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大麦黄花叶病毒株系分化给抗病遗传育种带来了困难综述了大麦黄花叶病毒株系分化的鉴定方法及其局限性,并总结了不同国家对大麦黄花叶病毒株系分化的结果,讨论了大麦黄花叶病毒不同株系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介绍了大麦黄花叶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表达,并简要讨论了该病毒的分类归属。  相似文献   

3.
大麦黄花叶病已成为冬大麦区的主要病害。利用引进的一批国外大麦材料 ,在我国大麦黄花叶病发病面积较大的 8个地区进行鉴定 ,通过田间致病性的鉴定 ,用免疫及附电镜技术与国内的同源抗血清或国外的异源抗血清的捕获和修饰观察 ,结果发现 :我国大麦黄花叶病毒株与日本的最为相似 ,但不一致 ,经比较分析初步得出两大类 ,6种株系、类型 ,并且发现AkashinrikiAsamaMugiMihoriHadaka 3SehbonHadakaShinano 1Suifi等一批对我国BaYMV均具有抗性的育种材料。以常规杂交育种为主 ,结合开展生物技术是选育抗病品种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麦黄花叶病是欧亚冬大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国内外对大麦黄花叶病抗病品种培育的重视,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遗传与育种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大麦黄花叶病病毒株系的分类、病害的发生与传播、抗性遗传、抗病基因的定位以及抗黄花叶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就大麦黄花叶病遗传育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育种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我国大麦黄花叶病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及其介导的小麦抗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黄矮病毒依靠介体蚜虫传播引起小麦黄矮病,对我国麦类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对大麦黄矮病毒编码的运动蛋白的生化特性、生物学功能及其介导小麦的抗病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该运动蛋白在病毒构成中能够结合病毒核酸,并与宿主细胞膜系统相互作用,是一个与黄矮病毒系统侵染相关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6.
大麦黄花叶病已成为冬大麦区的主要病害,利用引进的一批国外大麦材料,在我国大麦黄花叶病发病面积较大的8个地区进行鉴定,通过田间致病性的鉴定,用免疫及附电镜技术与国内的同源抗血清或国外的异源抗血清的捕获和修饰观察,结果发现:我国大麦黄花叶病毒株与日本的最为相似,但不一致,经比较分析初步得出两大类,6种株系、类型,并且发现Akashinriki Asama Mugi Mihori Hadaks 3 Sehbon Hadaka Shinano 1 Suifi等一批对我国BaYMV均具有抗性的育种材料。以常规杂交育种为主,结合开展生物技术是选育抗病品种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利用病害严重度调查、病毒含量的ELISA测定及产量损失分析,研究了大麦黄矮病毒与小麦条点花叶病毒复合侵染对小麦及其相互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黄矮病毒的侵染对继后侵染的小麦条点花叶病毒的增殖有促进作用。此外,本文还比较了BW155、Milan和Laura品种对BYDV和WSMV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8.
1987-1989年春季,通过对西班牙主要小谷类作物产区的大麦黄矮病毒(BYDV)进行调查发现,所查地区均有发生,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病害的发生率变化较大。从所调查的地区还发现都有类PAV株系和类RPV株系,而类PAV株系出现的频率高于类RPV株系,然而在杂草与牧草上2个株系出现的频率差异不大。作者根据类PAV和类RPV 2个株系的分布和相对频率以及它们在谷物和杂草上的不同状况,推断造成春季流行的毒源可能来自外地。  相似文献   

9.
芜菁花叶病毒是引起我国油莱病毒病的主要毒原。在我国南方冬油菜产区采集了数百个芜菁花叶病毒(TuMV)病株样品,经寄主鉴定和毒原纯化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分离物30个,通过Provvidenti的一套鉴定品种进行株系鉴定,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以及寄主范围试验,鉴定出三个不同株系即TuMV—CRL、TuMV—CR2和TuMV—CR3。除TuMV—CR3与Provvyidenti,R.在纽约和Green,S.K.在台湾对十字花科蔬菜上TuMV鉴定的五个株系中的TuMV—C1株系相同外,余均不同;与我国以往各地对十宇花科作物上TuMV株系鉴定的结果比较,由于国内鉴定工作未用此同样的鉴定方法进行鉴定,因此尚不能肯定油菜上的三个株系与国内已经鉴定的十字花科蔬菜上的株系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广东烟草花叶病毒的提纯,鉴定及外壳蛋白基因扩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烟草病株叶片中提纯获得一种杆状病毒,用几种血清学方法测定该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有血清学关系,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该病毒外壳蛋白由一种分子量为17500道尔顿的亚基构成。根据粒体形态,血清学及病毒生化特性,该病毒被鉴定为烟草花叶病毒。从提纯病毒提取RNA,反转录合成cDNA,用人工合成的两段DNA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480bp的外壳蛋白基因片断。  相似文献   

11.
大麦黄花叶病自七十年代中期发生以来,蔓延很快,为害不断加重,是目前大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它是由大麦黄花叶病病毒和和性花叶病毒共同引起。大麦和性花叶病毒曾是大麦黄花叶病病毒的一个株系,但其与大麦黄花叶病病毒的血清完全不相同,从而被认定为一种新的病毒。此病最先在中西欧各国发生,近年来在日本也得到了鉴定。我们在本所的如东病目中也发现了这种病毒。由于这两种病毒是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传播。病毒在禾谷多粘菌体内不仅能存活十年以上,而且还可增殖。因而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选育抗病品种。但是,由于我国的大麦免疫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1980年5月,在日本长冈地区田间,发现大麦植株上表现典型的大麦黄矮病毒病(BYDV)症状.虽然大麦黄矮病毒已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迄今日本仅有少数报道该病的致病原因.本文报道了BYDV的蚜虫传毒试验和电镜检查的结果,以便确定引起大麦黄矮症状的病原物是否是大麦黄矮病毒(BYDV).  相似文献   

13.
王大刚  张磊  智海剑 《大豆科学》2012,31(4):668-674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大豆病害之一,在我国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近几年,国内外在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划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该文主要综述了大豆花叶病毒的性质与危害、株系划分及SMV基因组结构和其编码11个蛋白的功能、SMV基因间的作用及寄主(大豆)基因与大豆花叶病毒基因间的互作、大豆花叶病毒流行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大豆花叶病毒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我国从事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四种对BYDV具有不同耐病性的春燕麦基因型中,比较了非专化性传播的大麦黄矮病毒株系(BYDV-PAV-IL)对根系生长的影响.每种基因型种植在一个具有充气系统的生长箱中.在2个试验中,每个试验的半数植株作为对照,另一半在2-3叶(Zadoks12至13)期接种.在4种基因型中,对照植株根系伸长的比率均比接种植株高.对照与接种植株相比,在3种基因中接种植株的大部分测定参数均降低,而第四种基因型—Ogle,仅在根系干重和伸长比率上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利用病害严重度调查、病毒含量的ELISA测定及产量损失分析,研究了大麦黄矮病毒与小麦条点花叶病毒复俣侵染对小麦及其相互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黄矮病毒的佞这染对继后侵染的小麦条点花叶病毒的增殖促进作用。此外,本文还比较了BW155、Milan和Laura品种对BYDV和WSMV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马铃薯Y病毒属的简并引物对3个海南感病番木瓜植株的叶片进行RT-PCR检测,并将其克隆到T载体上进行测序和BLAST分析。结果表明:均获得了大小约1 700 bp的特异性条带,与预期大小基本一致;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 distortion mosaic virus,PLDMV)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88%~96%,序列包含部分NIb蛋白基因、外壳蛋白(CP)基因和3′端非编码区。这是首次报道在中国海南地区发现番木瓜感染了PLDMV。但是仅基于PLDMV外壳蛋白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还不足以证明在海南发现的PLDMV与其他地区的某一PLDMV株系为同一进化簇。  相似文献   

17.
受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委托,对我国大麦列入编目品种进行抗大麦黄花叶病鉴定。1983—1985年先后由25个省市,地等研究单位提供入目品种3585份。鉴定试验于上海市农科院大麦黄花叶病病圃中进行。病圃条件,感病对照品种早熟三号历年发病率达百分之百,黄化程度8级。鉴定的初步结果:获得高抗(田间不发病,下同)品种118份,占供试品种的3.29%;高抗品种有明显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长江、黄河的中下游地区;高抗品种仅存在于多棱品种之中;不同芒型品种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高抗品种有丰富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8.
大豆花叶病毒遗传的三体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君 《大豆科学》2005,24(4):310-313
从大豆花叶病毒的形态抗性遗传标记、分子生物学特点、生化遗传、分子标记四个方面阐述了大豆研究所在大豆花叶病毒病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以病毒病侵染大豆品种后的蛋白亚基变化、防卫系统细胞保护酶-过氧化物酶、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酶蛋白分子表达特征,大豆叶肉细胞膜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体系的变化特证;大豆细胞膜质过氧化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和变化,以及SMV蛋白酶的分析结果,阐明了大豆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学特点;通过杂交和回交后代表型遗传特征鉴定和分析,证实大豆花叶病毒SMV的成株抗性的遗传基因表达特点,并利用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标记不同抗性品种和杂种后代的抗性遗传,发现大豆病毒的生化遗传标记特征与成株抗性的表型特征相一致,可利用同工酶表达的遗传特征,筛选抗病毒杂交后代的一种技术.同时利用PCR技术,对杂种后代的F1、F2代群体的抗性和遗传进行分析,证明大豆对SMV1号株系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通过RAPD技术研究证实,其显性RAPD标记是OPN1400/1300与黑农39的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8.2cm,它为抗大豆花叶病遗传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麦黄矮病,仅在最近才为发展中国家承认是一种严重限制小谷粒作物生产的病害.为了使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了解这一领域的情况,联合国开发署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于1983年12月6-8日在墨西哥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总部共同召开了一次国际大麦黄矮病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扬农啤5号与感病品种日引3号及其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对病圃与无病田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病圃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麦黄花叶病对抗病亲本扬农啤5号性状的影响不显著,对感病品种日引3号性状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除单株穗数和千粒重外,病圃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均值均较无病田相应性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株高降幅(22.95%)最大。3年9个调查时期,扬农啤5号病级均为1级,表现为高抗;日引3号病级在3级左右,表现为高感。群体内大麦黄花叶病病级存在广泛变异。不同年份间,大麦黄花叶病病程梯图下面积(AUDPS)与株高、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及千粒重均呈负相关;与主穗长、单穗粒数均呈正相关。大麦黄花叶病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方向在不同年份间表现一致,但相关程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