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海南岛典型的热带山地雨林为对象,测定了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林分斑块内的光照、空气温度以及土壤不同层次内的温度因子,分析了其日变化规律,讨论了森林群落内环境因子异质性对群落内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的意义.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斑块内光照与温度的日变化规律不同.林隙阶段内光照的强度及其变动幅度都远大于其它3个阶段,而且林隙内不同部位光照的日变化规律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森林循环各阶段斑块内光照强度及其变动幅度的大小顺序为林隙阶段(G)>衰退阶段(D)>建立阶段(B)≥成熟阶段(M).不同斑块之间的气温基本上呈现出M>B>D>G的总趋势.不同阶段斑块内土壤表面温差变动幅度的大小顺序为G>D>B>M.不同阶段斑块类型在土壤不同层次中温度的日变化不同,但各类型斑块在同一时刻同一土壤层次内的温度差异大都不超过1℃.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斑块内环境因子的时空差异,为不同生态特性树种在群落中的共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黑龙江省凉水自然保护区内8个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以线蚓和石蜈蚣为优势类群.除云冷杉林和云冷杉红松林以外,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群落A>D>E>B>H>C>F>G.群落A、D最相似,群落B、H相似性最低,群落的异质性与稀有类群数量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特征与土壤性质之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类型与土壤特征之间关联性是理解“植被-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以南滚河自然保护区5种不同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不同森林类型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群落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山地雨林(Ⅱ)>沟谷雨林(Ⅰ)>半常绿季雨林(Ⅲ)>季风常绿阔叶林(Ⅳ)>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Ⅴ)。土壤理化性质亦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理化状况优于较其他森林类型。关联度分析表明,森林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特征参数与土壤理化指标的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土壤pH、速效氮、全磷和容重的关联度最大;Simpson指数与土壤速效氮、有机质、全氮和容重的关联度最大;年均降雨量、年均温度、乔木覆盖度、林下植被覆盖度、凋落物厚度和土壤厚度与土壤有机质、pH、速效氮、全氮、含水量和容重的关联度最大。5种森林类型群落多样性、群落特征参数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联度整体>0.6,均与土壤含水量和容重有较高的关联关系。表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下“植被-土壤特征”存在显著的关联作用及样地差异性,与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及样地微环境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张丽萍  马国强 《吉林农业》2011,(10):161-161
林隙的大小,通常用其面积来衡量。林隙的大小是林隙的重要特征,它不仅反映了林隙内微环境因子的变动,而且提供了林隙内更新种类所能利用的空间资源,是研究林隙环境和林隙更新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林隙形状特征对森林更新的影响,可为进一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长苞铁杉林林隙内外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均优多指数(Z)、生态优势度指数(λ)及群落优势度指数(C)分析长苞铁杉林林隙与非林隙物种多样性;用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测定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长苞铁杉森林群落林隙以个体数为基础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H)指数及均匀度(E)明显高于非林隙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以重要值为基础计算的Shannon-Wiener指数(H)及均优多指数(Z)也是林隙高于非林隙;林隙植物群落均优多指数(Z)显著高于非林隙,而生态优势度(λ)和群落优势度(C)又明显低于非林隙,表明林隙的存在增加了群落物种多样性,但同时也降低了群落的稳定性,且这一结果与M法所测的群落稳定性结果相一致,M法结果也表明整个森林群落处于典型的亚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植被和坡向对土壤温度与土壤热通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温度是森林气候的重要因素,与植物的生长关系密切.不同坡度和坡向的林分,光照条件的差异使林内的土壤温度和土壤热通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为研究试验区不同林分水热平衡规律,本试验监测了林木生长季土壤和大气温度.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的平均地温林外>阳坡>阴坡,6-10月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先下降后上升;土壤不同土层间温度极...  相似文献   

7.
马国强  李雪芬  邢鲲 《吉林农业》2011,(11):168-168
在森林调查中,将林隙四周的树木统称为林隙边缘木。林隙边缘木的大小和高度是影响林隙内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对林隙内树种的更新有较大的影响。林隙边缘木优势度的增大,导致了林隙内光照指数和温度指数的下降,因此增加了林隙内的适度,为耐阴树种的发茅和生存提供了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1年7月大兴安岭外业调查数据以林隙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景观生态学中斑块类型指数分析样地内林隙状况,并结合林木分布状态,分析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天然落叶松林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受中度林火干扰的林分内,只保留了少量的落叶松中径木、大径木,先锋树种在林分内呈现聚集分布;在未受林火干扰的林分和受林火轻微干扰的林分内,天然落叶松均呈现显著聚集分布;由于受到不同强度的林火干扰,林下区域与林隙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相互转化,林分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林分按照所受林火干扰强度的递减,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上表现出了森林循环过程中所经历的林隙阶段状态、建立阶段状态、成熟阶段状态。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大小林隙光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大小林隙及非林隙林分内光照强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光照的峰值出现在11:00~13:00。在整个生长季中,光照和气温均表现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不同大小林隙内光照由林隙中心区向林下逐渐递减,于近心区处减幅最大。  相似文献   

10.
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比研究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土壤和非林隙土壤肥力,分析森林循环阶段中林隙阶段土壤肥力的演变。结果表明,在表层土壤中林隙土壤的容重、总孔隙度、孔隙比、毛管孔隙度增大,非毛管孔隙度、通气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比值下降,林隙土壤的通气透水性下降。除表层土壤的最大持水量低于非林隙土壤外,林隙土壤的重量含水率、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贮水量都增大,说明林隙土壤的保水能力加强。林隙表层土壤的全氮、有机质、有机碳低于非林隙土壤,水解性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则高于非林隙土壤,说明林隙环境有利于土壤养分的有效化;速效磷低于林下土壤,说明林隙土壤磷的固定增加。土壤的pH值则略有提高,说明林隙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酸环境,增强微生物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甘肃白龙江林区沙滩林场次生林群落的生存现状,预测群落发展趋势,为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杉人工林退化形成的次生林群落为对象,设置50 m×50 m的标准样地6块,测量样地内胸径(D)≥3 cm的全部乔木的胸径、树高、冠幅,并记录林木生长状况;对胸径(D)<3 cm的乔木幼苗、幼树,测量并记录其地径、高度、冠幅和林木生长状况;并在每个样地设置3个10 m×10 m的灌木样方,调查灌木物种组成、数量等。基于以上调查数据,以径级代替龄级分析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运用数量化方法研究优势种群的数量化动态,并以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的计测指标,计算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分析种间总体联结性。【结果】次生林群落为岷江冷杉 桦木林群落,乔木层共有树种13种,云杉已大量死亡。现存群落中,岷江冷杉种群结构完整,幼龄个体比例大,存活率高,为增长型种群;桦木(红桦和糙皮桦)幼龄个体比例低,存活率不高,已呈现出衰退趋势;槭树、花楸等小规模种群结构多不完整。种群数量化分析表明,各种群生存状态不稳定,易受随机干扰,受随机干扰时岷江冷杉种群最稳定,红桦种群次之,槭树、花楸等种群结构均不稳定。岷江冷杉种群在乔木层和灌木层均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桦木在乔木层的生态位宽度仅次于岷江冷杉,优势明显,但其更新不良,在灌木层不具优势。乔木层、灌木层物种间总体均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结论】研究区次生林群落为正向演替,种群优势度与生态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各种群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的变化阶段,群落结构尚不稳定。桦木种群在乔木层优势尚存,但在灌木层更新受到限制,不具备发展成优势种群的条件;云杉人工林则必被淘汰;岷江冷杉在乔、灌木层均有较大优势和生态位宽度,表现出进一步扩散的可能。因此本研究区次生林的经营应以培养冷杉林为主,为冷杉林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林业政策的制定关系到森林资源开发的好坏。林业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会因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去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不同的利益需求使得相关主体的利益产生冲突。通过对炮木湾林场的个案调查,发现林业政策损害了林场承包人的利益,而这种损害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开发。究其原因是单主体的林业政策损害了个人利益,从而降低其造林积极性,而要提高造林主体的积极性,开发森林资源则要充分考虑其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13.
合理运用护林防火技术可以提升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整体质量,推动林业不断发展。本文分析了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总结了护林防火技术,提出了相关应用对策,以期为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和保护森林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掌握油松生长过程、改善油松经营管理模式,利用北京地区油松连续清查数据,在Richards模型基础上,考虑林分起源的差异,在模型中引入哑变量,建立北京地区不同林分起源相容性油松林分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含哑变量的油松生长模型,对油松林分生长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高达0.9380和0.9918;油松蓄积量的拟合效果比断面积好,人工林的拟合效果高于天然林。用检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适应性检验,林分断面积和蓄积量生长模型的预估精度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国际森林认证与我国森林食品的生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森林认证是按公认的标准对森林经营进行检验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保护森林,维持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着重介绍了森林认证的一个分支--非木质林产品认证及其国内外进展和进行国际认证的策略.在我国,生产森林食品的非木质树种(大多数被称之为经济树种)在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森林认证工作在我国刚起步,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国际上认可的森林认证机构的情况下,文章从与国际接轨进行认证的角度,提出我国在森林食品生产方面,要加强有关认证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加强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加强生产森林食品的经济树种的生产标准制定,并开展联合认证的研究工作.表1参9  相似文献   

16.
集体林森林经理调查技术体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集体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内容,森林经理调查是提高集体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通过调查与实践,认为当前集体林森林经理调查工作中存在实施单位设置不当等问题,由此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森林应采用不同的小班调查周期与数据更新方式等森林经理调查技术体系,以确保森林经理调查的科学性,经济性,可行性与调查成果的有效性和实有性。图1表参9.  相似文献   

17.
白龙江林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白龙江林区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价研究。指出:(1)森林资源价值由经济价值和公益价值组成。经济价值应用碳税法或培育成本法进行评价,公益价值应用工业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水资源费等方法进行评价,两价值评价前应核准森林类型、面积、蓄积量等。(2)评价结果表明:白龙江林区森林总生物量55.13 Tg,即总碳贮量22.05 Tg C,折合总经济价值(即碳贮量价值)239.5亿元,生物量生产力为708.0 Gg/a,即碳贮量283.2 Gg C/a,折合经济价值3.1亿元/a;年均公益价值5.8亿元/a,其中释放O2量价值占52%、防止土壤侵蚀量价值占9%、涵养水源价值占39%,这些森林资源的年总价值在8.9亿元/a以上。(3)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碳贮量的载体,用有林地的生物量与蓄积量建立的生物量经验系数R平=0.725 4、R幼=0.564 7、R中=0.671 0、R近=0.718 3、R成=0.742 9、R过=0.768 6符合甘肃实际情况, 所揭示的生物量数据是可靠的;评价森林资源的公益价值应从其实际防护重点入手,不区分防护重点地套用所有指标进行评价,会误导人们的认识和决策。  相似文献   

18.
林业数字化的关键是林场数字化,林场数字化决定于小班的数字化.该文结合甘肃省基层林场的管理现状,从小班管理入手,通过对小班卡片信息的整理与提取及图形的扫描矢量化,建立了小班属性数据库及图形数据库,并按照小班→林班→营林区→林场→林业局逐级汇总的原则,结合林业部门经常应用的报表形式,研建了林场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统计生成各种报表,同时还输出基本图、林相图、森林分布图等各种图面材料,实现一体化查询,解决了基层林场数字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北京喇叭沟门林区森林燃烧性及防火区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该文根据北京市怀柔县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和森林分布状况 ,对森林和林区植被的易燃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选取了植物 (树种 )组成、郁闭度、林分年龄、森林类型、坡向、坡度、海拔高度等 7个林分因子作为燃烧性分量 .通过对各小班的燃烧性综合指标的计算、排序 ,划分了 5个森林燃烧性等级 .并在此基础上 ,对喇叭沟门乡进行了防火区划分 ,为制定自然保护区规划和开展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小陇山林区林木病原真菌种类及其分布规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场采样调查,并结合形态学鉴定,对小陇山林区林木病原菌的种类和病原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林区共有病原菌154种,隶属71属、41科.其中,葡萄座腔菌科有21种,占总物种数的13.6%;斑痣盘菌科18种,占总物种数的11.7%;球腔菌科和白粉菌科11种,占总物种数的7.1%.葡萄座腔菌科为该林区病原菌优势种类,在低中山和中山分布较多,为害较重,而在低山和中高山分布较少,为害较轻.病害主要侵染蔷薇科、杨柳科、壳斗科、蝶形花科、忍冬科、松科,主要引起叶部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