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松毛虫赤眼蜂连代防治玉米螟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研究吉荣治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ostriniae,以下略称为赤眼蜂)对玉米螟卵块寄生性强,也比较容易大量繁殖,因此可用于生物防治玉米螟(平井,1990,1993)。以确立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为目标,1990年以来...  相似文献   

3.
付波 《杂粮作物》2003,23(6):363-363
玉米螟是瓦房店市的重要害虫,危害严重,防治难度大。多年来,瓦房店市防治玉米螟一直采用投撒颗粒剂的方法,但由于操作难度大,投药质量差,防治面积小,导致防治效果很低。1999~2003年,全市积极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实行市、乡、村统防统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现将5年的防治效果做如下分析报道。1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基本情况1999~2003年累计蜂防面积约77466hm2,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1%,其中3个乡镇连续5年全部实现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赤眼蜂选用大连市赤眼蜂繁育场生产的蜂卡,每667m2放蜂2点,放蜂量…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持续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连续3年进行大面积防治玉米螟研究。结果表明:放蜂对当代玉米卵平均寄生率为75.1%,平均防效62.8%,玉米平均被害率减少62.3%。对二代玉米螟的持续效果为蛀孔率下降44.6%,折茎率下降51.9%,平均防效为48.3%。秋末虫量下降幅度在40.8%~49.0%,平均下降率为46.2%。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份,利用一代放蜂的持续效果可以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玉米植株上不同放蜂位置对两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的影响,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分别设置玉米心叶内、盆栽土壤表面及玉米叶片背部3个接蜂点,每点分别单独、混合释放两种赤眼蜂,研究同一蜂种不同释放方式对玉米螟的控害效果。结果表明,在同一位置接蜂,单独接玉米螟赤眼蜂和混合接蜂在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玉米螟卵中的总出蜂数等指标均高于单独接松毛虫赤眼蜂。当接入蜂种相同而位置不同时,在心叶内接蜂玉米螟卵粒寄生率最高,玉米螟赤眼蜂在心叶内接蜂的蜂卡羽化率高于土壤表面和叶片背部接蜂;松毛虫赤眼蜂在3个位置上差异不显著。在玉米心叶内单独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或者混合释放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7.
丛斌  杨长成  邹庆道 《玉米科学》1995,3(Z1):082-083
本文报道1989~1993年间在东北二代玉米螟发生区的辽宁省,利用工厂化生产的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以及人工诱导滞育的赤眼蜂防治一、二代亚洲玉米螟(O.furnacalis)的试验结果并据此提出在二代玉米螟发生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总体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东辽县位于东辽河上游、属半山区,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hm^2,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占80%。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可使玉米减产5%~20%。1981年,玉米螟大发生,被害株率达88.8%,百株虫量达260头,单穗粒重损失率达19.8%,最高达32.3%。为了控制玉米螟的危害,我县连续多年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仅2005年防治面积就达3.3万hm^2,释放赤眼蜂75亿头,全县13个乡镇、266个村全部采用放蜂。  相似文献   

9.
松毛虫赤眼蜂低温保存时间与羽化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柞蚕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经特定的缓降温预处理,在3±0.5℃条件下恒温保存,其保存时间(x)与羽化率(y)间存在数字模型-y=96.7465-0.1877x,该模型对有计划地繁蜂、放蜂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0~2013年田间系统监测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和赤眼蜂的发生规律.亚洲玉米螟落卵量、卵孵化量、赤眼蜂寄生量等资料和温度、积温、湿度、雨量、光照等气象资料作为预测因子,采用简单逐步回归、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及多因子互作回归进行拟合,建立不同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及赤眼蜂发生量与多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采用预报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发生量,一代亚洲玉米螟落卵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组建的模型结果可靠;二代亚洲玉米螟卵孵化量与赤眼蜂寄生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和多因子交互组建的模型结果均可靠,玉米螟落卵量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
史晓利  王红  杨益众 《玉米科学》2006,14(2):137-140
亚洲玉米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玉米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综述了气候等环境因子对玉米螟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的胁迫作用。过高及过低的温、湿度对玉米螟的生长发育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还间接影响玉米螟寄生性天敌的存活和寄生效率;水分和食料对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幼虫滞育和滞育解除等也有重要影响。总之,异常环境条件会极大地影响玉米螟及其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消长。  相似文献   

12.
杨宸  何康来  王振营 《玉米科学》2021,29(6):157-163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亚洲玉米螟一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占总蛀孔数的69.6%;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下部,占总蛀孔数的41.2%.越冬幼虫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和下部均有较多分布,分别占总活虫数的40.6%和36.6%.在吉林公主岭,玉米螟一、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的中部,分别占总蛀孔数的47.3%和47...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和玉米螟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华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浚单20为供试品种,研究棉铃虫和玉米螟危害后对玉米穗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量大、环境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玉米螟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而在降水量小、环境相对湿度低的条件下,棉铃虫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相同害虫危害条件下,降水量大、相对湿度高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玉米穗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SW12-859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转基因玉米杂交组合,全株表达Cry1F基因杀虫蛋白。本研究以其为材料,与其遗传背景相似的郑单958为非转基因对照,在玉米心叶期(6~8叶期)和穗期(13~16叶期)进行田间人工接玉米螟初孵幼虫,调查其抗螟性、农艺性状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转基因玉米SW12-859对一、二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郑单958表现为感,二者受玉米螟危害程度(抗螟性)差异显著。转基因玉米SW12-859和郑单958的株高、穗位高等农艺性状相近,在接虫条件下,转基因玉米产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玉米。  相似文献   

15.
二代玉米螟发生动态的判别分析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山东省胶南市1985~1994年二代玉米螟虫情与相应年份的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逐步回归分析,从14个因子中筛选出3个主要预测因子,应用基于BAYES准则下的判别分析原理,建立了3个级别的判别分析数学模型。经回报验证,历史拟合率为9000%,将1995、1996年作为独立样本进行试报,结果与实际一致。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不同积温带玉米品种抗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百株折茎率、折雄率、茎秆钻蛀率及越冬幼虫数量和体重等指标分析,分析7个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不同积温带品种表现高抗的品种为垦单5和高油4515,中抗品种郑单958和兴垦3;高感品种为哲单37和绥玉19,中感品种德美亚1号。  相似文献   

17.
高粱抗螟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玉米螟是为害高粱的主要螟虫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进展及抗螟研究的了解,分析了高粱的各种抗螟机制,讨论了高粱抗螟性筛选与鉴定的方法,总结了当代抗螟育种的方法及现状并提出发展趋势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