶园土壤酸化成因及改良措施研究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茶园自身及外在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茶园土壤酸化趋势日益严重。茶园土壤酸化表现为土壤结构性变差、肥力降低及重金属含量增加,进而影响到茶树的生长发育,降低茶叶的品质,甚至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严重威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回顾并梳理了近年来茶园土壤酸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茶园土壤酸化的成因、危害及改良措施,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植茶园普遍采用茶树密植速成高产栽培。“三分种,七分管”,如何管好新茶园,达到早成园,早高产,早收益的目的。具有现实意义。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实践,认为应该抓好下面几个管理环节:一、土壤管理1.盖草:新植茶园盖草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栽培技术措施,可以起到保土、保  相似文献   

8.
山区茶园土壤肥力性状及其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凯荣  龚惠群 《茶叶》1994,20(1):13-17
本文根据对湖南省海拔300~850m的山区茶园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山区名优茶鲜叶原料的品质特征和高产、优质茶园土壤的肥力特性;指出土壤氮和磷含量及其有效性是分别影响山区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两个最主要因素,为优质高产茶园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优质高效的茶叶施肥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一部分是茶园土壤本身所含有,一部分靠施肥来保证其需要,但土壤本身养分的含量是很低的,加之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原有的淋失、挥发损失很多,远不能满足栽培茶树的营养需求,必须靠施肥来补充,且一些土壤本身缺乏某些元素,更需要通过施肥来获得.因此合理的施肥是茶树获得高产优质的一项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广东茶区茶园施肥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料是茶树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也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物质基础。茶园施肥是茶树提供矿质营养元素和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手段。因此,茶园施肥是茶园管理最重要的常规栽培技术之一。本文针对广东省茶园施肥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并根据我省茶树种植生产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茶园新型肥料开发与施肥技术发展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有50%的茶园分布在红壤丘陵地区,这里土壤瘠薄,水源缺乏,茶树长势衰弱,分枝稀疏,平均单产在70斤干茶以下。为了探索红壤丘陵地区茶树高产的途径及其相应的栽培措施,多年来,我们着手对生产水平较高的茶园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分析,现将讨论结果综述如下: (一)高产茶园的产量构成在我省红壤丘陵地区,也出现了不少高产茶园。几块典型茶园亩产干茶超过400斤,其产量构成状况如下表:  相似文献   

12.
我区茶树栽培历史悠久,茶区广大,病虫害种类繁多.茶树受病虫为害,轻者茶叶减产,品质下降,重者茶园被毁.因此,加强茶树保护工作,是保证茶叶持续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叶》2004,26(6):41-42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土壤肥沃、肥力中等和贫瘠的茶园中茶树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分离。根据菌体形态及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DNA的(C C)摩尔分数值等,对根际细菌进行了鉴定和分类。研究了不同肥力、树龄的茶园中茶树根际细菌的数量和类群的变化、根际真菌的数量变化、根际放线菌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肥沃的茶园中茶树根际细菌的数量最多,土壤贫瘠的最少;  相似文献   

14.
一、低丘红壤茶园钾的农化性质 1.钾的含量状况根据对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贵州、湖南等地低丘红壤茶园土壤的测定结果,全钾含量在0.93~2.74%范围(见表1)。土壤全钾量的高低与茶园肥力和茶叶产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有不少低产茶园全钾含量超过了高产茶园。茶园土壤的全钾量主要取决于土壤的成土母质,据测定的结果,不同母质发育的低丘红壤茶园土壤的全钾含量次序是花岗岩>冲积物>石炭岩>第四纪红土>红沙土>玄武岩≥凝灰岩。土壤母质中的钾是呈结晶矿物态,从表面上看它与茶叶产量无直接的关系,但它在一定条件下会被逐步释放,变成茶树可利用的形态,因此矿物钾是茶园土壤中可贵的钾素“营养库”。 2.钾的释放  相似文献   

15.
在单位面积内种茶的株数及其个体植株在地面上的排列方式称为茶树的群体结构。合理的茶树群体结构可以协调茶树与茶园生态环境的关系,统一茶树个体生育与群体发展的矛盾,达到充分利用光能,充分吸收土壤矿质营养和水份,奠定茶树高产、稳产、优质的物质基础,因此,合理群体结构是人们十分重视的栽培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低产茶园的改造技术,主要包括更新茶树,复壮树势,改造土壤,提高肥力,改造园相,改善生态,茶园管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从60年代开始研究N、P、K三要素在茶叶产量、品质和茶树生长上的作用,70年代研究茶园复合肥的选型及施用效果,80年代研究茶树营养配方,90年代研究茶园土壤养分的丰缺指标,开发茶树专用复混肥。长期以来对湖南省茶园进行土壤肥力的分析监测,推行茶园平衡施肥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茶园平衡施肥技术的研究茶树营养具有一般作物的共性,即土壤类型与肥力水平的差异,导致的茶树营养要求多样性;同时茶树营养还有显著的特性,即茶树是多年生作物需肥有连续性;茶树生长的季节性和节奏性使其需肥具有集中性和阶段性;收获对象是营…  相似文献   

18.
纤维素是一较稳定的葡萄糖高分子聚合物,是组成植物器官的主要成分。纤维素的分解是自然界物质生物循环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大气碳素循环的基础,亦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是维持土壤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纤维素的存在、分解状况与茶园土壤的肥力、茶树的生育密切相关。笔者通过几种不同土壤湿度的处理,采用埋片法测定茶园土壤纤维素的分解强度,并结合部分调查研究,提出了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9.
茶园土壤管理技术:谈谈茶园土壤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基础。茶园土壤条件良好与否对于茶树的生长发育、茶叶产量和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良好的茶园土壤应该使茶树能“吃得饱(养分供应充足)、喝得足(水分供应充分)、住得好(土壤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能伸展得开,机械支持牢固)”。不良的土壤性状是造成茶园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低产茶园改造中,进行土壤改良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一、茶园不良土壤的种类高产茶园土壤一般具有土层深厚、疏松多孔、水气协调、质地适中、酸度适宜、有  相似文献   

20.
闽南水仙茶无公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茶园环境绿化,改善茶树的生存空间;加强茶园土壤管理,为茶树创造良好的生存基础;科学追肥,促进茶叶高产优质;合理修剪,延长高产优质经济年限;实施病虫综合防治措施,提升茶叶品质品位;适时采摘,提高优质茶产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