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新 《吉林蔬菜》2020,(1):17-18
粘玉米也被称为甜玉米,属于特用型玉米,经济价值高,对种植要求也高于普通玉米,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粘玉米的营养成分含量高于普通玉米,可以食鲜穗、速冻、做食品点心、保健食品和反季节销售。粘玉米的秸秆又是牛羊的良好饲料,相比于普通玉米,粘玉米创造的经济价值是普通玉米的2耀3倍还多,由此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由种植普通玉米向种植特用型玉米转化中,粘玉米投入少、效益高的优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学栽培粘玉米,确保高产量、高品质是提高其经济效益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卉》2015,(13)
以贵单8号为实验材料。设置3200株/667m2、3600株/667m2、4000株/667m2、4400株/667m2、4800株/667m2五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种植密度对植株性状、玉米的产量以及生育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种植密度越大,玉米群体会对水分、光照、养分等产生竞争,有的玉米因为接受的光照不足营养缺乏,导致生长缓慢,反而玉米的高度和穗位高下降;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产量也会增加,但是密度达到一定的范围,玉米的产量会相应的减少;反而玉米的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生长期没有什么很大的影响。以4400株/667m2的密度种植玉米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科学》1992创刊,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玉米科学是我国惟一的玉米专业学术期刊,在国内外玉米界具有较大影响。2004—2014年连续4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玉米科学》主要报道:遗传育种、品种资源、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生物工程、土壤肥料、专家论坛、国内外玉米科  相似文献   

4.
<正>鲜食玉米是一种甜质类型的玉米,因其具有抑制糖分向淀粉转化特性,所以乳熟期间籽粒中含糖量最高,因其味甜,所以以鲜食玉米命名。鲜食玉米特殊之处是菜果兼用的食品。有甜、糯、嫩、香的特点,被人们称之为"水果玉米"。乳熟期的鲜食玉米籽粒中所含有的葡萄糖、蔗糖、果糖是比普通玉米多达2~8倍,蛋白质的含量达到13%以上。鲜食玉米以水溶  相似文献   

5.
五彩玉米──鲜食、爆裂玉米新秀五彩玉米是从美国引入的一个珍稀专用玉米新品种。该玉米可鲜食、爆裂玉米花、做罐头、做菜。五彩玉米籽粒红、黄、蓝、粉、白等颜色并集一穗,富有光泽。粒皮薄,鲜穗供煮食,香嫩甜糯。该品种株高120~140厘米,开展度80~100...  相似文献   

6.
由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春市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鲜食玉米产业大会将于2006年8月27日-28日在长春市的吉林省宾馆召开。届时将有全国鲜食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笋玉米、保鲜玉米)的育种单位、生产加工企业、经销商、设备与包装物生产企业、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和专业机构参加,预计参会人数400人。首届全国鲜食玉米产业大会2005年9月在长春成功举办,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全国性鲜食玉米专业大会。  相似文献   

7.
经调查研究,为害我国玉米的主要病虫害为玉米瘤黑粉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锈病、玉米螟和玉米金龟子。对于玉米3大病害的防治,关键措施为抗病育种,选育抗病丰产品种;而对于玉米2大害虫的防治已经有成熟的经验,但发生为害仍然很严重,关键是交替和轮换选用杀虫剂,以免长期单一喷施一种杀虫剂而导致抗药性的产生而使防治效果下降。  相似文献   

8.
鲜食玉米要求糯性好、果皮薄、口感细腻、商品性状好、果穗中等、适合蒸煮和速冻加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鲜食玉米有白糯玉米、甜玉米、黑玉米、花糯玉米(彩色玉米)及普通玉米等,商品性状不一,造成鲜食玉米价格参差不齐,生产效益差别较大。而增加鲜食玉米的收益,必须选用对路的优良品种和适宜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鲜食糯玉米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三省 《中国蔬菜》2001,1(6):41-42
以青嫩果穗作食用或加工的玉米称之为鲜食玉米 ,又称菜用玉米、果蔬型玉米。一般来说 ,凡是玉米均可鲜食 ,但实际上鲜食玉米的优劣有很大的差别。优良的鲜食玉米应具有良好的口感 ,皮薄渣少(或无渣 ) ,软粘细腻 ,有适度的甜味和清香 ;外形美观 ,果穗均匀一致 ,结实饱满 ,蒸煮后晶莹透亮 ;采收期较长 ,采收后不易变质等特点。目前 ,作为鲜食玉米较多的为糯质玉米。按照玉米籽粒胚乳质地及稃壳的有无 ,栽培玉米可分为 8种类型 ,其中 7种类型均起源于西半球的中、南美洲 ,唯有糯玉米起源于我国 ,云南、广西一带为起源中心 ,种质资源丰富 ,目前…  相似文献   

10.
启动玉米产业体系建设,开展玉米高产创建,通过组织领导,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预测预报为依据,进行玉米病虫草害系统防除,本文探索了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新途径,以促进玉米高产、丰收。  相似文献   

11.
甜糯双隐基因型玉米材料的创制方法及鉴定技术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加糯型鲜食玉米是一新型鲜食玉米品种,甜糯双隐基因型玉米自交系是配制甜加糯型鲜食玉米的必备材料。本文概述了甜糯双隐基因型玉米材料的创制背景与研究现状,介绍了目前甜糯双隐基因型玉米材料常用的创制方法及鉴定技术,初步讨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旨在为甜糯双隐基因型玉米材料的创制和选择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11年,从中国引入自育为主的10个杂交玉米品种,在援建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与3个当地常规玉米品种进行小规模品比与栽培技术试验。初步结果:旱季试验实测平均667m2产量,杂交食用糯玉米(鲜粒)为568~847kg,杂交饲料玉米(干粒)为381~517kg,而当地常规食用白玉米(干粒)仅296~357kg,说明中国杂交玉米品种在坦桑尼亚有显著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玉米间作菊花脑的高效栽培方法对玉米杂草的影响,以探究此间作方法对杂草的防效及间作经济效益,为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菊花脑间作处理(T)较玉米单作处理(CK),玉米产量增加,每667 m2产值增加2496元,增收效果明显;间作处理的玉米维生素C、粗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41.7%、3.6%、6.2%、14.2%;在玉米各时期CK处理杂草发生种类和相对密度均高于T处理;玉米成熟期T处理防草效果最好,株数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分别达87.64%和90.28%,有效减少杂草生长。综上所述,玉米间作菊花脑的高效栽培方法有效减少了除草剂的用量,菊花脑经济效益更高,能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显著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4.
鲜食糯玉米春季播种期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广东目前推广的鲜食型糯玉米品种香白糯为试材进行春季播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糯玉米的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缩短,产量显著下降;晚播的籽粒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早播,而晚播的籽粒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早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广州地区适宜的春季播种期.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番茄、花椰菜植株及根际土壤水浸提液0.025、0.050、0.075、0.100 g/mL 4个浓度梯度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花椰菜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玉米化感效应最强,水浸提液浓度越大,化感效应越强;番茄、花椰菜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玉米根长、芽长的抑制率明显不同,花椰菜植株水浸提液抑制率最强,番茄植株水浸提液抑制率次之,番茄根际土壤水浸提液抑制率最弱,花椰菜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玉米根长、芽长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辣椒和玉米的不同套种方式进行了比较,以期探索最适种植方式,减轻玉米对辣椒的遮光影响,达到玉米和辣椒生长双促进、双增收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日照少、光强弱的山区,辣椒套种玉米适宜的种植行数比例为4∶1,即4行辣椒(行宽2 m)套1行玉米(种植行宽1 m),辣椒和玉米均为双株栽培。  相似文献   

17.
玉米作为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及工业原料,其转基因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应用基因枪、农杆菌介导、花粉管通道等转基因技术对玉米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改良,在抗虫、抗除草剂、高赖氨酸、雄性不育、抗旱耐盐等转基因新品种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抗虫和抗除草剂及两者复合性状的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已在全球16个国家大面积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文概述玉米转基因技术及应用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Pollen dispersal is a critical process defining connectivity among plant popul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crops in conven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s, strategies based on spatial separation are promoted to reduc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between GM and non-GM crop fields. Field experiments as well as simulation studies have stressed the dependence of maize gene flow on distances between source and receptor fields and on their spatial configuration.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whole landscape patterns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s, such as MAPOD-maize, are thus useful tools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ed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sensitivity of cross-pollination rates among GM and non-GM maize in a landscape simulated with MAPOD-maize. The influence of landscape pattern on model output was studied at the landscape and field scales, including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model inputs such as cultivar characteristics and wind conditions. At the landscape scale, maize configuration (proportion of and spatial arrangement in a given field pattern) was shown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cross-pollination rate between GM and non-GM maize whereas the effect of the field pattern itself was lower. At the field scale,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GM maize field was confirmed as a predominant factor explaining cross-pollination rate. The metrics describing the pattern of GM maize in the area surrounding selected non-GM maize fields appeared as pertinent complementary variables. In contrast, field geometry and field pattern resulted in littl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t this scale.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施肥条件下菜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尿素、鸡粪、玉米秸秆在Ⅰ施肥水平上,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2.24%、27.43%、26.35%;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5.42%、39.85%、33.28%。均显著高于对照。在Ⅱ施肥水平上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5.34%、49.03%、50.25%;使土壤全氮分别增加20.00%、61.98%、42.29%。在Ⅲ施肥水平上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34.13%、51.55%、71.71%,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22.90%、83.36%、70.99%。3种肥料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顺序依次是鸡粪、秸秆、尿素(Ⅰ施肥水平)和秸秆、鸡粪、尿素(Ⅱ、Ⅲ施肥水平)。在不同施肥水平上,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大小顺序均是鸡粪、玉米秸秆和尿素。  相似文献   

20.
以美国大速生菜为试材,以腐熟与未腐熟玉米秸秆替代草炭作为莴苣无土栽培基质中的主要材料,研究其对莴苣产量、叶面积、干物质量、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C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腐熟玉米秸秆∶蛭石=3∶1)基质配方最有利莴苣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