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二松花江流域非点源污染输出负荷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第二松花江流域水文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和非点源污染主要发生在汛期,点源排放鼍年内相对稳定的特点,利用第二松花江流域出口控制水文站和水质控制断面监测数据,分别计算了第二松花江流域COD和NH厂N的非点源输出负荷.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输出的非点源COD负荷为99930t·a-1,点源COD负荷为174 743 t·a-1,分别占流域总输出COD负衙的36%和64%,点源COD污染仍是第二松花江流域的主要污染源;非点源NH-4LN输出负荷为9888 t·a-1,占总NH3-N负荷的44%,并呈增长趋势;非点源污染输出负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夏汛期非点源COD输出负荷(y)与同期流量(x)有y=44849+161·682x.因此可利用气象、水文动态预报数据进行流域非点源污染输出负荷的预报,为非点源污染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基础.建议在继续加大流域内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力度的基础上,对非点源污染防治也要进行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信息数据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工作站与微机的联网平台上,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对西湖流域的非点源污染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信息数据库。讨论了专题数据的分类编码,空间数据的数字化,编辑,坐标转换等,并生成了西湖流域的数字地面模型,也为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平台。  相似文献   

3.
海河流域种植业非点源污染负荷量估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种植业输出系数模型,从省级行政区和水资源三级区两个层面分别估算了2007年海河流域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两种方式总氮和总磷的流失量及流失比例.2007年,全流域地表径流总氮流失量为51 966t,总磷为7 976t.从各省来看,河北省所占比例最大,总氮流失量占57%,总磷占58%;从三级区来看,徒骇马颊河平原和黑龙港及运东平原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总氮流失量的20%和15%,总磷流失量的20%和16%.全流域地下淋溶总氮流失量为195 875 t,总磷为140 t.从各省来看,河北省所占比例也是最大,总氮流失量占55%,总磷占53%;从三级区来看,徒骇马颊河平原和黑龙港及运东平原所占比例也是最大,分别占总氮流失量的19%和13%.  相似文献   

4.
何承刚  冯彦  李运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768-13771
使用USLE模型作为识别松华坝流域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的方法,利用DEM、土地利用、降雨和土壤类型数据库计算出USLE模型中的各影响因子及年土壤流失量。结果表明,在牧羊河、冷水河和松华坝水库集水区中,非点源污染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牧羊河集水区,占其控制面积的1.61%;而在冷水河与松华坝水库集水区所占比例则较小,分别占其控制面积的0.39%和0.19%。在松华坝流域的水质治理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关键源区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5.
巢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红  汪家权  肖莆  郑志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341-14342
农业非点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一大主要威胁,对巢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结构和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遥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评估模型(DPeRS),对滦河流域承德市非点源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遥感像元尺度评估分析,进一步识别非点源污染优控单元,并探讨分析了非点源污染贡献率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污染量上,2019年滦河流域承德市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和化学需氧量(CODCr)非点源污染排放负荷分别为0.12、0.014、0.06 t·km-2和0.05 t·km-2,入河量分别为119.6、7.8、70.3 t和49.8 t;污染类型上,滦河流域承德市氮型(TN和NH4+-N)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田径流,TP主要是来自农田径流和水土流失,CODCr主要污染来源是畜禽养殖;空间分布上,滦河流域承德市非点源污染高负荷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部和南部地区,TN和NH4+-N的非点源污染优控单元面积占比均达到65%以上,而TP为整个区域需防控的非点源污染指标。降水量与氮磷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相关性较好,丰水期TN和TP非点源污染对河流中氮磷污染的贡献率分别为33%和50%;控制单元内耕地和林地面积占比与水土流失型氮磷非点源污染排放负荷的决定系数均超过0.5。因此,重点应从源头上防范丰水期非点源污染排放,建议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减少林草天然源水土流失引发的非点源污染排放,同时也应加强农田养分管理以减少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7.
对非点源污染物模型研制的各个发展阶段和模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总结,系统介绍和对比了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物输移模型的总体结构、特点、适用领域及模型的局限性,尤其对模型方法在非点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进而归纳了以往非点源污染物输移模型和污染负荷定量化方法的发展特点。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流域非点源污染物输移模型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景,以期为我国非点源污染物输移模型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信息数据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作站(SunSPARCstationⅡ)与微机的联网平台上,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对西湖流域的非点源污染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信息数据库.讨论了专题数据的分类编码,空间数据的数字化、编辑、坐标转换等,并生成了西湖流域的数字地面模型(DEM),也为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平台.  相似文献   

9.
非点源污染控制是实现流域水质改善的重要途径,通过风险评估识别重点污染区域并进行分区管理是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的最有效手段。以呼兰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收集国内外文献输出系数,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结合GIS技术估算了流域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结果表明,呼兰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发生率较高,氮平均输出风险达到40.48%,磷平均输出风险达到17.11%,氮为流域内主要非点源污染物质。流域的非点源污染呈现支流重于干流的现状。结合县级行政区划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望奎县污染最为严重,绥化市和海伦市次之,庆安县与绥棱县相对风险较小。根据输出风险估算结果,对呼兰河流域进行管理分区,解析得到30.27%的区域属于高风险区,7.27%的区域属于极高风险区,非点源污染对流域的潜在威胁较大,有必要对高风险区域进行优先控制,并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区制定相应管理措施,为流域非点源控制以及水质改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基于AnnAGNPS模型的苇子沟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连续分布式水文模型Ann AGNPS(Annualize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Model),耦合GIS技术,对饮马河下游苇子沟流域2009—2015年非点源污染进行了定量模拟,同时用同步水质监测数据检验了该模型在苇子沟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径流、总氮模拟效果较好,对总磷模拟效果较差。在日尺度上,模型对小型降雨事件径流量模拟值偏低,而对暴雨事件模拟值偏高;月尺度上,总氮、总磷的年内变化与降雨量的年内变化一致,5—8月雨季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占全年的80%以上;年尺度上,2009—2015年总氮、总磷污染负荷平均值分别为22 295.28 kg和7 085.00 kg,且年际变化趋势一致。降雨量与总氮负荷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3,与总磷负荷的相关系数为0.92,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年降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流域全年总氮、总磷污染负荷的变化。总氮和总磷负荷的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总体上总氮、总磷单位面积负荷量在流域西北部区域较低,而在流域中下游区域较高。  相似文献   

11.
西南涌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  罗建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48-4150
以西南涌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对其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分析了研究区域内化肥农药流失、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染对面源TN、TP的影响。最后,针对该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防治面源污染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农业种植过程中面源污染发生原因,从化肥的过量使用、农田管理方式、土地利用方式和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对太湖流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针对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提出有效的源头控制和营养物质拦截技术,并展望了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选择洱海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大尺度区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方法,针对洱海流域内总氮(TN)和总磷(TP)的排放负荷展开空间评估。剖析了面源污染的整体空间分布特性以及流域内各个乡镇的具体负荷状况。结果显示,洱海流域年总氮(TN)负荷量达191.808 kg·km-2·a-1,年总磷(TP)负荷量为207.408 kg·km-2·a-1。从整个流域视角来看,总氮(TN)污染负荷为洱海东>洱海北>洱海西,总磷(TP)污染负荷为洱海北>洱海东>洱海西。此外,各区域总氮(TN)负荷最为突出的乡镇分别为满江街道、三营镇和大理镇,总磷(TP)负荷最为突出的乡镇分别为挖色镇、三营镇和大理镇。因此,在未来可以针对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的乡镇实施有效的治理举措。  相似文献   

14.
苕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8年农业统计数据,对苕溪流域所辖6个区县的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分类调查,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的评价方法对各类污染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各农业非点源污染源流入苕溪流域水体的COD,TN和TP分别占总量的67.82%,28.75%和3.42%,等标污染负荷率COD,TN和TP分别为6.88%, 58.37%和34.75%。就各农业非点源污染源来看,畜禽粪便污染源的等标排放量和污染负荷最大,成为威胁苕溪流域水体的最大污染源。  相似文献   

15.
大浦镇农业非点源污染磷负荷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野外试验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利用径流方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GIS平台,定量计算了太湖典型河网地区——宜兴市大浦镇农业非点源磷素潜在排放负荷和排放浓度。结果表明,大浦镇非点源磷排放磷负荷为30.1t·a-1,其中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及灌溉余水、养殖污水、垃圾流失负荷、雨水径流(非农田泥沙流失部分)分别为10.9、4.1、11.3、1.9、和1.89t·a-1,各占总量的36.1%、13.7%、37.5%、6.4%和6.3%,污水排放和养殖排放为优先控制因子;方钱、大浦和浦南3个行政村负荷量远高于其他区域;方钱、大浦、浦北和浦南4个行政村非点源磷污染平均负荷分别为21.7、17.1、10.9和8.7kg·hm-2·a-1,排放浓度分别为3.12、2.27、2.17和1.15mg·L-1,远高于其他区域,为优先控制区。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江苏省太湖流域种植业、养殖业及农村生活污染三大污染源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治理江苏省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点源污染虽已得到有效治理,但农业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的现状,在分析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严峻形势的基础上,着重从当前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定量模型研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农户经营行为研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环境经济学研究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与管理战略研究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当前我国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所面临的困境,最后对未来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国家尺度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空间尺度上,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可用分为田块尺度、流域尺度和区域尺度。国家尺度属于区域尺度范畴,是掌握整个国家种植业源污染负荷概况、检验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成效、预测面源污染发展趋势的重要尺度。本文综述了国家尺度上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输出系数法、改进输出系数法、多元回归法、贝叶斯递归回归树模型、过程模型模拟法等,并利用以上方法对我国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其中氮素径流损失估算结果在0.30~2.40 Tg之间,氮素淋洗损失为0.36~2.03 Tg,磷素径流损失为3.5~6.37 Mg。指出了我国国家尺度种植业面源污染流失量估算方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源头排放未区分背景排放和肥料排放,也未考虑南方一年多熟制排放差异,过程削减未充分考虑沿程消纳。为此,提出我国国家尺度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应进一步明细各土地利用输出系数、区分背景排放和肥料排放,考虑我国熟制的区域差异、考虑田块到流域出口的沿程削减。  相似文献   

19.
东江流域不同地类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进行野外径流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过程中不同地类常规污染物与典型重金属的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水质较差,是流域内的主要非点源,但公路重金属污染物也不容忽视。庭院、公路和菜地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与径流量相关性显著,而水田与林地则相关性差,主要是由同一小区二次降雨间隔差别大与地面特性引起的。庭院SS与COD发生显著初期冲刷现象,TN、TP与重金属(Cu、Pb、Zn及As)初期冲刷不显著,公路、菜地、水田、林地,则大部分指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初期冲刷现象,同时部分场次降雨中也会出现二次冲刷的现象。不同污染物的初期冲刷现象显著程度规律为SSCODPbTNZnTPCuAs,常规污染物的初期效应比重金属显著,重金属的初期效应更易受到用地类型的影响;对比不同用地类型,则农用地更易发生初期冲刷现象,但公路径流中重金属污染物也存在显著初期冲刷现象。降雨量、降雨强度及二次降雨间隔是影响初期冲刷现象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保护淮河流域环境和居民健康为出发点,为揭示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采用清单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核算了流域35个地级市的畜禽养殖、农村生活、农田种植3种污染源总氮(TN)的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利用GIS软件对氮素耕地、水体污染排放强度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分析出流域面源污染的重点污染源、污染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根据健康风险评价模型估算流域内地下水中硝态氮对人体潜在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2015年淮河流域农村生活、化肥使用和畜禽粪便TN排放量分别为42.17万、644.44万t和213.86万t,排放比重分别为3.58%、72.39%和24.03%,化肥的施用仍是氮素污染的主要来源;耕地氮素污染负荷方面,农田种植畜禽养殖农村生活;地表水氮素污染负荷方面,农田种植≈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流域内不同地区污染物负荷强度受耕地面积和水资源量的影响,分布存在一定区域空间分异现象,淮河流域西北部地区负荷强度高于东南部。地下水硝态氮健康风险指数在0.49~3.18之间,健康风险阈值超过\"1\"的城市数量占整个淮河流域的82.86%,应注意饮用水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